馬衣拉·阿比提 熱薩來提·亞森
超聲引導下腋路臂叢麻醉的臨床應用價值
馬衣拉·阿比提 熱薩來提·亞森
目的分析超聲引導下腋路臂叢麻醉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方法50例超聲引導下行臂叢麻醉的上肢手術患者作為觀察組,50例傳統盲穿麻醉方式作為對照組。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中麻醉成功率及麻醉持續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未發現相關的并發癥,對照組有2例患者出現局部麻醉中毒癥狀,1例患者麻醉后較大面積的血腫,1例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癥狀。結論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麻醉具有神經定位準確、阻滯效果確切、起效迅速、局部麻醉藥用量少及并發癥少等優點,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
B超引導下麻醉;臂叢麻醉;羅哌卡因
腋路臂叢神經阻滯是上肢手術應用最多的麻醉方法。傳統定位方法是通過穿刺針觸及神經引發異感后注藥,須大劑量局部麻醉藥,即使如此仍有阻滯不全發生,并且局部麻醉藥不良反應發生率高[1]。有報道超聲引導定位可減少局部麻醉藥劑量并且阻滯完全[1],0.4%羅哌卡因是臨床常用濃度,可安全有效地行腋下路臂叢神經阻滯。時間要求較長的手術,對麻醉的要求也較高。傳統的麻醉效果不理想,尋找有效的麻醉方式成為臨床麻醉醫師們一直研討的課題。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超聲引導下行臂叢麻醉的上肢手術患者50例作為觀察組,按照ASA 分級標準均為Ⅰ~Ⅱ級,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15~72歲,平均年齡(47.25±8.21)歲,體質量為 41~84 kg。同時選取50例傳統盲穿麻醉方式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16~71歲,平均年齡(45.91±8.42)歲,體質量為 40~82 kg。兩組患者性別、體質量、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觀察組患者6~14 MHz頻率的探頭對腋路臂叢神經及周圍組織進行掃描,麻醉區域消毒鋪巾后將超聲探頭置入無菌手套內,外涂無菌耦合劑,取探頭的長軸與神經的長軸垂直,找到靶神經后,神經刺激針從超聲探頭外側方進針,使麻醉針干與超聲探頭長軸保持在同一聲像圖平面,在超聲視頻引導下調整進針角度及深度,接近靶神經時回吸有無出血,根據顯像的解剖位置依次阻滯正中神經、橈神經、尺神經及位于肱二頭肌和喙肱肌之間的肌皮神經,采用多點注射方法均勻注入麻醉藥物,將局部麻醉藥液充分包繞在各神經干鞘內及周圍。對照組采用傳統盲穿麻醉方式。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麻醉成功率、麻醉持續時間以及相關并發癥。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麻醉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中麻醉成功率及麻醉持續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方式的操作比較[±s,n(%)]

表1 兩組麻醉方式的操作比較[±s,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操作時間(min) 進針次數(次) 麻醉成功率 麻醉持續時間(min)觀察組 50 3.2±1.2 4.1±0.8 49(98)a12.7±7.0a對照組 50 4.9±1.1 5.8±1.5 46(92) 10.2±4.0
2.2兩組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未發現相關的并發癥,對照組有2例患者出現局部麻醉中毒癥狀,1例患者麻醉后出現較大面積的血腫,1例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癥狀。
臂叢神經阻滯較全身麻醉具有良好的術后安全性。傳統的盲穿法存在潛在的神經損傷的風險且阻滯效果不理想等,經常誤穿血管,造成局部血腫。B超引導定位的方法,提高了阻滯效果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阻滯取得滿意的麻醉效果。B超技術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與傳統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比較,具有較多優點[2]:①能避免術中再次穿刺,安全性高;②術中麻醉效果較好;③術后鎮痛管理方便;④減少血管危象的發生,提高手術質量。但是B超引導下的臂叢神經阻滯穿刺的廣泛應用需要專業人員的配合操作,對超聲儀器的質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羅哌卡因是臨床上的一種常用麻醉藥物,也是一種新型長效酰胺類局部麻醉藥物,其在外周神經阻滯應用中其最佳容量和濃度一直存在爭議,有臨床研究者認為使用較高濃度可以提高麻醉效果,超聲引導下連續給藥可有效控制藥物的麻醉峰值,避免藥物誤入周圍組織而導致的術后并發癥的出現[3]。雖然傳統的盲麻醉方法已經成熟但由于這類方法在治療阻滯方面進入橈神經大多位置較深,并且正中神經、橈神經、腋動脈、尺神經的解剖變異等因素,麻醉穿刺有效率較低、麻醉后會對神經產生應激性刺激,容易引發神經元以及神經周圍血管的藥敏性反應[4]。
B 超引導下腋路臂叢神經阻滯在臨床應用,不僅提高麻醉效果,同時也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特別是超聲顯像技術能夠將神經、動脈和血管的解剖關系清晰的顯示出來,使臨床人員可以更加直觀的進行診治,該方式的應用大力提高了阻滯成功率[5]。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麻醉具有神經定位準確、阻滯效果確切、起效迅速、局部麻醉藥用量少及并發癥少等優點,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
[1]蔣學斌,徐旭仲,吳道珠,等.超聲引導喙突徑路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中華醫學雜志,2006,86(19):1355-1357.
[2]盧光濤 ,陳瑛珍 ,周智麗,等.舒芬太尼在 B 超定位下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療效觀察.現代實用醫學 ,2012,24(1):90-91.
[3]董梅 ,陳小濤 ,石云峰,等 .羅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在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比較.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8(19):4573-4574.
[4]楊建平 ,張亮 ,呂治全,等 .小兒肌間溝法臂叢神經阻滯麻醉32 例臨床分析.重慶醫學 ,2009,38(14):1807-1808.
[5]高金平.超聲引導腋路法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研究.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09,11(1):63-6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4.063
2015-06-15]
830049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