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強 李偉 王增星
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采取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療效比較
梁志強 李偉 王增星
目的比較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療效。方法76例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根據患者自愿接受治療方式分為手術組(46例)和保守組(30例),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隨訪12個月,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手術組治療總有效率(100.00%)高于保守組(80.00%)(P<0.05);手術組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縮短水平與保守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組腕關節功能優良率(95.65%)高于保守組(73.33%)(P<0.05);手術組并發癥發生率(4.35%)低于保守組(23.33%)(P<0.05)。結論手術治療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較保守治療可提高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及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橈骨遠端骨折;不穩定;保守治療;手術治療
橈骨遠端骨折為臨床骨折中常見類型,約占全身骨折16.7%,好發于30歲以上人群,多由暴力、骨質疏松等因素引起[1]。腕關節為人體靈活關節之一,橈骨遠端骨折可導致軟骨、韌帶、組織等損傷,影響腕關節功能。臨床中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式,不同治療方式可獲得不同療效,本文探究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在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中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76例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自愿接受治療方式分為手術組(46例)和保守組(30例)。手術組中男32例,女14例;年齡28~66歲,平均年齡(46.2±6.7)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3例,摔傷18例,砸傷5例;骨折類型:開放性骨折10例,閉合性骨折36例。保守組中男21例,女9例;年齡32~69歲,平均年齡(46.9±6.9)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8例,摔傷11例,砸傷1例;骨折類型:開放性骨折4例,閉合性骨折26例。兩組性別、年齡、骨折原因及骨折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組標準 ①手術組患者均有手術治療指征,保守組患者均有保守治療指征,無治療絕對禁忌證。②排除其他部位嚴重骨折,或合并有嚴重血管、神經、肌腱損傷患者。③排除合并有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患者。④排除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保守組在X線透視下進行手法復位,采用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后,由兩名醫師進行對抗牽引,在對抗牽引下沿著縱軸、患肢遠端進行牽引,邊牽引邊對移位進行矯正,后采用反折手法進行復位,復位完成后采用石膏進行固定。術后3、7、14 d分別照射X線片進行復位檢查,查看石膏是否出現松動或移位,根據X線反映情況進行調整或重新固定。固定4~6周后撤除石膏,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手術組常規麻醉后根據情況行背側切口復位或掌側切口復位。背側切口復位于橈骨遠端背側2~3伸指肌腱間隙間作一縱向切口,暴露骨折部位后采用鋼板固定,如Lister結節影響鋼板固定可將其去除。掌側切口復位于遠端腕橫紋方向向近端延長5~8cm縱行切口,于橈動脈和橈側腕屈肌間隙進入,切開旋前方肌,暴露橈骨遠端部位,將關節囊切開,直視下復位并固定。固定完成后在C型透視下檢查復位固定良好,沖洗切口并逐層縫合。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盡早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對兩組患者進行12個月隨訪,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掌傾角、尺偏角、橈骨縮短情況,并評定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統計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①療效評定標準[2]: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進行評定,顯效:患者握力與腕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活動不受限,無疼痛;有效:患者腕關節屈伸度喪失<30°,握力基本恢復正常,偶有疼痛;無效:患者腕關節功能和握力明顯減弱,基本生活受限,疼痛明顯。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采用X線評定兩組患者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縮短水平[3]。③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評定[4]:采用Green方法評定,評定內容包括疼痛(25分)、功能狀態(25分)、活動范圍(25分)、握力(25分),均于骨折前進行比較,總分100分,根據得分規定。優:≥90分,良:80~89分,可:60~79分,差:<60分。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④統計兩組患者畸形、關節炎、肌腱損傷、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情況。總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總例數/患者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手術組治療總有效率(100.00%)高于保守組(80.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縮短水平比較 手術組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縮短水平與保守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腕關節功能評定比較 手術組腕關節功能優良率(95.65%)高于保守組(73.3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手術組并發癥發生率(4.35%)低于保守組(23.3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縮短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縮短水平比較(±s)
注:與保守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掌傾角(°) 尺偏角(°) 橈骨縮短(mm)手術組 46 7.3±1.2a 21.3±2.2a 0.8±0.1a保守組 30 7.5±1.7 21.5±2.3 0.8±0.2t0.6014 0.3805 0.0000P0.5494 0.7047 1.0000

表3 兩組患者腕關節功能評定比較[n(%)]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為臨床中常見骨折類型之一,臨床中主要采用保守和手術兩種方法治療。骨折治療不僅為解剖結構恢復,還應盡可能恢復關節功能,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對腕關節及握力影響大,如治療不當可出現疼痛、腕關節活動障礙、握力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5]。臨床中治療橈骨遠端骨折以關節面恢復平整、掌偏角、尺偏角及橈骨高度為原則[6]。
橈骨遠端骨質較疏松,具有良好血運,臨床中橈骨遠端骨折治療中難以發生不愈合。保守治療采用手法進行復位,對患者造成創傷較小,而手術治療對組織、血管神經破壞較為嚴重,易造成術后延遲愈合發生[7]。本次研究中手術組分別造成1例神經損傷和1例肌腱損傷,但術后有效恢復解剖結構并固定有助于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可降低畸形愈合和關節炎發生。本次研究保守組發生畸形6例,關節炎1例,其并發癥總發生率高于手術組(P<0.05)。可見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在術后并發癥影響上手術治療占有一定優勢。有研究指出,保守治療手法復位并不能恢復橈骨三維解剖結構,易發生術后畸形、術后功能障礙等并發癥[8]。本次研究同樣得出保守治療易造成畸形、關節炎等并發癥發生,但本次研究得出保守治療患者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縮短水平同手術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均在接受范圍內。分析指出可能與醫師復位手法、復位技術、復位后保護情況有關,現代影像學發展較快,可有效觀察出患者骨折部位、類型,有助于臨床手法復位,從而有效恢復解剖結構[9]。對于橈骨遠端骨折臨床提出治療目標為:在復位良好情況下盡可能減少對組織、血管、神經損傷,并良好恢復功能鍛煉[10]。手術治療相對保守治療可增加對血管、軟組織及神經破壞,但研究表明,手術治療主要為有效恢復解剖結構同時良好進行固定,對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有重要意義[11]。骨折術后功能鍛煉直接影響關節活動及患肢功能恢復,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可增加骨折穩定性,術后在患者疼痛忍受范圍內即能進行功能鍛煉,而保守治療需要在石膏固定4~6周后才能進行功能鍛煉,可增加失用性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發生,從而影響功能恢復[12]。本次研究得出,手術組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保守組(P<0.05),表明有效恢復解剖結構,穩定固定幫助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后有助于恢復腕關節功能,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本次研究同樣得出,手術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保守組(P<0.05)。
綜上所述,保守和手術治療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均可有效恢復解剖結構,但手術治療可提高骨折穩定性,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從而提高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降低畸形等并發癥發生率,從而提高治療效果。但手術治療對患者在成創傷較大,易引起血管、神經損傷,臨床中應根據患者整體情況選擇合適手術方式,以獲得患者、醫師滿意治療效果。
[1]倉海斌,殷磊,胡玉華,等.手法整復石膏外固定及手術治療橈骨遠端關節內粉碎性骨折對比觀察.山東醫藥,2013,53(39): 47-49.
[2]朱小虎,周臨東,張惠法,等.橈骨遠端骨折治療進展.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4):453-454.
[3]李夏,王秋根.橈骨遠端骨折手術與非手術治療.國際骨科學雜志,2013,34(1):23-25.
[4]舒鵬.閉合復位彈性髓內釘治療青少年尺橈骨骨折92例療效觀察.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4,20(18):2827-2829.
[5]程國杰,呂發明,艾克巴爾,等.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治療C型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2,18(7):636-640,635.
[6]彭斌,王健,毛峰,等.手術與石膏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療效比較.中國骨傷,2013,26(1):41-46.
[7]羅勝明,陳澤雁,莫子亮,等.鎖定加壓鋼板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臨床效果分析.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8(11): 1599-1600.D
[8]嚴松鶴,胡鋼,蔡建平,等.橈骨遠端骨折78例療效分析.江蘇醫藥,2013,39(21):2637-2638.
[9]姜保國,龍奎元,張殿英,等.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策略.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10):1118-1121.
[10]馬剛.超關節外固定架在橈骨遠端塌陷粉碎性骨折中的應用.山西醫藥雜志,2013,42(10):536-537.
[11]王濤.橈骨遠端骨折112例治療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11):2689.
[12]孫文東,車斌,胡旭軍,等.鎖定鋼板對矯正橈骨遠端陳舊性骨折的療效觀察.中華手外科雜志,2013,29(3):187-18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3.091
2016-05-25]
523000 東莞市中醫院骨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