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焱
腦梗死的人性化護理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及效果評估
牛焱
目的探討腦梗死的早期康復護理與人性化護理干預方法及效果。方法63例腦梗死患者,按照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31例,常規護理)和觀察組(32例,早期康復護理及人性化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后,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16.93±7.13)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4.21±7.5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9751,P=0.0001<0.05)。結論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及人性化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腦梗死;早期康復護理;人性化護理
腦梗死屬于較常見的內科疾病,多發于老年患者。近幾年,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發展,其發病率不斷提高,具有較高致殘率及致死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1]。臨床上常采用藥物治療,若長期使用,往往產生藥物毒副作用,因此,臨床已有學者提倡應用早期康復護理及人性化護理干預。本文為了進一步探討其應用效果,特選取本科收治的腦梗死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3例腦梗死患者,均符合腦梗死的相關診斷標準,無嚴重的肝腎疾病、腦出血及腦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31例)和觀察組(32例)。對照組男20例,女11例;年齡48~69歲,平均年齡(55.23±4.59)歲;住院時間2~47 d,平均住院時間(19.70±9.10)d。觀察組男22例,女10例;年齡51~72歲,平均年齡(57.25±5.58)歲;住院時間3~42 d,平均住院時間(18.45±7.85)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和護理,根據患者病情給予營養腦細胞,改善腦代謝和血液循環,給予患者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及必要的日常護理。觀察組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及人性化護理,具體如下。
1.2.1早期康復護理 ①肢體鍛煉:注意患者患膝處,沿著患膝小腿往下滑至踝處,利用健腿上下活動,進行操練,操練的過程中注意肌肉按摩、內收、屈伸、旋轉等活動。必要時護理人員需輔助患者活動。②站立和走路訓練:患者練習站立時要抬高床頭,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試坐于床邊[2];起床動作要緩慢,避免血壓突然變化而產生眩暈感。患者坐在床邊如果沒有什么癥狀可以進行站立鍛煉,站立鍛煉主要注意患者下肢肌肉和肌張力的協調訓練。若患者可長時間站立,則可進行走路鍛煉;走路鍛煉時,在步行各個階段平均分配體重,以便能夠使身體保持平穩;引導患者癱瘓側肢體的挪動,起初可在他人的輔助下練習,然后逐漸獨立行走[3]。③語言訓練:語言鍛煉可以利用口腔操、舌運動、發音訓練等進行康復指導,例如口腔操鍛煉時教患者鼓腮、撇嘴、叩齒等動作,每個動作重復做5~10次[4];舌運動主要是教患者舌外伸和內縮動作。利用字卡、圖片、抄寫、默寫等手段提高患者記憶力。
1.2.2人性化護理 為患者營造舒適、安靜的修養環境,病房內需配備電視、空調、獨立衛生間、陽臺。同時為患者提供溝通、交流的機會,使患者在醫院感受到家庭的溫馨。護理人員多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狀態,拉近護患關系,建立平等、互重、融洽的護患關系,消除患者憂慮、恐懼等消極情緒。在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充分尊重患者,看到患者要積極問好、交流,稱呼方面盡量使用患者在社會上的稱謂,使患者感受到自身社會地位被尊重。節假日時,護理人員可為患者準備早日康復賀卡和節日小禮品,使患者感受到社會的關懷。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PEMS3.1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均得到有效改善(P<0.05),且觀察組患者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cP<0.05;與護理前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2 30.52±6.81a16.93±7.13bc對照組 31 31.61±8.72 24.21±7.52bt 0.7716 3.9751 P 0.4419 0.0001
腦梗死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即偏癱,屬于中樞性偏癱,由中樞神經損傷造成的大腦對低級中樞的調節失去控制,往往表現在語言、運動、認知、心理及記憶方面存在障礙。對這類患者肢體、語言、運動神經等方面實施積極的護理干預,能夠從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恢復患者病情,極大的促進患者康復。對患者實施康復訓練時要根據每例患者具體情況制定訓練計劃,并做好患者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給予患者鼓勵、安慰和信心,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社會的溫暖,這樣能夠極大的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從而促進患者康復。同時,對患者實施適當的良性刺激,喚醒患者大腦功能,有利于病情康復。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及人性化護理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16.93±7.13)分低于對照組(24.21±7.5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個性化護理和早期康復治療用于腦梗死患者中有著較好效果,可降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
[1]李敏.腦梗塞患者72例早期康復的臨床護理.河北醫學,2013,19(12):1909-1910.
[2]張海燕.82例急性腦梗死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效果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5):129-131.
[3]劉坤.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觀察.中外醫學研究,2013(29):114-115.
[4]樊俊芳,張桂芳.急性腦梗死偏癱早期康復護理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中國醫藥指南,2013(18):727-72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4.191
2015-11-19]
110041 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