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敏
卵巢顆粒細胞瘤25例臨床病理分析
周淑敏
目的探討卵巢顆粒細胞瘤(GCT)的臨床病理特點。方法回顧性分析25例GCT患者臨床資料,分析GCT患者在臨床中的表現、病理特征。結果25例GCT患者按照子宮肉瘤臨床分期(FIGO)分期標準:幼年型3例,成年型22例;根據FIGO標準進行分型:ⅠA期14例,ⅠC期5例,ⅡB期3例,ⅡC期1例,ⅢB期2例;低分化患者2例,中分化患者6例,高分化患者17例;腫瘤大多呈現為葉狀、囊實性及實性,表面光滑。腫瘤細胞由梭形、小圓形或多邊形細胞組成,腫瘤內核呈石榴子樣,可見Call-Exner小體和縱形核溝。結論GCT為低度惡性卵巢腫瘤,Call-Exner小體為GCT常見的排列方式。
卵巢顆粒細胞瘤;臨床病理
GCT也稱為粒層細胞瘤,是指單純由卵巢顆粒構成或顆粒細胞>10%的腫瘤,呈低度惡性,惡性腫瘤的發病率約為2%~5%[1]。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25例GCT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其臨床病理特點,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5例GCT患者臨床資料,患者均經手術病理或穿刺活檢證實,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45.53±8.26)歲;其中<40歲5例,40~50歲18例,>40歲20例。
1.2 方法 對25例GCT患者的臨床表現、病理特點進行回顧性分析,病理分型參照《女性生殖道病理學》[2]進行診斷。
2.1 臨床表現 患者在臨床中的癥狀主要表現為陰道異常出血,其中絕經后陰道出血12例(48.00%),腹部包塊8例(32.00%),腹痛、腹脹4例(16.00%),行剖宮產時無意發現1例(4.00%)。子宮內膜病理檢查結果:子宮息肉3例(12.00%),增殖期子宮8例(32.00%),子宮內膜增生紊亂5例(20.00%),妊娠期子宮內膜1例(4.00%),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1例(4.00%),復雜性增生過長1例(4.00%),單純型增生過長2例(8.00%),高分泌反應子宮內膜2例(8.00%),子宮內膜癌2例(8.00%)。
2.2 病理檢查結果 25例GCT患者中,幼年型3例(12.00%),成年型22例(88.00%)。根據FIGO標準進行分型,ⅠA期14例 (56.00%),ⅠC期5例(20.00%),ⅡB期3例(12.00%),ⅡC期1例(4.00%),ⅢB期2例(8.00%);腫瘤最大直徑為24.75cm,最小為顯微鏡下診斷的GCT,有21例(84.00%)患者直徑<10cm。25例患者均為單側GTC,其中12例位于卵巢右側,13例位于卵巢左側。低分化患者2例(8.00%),中分化患者6例(24.00%),高分化患者17例(68.00%)。腫瘤大多呈現為葉狀、囊實性及實性,表面光滑。腫瘤細胞由梭形、小圓形或多邊形細胞組成,腫瘤切片顏色表現為微黃色或褐色,直徑相對較大的腫瘤伴有出血和壞死現象。腫瘤內核呈“石榴籽”樣(見圖1),可見Call-Exner小體(見圖2)和縱形核溝,核分裂少見。在細胞排列上,有巨濾泡、濾泡以及島嶼等多種類型。

圖1 GCT 石榴子樣細胞核(HE×400)

圖2 Call-Exner小體(HE×400)
GCT好發于圍絕經期或絕經后女性,患者最為常見的臨床癥狀表現為陰道出血,占48.00%,腹膜包塊占32.00%,腹痛腹脹患者占16.00%。吳富菊[3]研究指出,臨床中有9%的GCT患者合并有子宮內膜癌,合并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比例達33%。GCT分泌的雌激素會對刺激絕經后婦女子宮內膜,在高水平雌激素的長期刺激下,約50%患者會合并子宮內膜增生,造成子宮內膜息肉或發生癌變。因此,對于擬整為GCT的患者,應該盡早實施診斷性刮宮,明確子宮內膜是否存在病變。
GCT多表現為囊實性或實性,對于GCT成年型和幼年型的區分,無法從腫瘤大小和形態進行分辨,成年型的GCT主要發生于絕經后或育齡期婦女,腫瘤呈小多邊型,類似于“石榴籽”樣。Call-Exner小體是GCT腫瘤中最典型和最具診斷價值的類型,表現為顆粒細胞環繞成圓形囊腔,排列類似于菊花樣,囊腔與細胞核縱溝垂直,細胞呈離心樣向周邊靠近。高分化的GCT本質是退變,不會改變腫瘤分型、分類,中分化的GCT小梁結構較為復雜,低分化GCT表現為單一的細胞生長。在本組中,幼年型GCT患者占12.00%,成年型為88.00%,與付志勇等[4]研究一致。
幼年型GCT雖然表現為多形性和低分化,但臨床治愈率較高,因此,臨床工作者應明確GCT的病理特征,對于提高臨床GCT早期診斷率,提高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
[1]陳本寶,王澤,張善華,等.卵巢顆粒細胞瘤的CT表現與病理對照分析.實用放射學雜志,2013,24(7):931-933.
[2]李秋妹,于詩嘉,王鑫璐,等.卵巢顆粒細胞瘤影像學表現與臨床病理對照分析.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0,26(7):1328-1330.
[3]吳富菊,張立會,薛惠榮,等.36例卵巢顆粒細胞瘤預后影響因素的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12,21(18):2492-2494.
[4]付志勇,萬淑華,孫智芳,等.卵巢顆粒細胞瘤34例臨床分析.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2,28(4):376-37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3.067
2016-04-25]
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