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針對性延續護理在治愈后復診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王坤
目的探究針對性延續護理方案在治愈出院定期復診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106例治愈出院定期復診精神分裂癥患者,按隨機抽樣法分成針對性延續護理組(A組)和常規護理組(B組),各53例。B組出院后接受按時給藥、飲食指導、運動指導、醫囑傳達、定期復診等常規護理措施,A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針對性延續護理干預方案。對比兩組干預前后康復狀態量表(MRSS)評分結果差異。結果兩組患者末次隨訪時MRSS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其中A組降幅大于B組(P<0.05)。結論對治愈出院定期復診精神分裂癥患者予以針對性延續護理干預方案,可促進其社會功能恢復,幫助其早日回歸正常生活狀態,值得臨床推廣。
精神分裂癥;針對性延續護理;治愈后復診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復雜的綜合征,臨床表現各異,患者多于青壯年時期緩慢或亞急性起病,具有遷延性、反復性特點,對家庭及社會造成沉重負擔。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可通過積極有效的臨床治療達到痊愈或基本痊愈狀態,如何維持其出院后的臨床療效、促進此類患者預后提升也成為各學者探究的熱點話題。本次研究以此為方向,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于本院定期復診的106例治愈出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為受試對象,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1]中相關疾病診斷標準及痊愈評估標準,治愈出院。按隨機抽樣法將其分為針對性延續護理組(A組)和常規護理組(B組),各53例。A組患者中男30例,女23例;平均年齡(45.4±4.2)歲;社會回歸情況:工作35例,未工作18例。B組患者中男31例,女22例;平均年齡(45.5±4.3)歲;社會回歸情況:工作34例,不工作19例。兩組患者均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B組接受按時給藥、飲食指導、運動指導、醫囑傳達、定期復診等常規護理措施;A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針對性延續護理干預方案,具體包括:①出院指導:通過發放卡片的形式予以患者出院指導,卡片上信息內容包括定期復診時間、主治醫師及主管護師姓名、聯系電話、用藥名稱、劑量、使用頻次等,方便患者及其家屬咨詢;②電話隨訪:每個月采取電話隨訪的形式了解患者疾病控制情況,解答其疑問,叮囑其定時、定量予以服藥,記錄服藥依從情況;對用藥依從性不足者予以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定時定量服藥對維持療效、改善其預后水平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對疾病控制效果不佳者,為其預約入院復診時間,增加電話隨訪頻次,由1次/月改至4次/月,以及時了解患者病情發展情況;③信函郵寄:每2個月郵寄1封信函至患者家中,內容可為用藥指導、健康教育、近期活動通知等,使患者體會到社會支持,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增強生活信心;④定期于院內主辦主題活動:主題活動開辦前1周,通過電話聯系、郵寄邀請函等方式確認參與對象及人數;詳細告知患者活動主題及涉及的相關內容,并詢問了解精神分裂癥患者感興趣的活動內容,予以統計分類,對可行性的方案投入使用;活動主題圍繞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患者預后影響因素、健康指南、康復訓練、職業訓練、情緒調控、婚戀生育指導等開展,內容可為發放宣傳冊或相關書籍、角色扮演、典型成功案例宣講、咨詢指導等;鼓勵患者家屬協同患者一同參加活動,使其體會到親人的支持及家庭的溫暖,增強其治療與生活信心。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為期6個月的隨訪中,兩組患者末次隨訪時MRSS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其中A組降幅大于B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MRSS評分結果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MRSS評分結果對比(±s,分)
注:與干預前對比,aP<0.05;干預后與B組對比,bP<0.05
時間 組別 例數 MRSS評分干預前 A組 53 44.7±8.2 B組 53 45.0±8.0末次隨訪時 A組 53 31.6±5.1abB組 53 39.9±6.2a
臨床將由院內延伸至院外的護理行為稱為延續性護理干預,多應用于病情具有遷延性、反復性的患者中,大部分可獲得滿意干預效果。本研究發現,出院后接受針對性延續護理措施的患者整體預后質量均顯著優于常規護理干預組患者,同鄺儉玲等[2]報告結論基本一致。說明以主題活動、電話隨訪、信函郵寄等方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予以院外延續護理,可在督促其按時定量給藥以維持治療效果的同時掌握其病情發展情況,利于提高患者的參與度,通過特色主題活動等方式使患者感受到來自社會及家庭的關懷,幫助其重建生活信心,以抑制病情反復、改善生活質量。該護理模式將臨床干預過程由院內護理過渡至院外,能幫助精神分裂癥患者盡快適應社會生活,聯合患者家屬一同幫助患者建立治療及生活信心,使其體會到社會及親人的支持,盡快重返社會,回歸正常的生活工作狀態,以此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改善患者預后質量。李華[3]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針對性延續護理以人文關懷理論及整體護理理論為基礎,臨床應用價值突出,能讓患者在接受護理的同時獲得歸屬感與認同感,對其實現自我準確定位及重回發病前社會角色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對治愈出院定期復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予以針對性延續護理干預方案,可促進其社會功能恢復,幫助其早日回歸正常生活狀態,于其預后提升有利,值得臨床推廣。
[1]戴云飛,肖澤萍.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與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的比較.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3,23(6):426-427.
[2]鄺儉玲,蘇保育,劉間芳,等.院外延續護理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6):621-624.
[3]李華.延續性護理對首發精神分裂癥病人出院后康復的影響.中華全科醫學,2013,11(6):980-98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4.196
2015-10-10]
112300 遼寧省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