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耀榮 王東軍
單孔雙管環形沖洗引流治療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療效觀察
董耀榮 王東軍
目的探討單孔雙管環形沖洗引流治療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療效。方法76例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老年患者,根據術式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8例。對照組經雙孔雙管沖洗引流治療;研究組經單孔雙管環形沖洗引流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血腫清除率、治愈率和隨訪情況。結果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血腫清除率和治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住院時間為(9.4±3.1)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2.1±2.8)d (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和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單孔雙管環形沖洗引流具有治療效果好、住院時間短、不良反應發生率和復發率低等特點,適合臨床作為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的首選。
鉆孔引流術;單孔引流術;慢性硬膜下血腫
慢性腦膜下血腫是顱腦損傷的常見繼發性損害,占顱內血腫的10%,常于頭顱外傷3周以后開始出現癥狀,以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的表現為主,好發于小兒及老年人,而且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重及人們服用抗凝藥或抗血小板藥的增多,其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1]。目前臨床上首選鉆孔引流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本研究旨在探討單孔雙管環形沖洗引流治療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診斷為慢性硬膜下血腫的76例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所施術式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8例。手術方式均經患者或家屬同意且簽訂知情同意書。研究組中男21例,女17例,包括單側硬膜下血腫27例、雙側硬膜下血腫11例,平均年齡(69.6±6.4)歲,平均血腫量(89.7±8.6)ml,其中合并高血壓14例,糖尿病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8例,包括單側硬膜下血腫25例、雙側硬膜下血腫13例,平均年齡(70.1.1±6.8)歲,平均血腫量(90.1±8.3)ml,其中合并高血壓15例,糖尿病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雙孔沖洗引流術治療。患者給予局部麻醉或靜脈麻醉,取平臥位,依據影像學資料在血腫最高點和最低點分別作孔且置入引流管;由低位管注入生理鹽水、高位管引出來沖洗血腫腔至沖洗液澄清,以生理鹽水填充血腫腔,留置高位管持續引流。研究組麻醉后于血腫最厚層作長3.0~5.0cm的全層頭皮直切口,顱骨鉆單孔,涂抹骨蠟于骨緣止血;用穿刺針刺破硬腦膜和血腫外包膜并適當擴大,緩慢控制放出積血;置入引流管兩根,一根置于血腫腔最低點,另一根置于血腫腔最高點,以低位管注入生理鹽水進行環形沖洗至沖洗液澄清;用生理鹽水填充血腫腔,封閉低位管,以凝膠海綿封填硬腦膜口,夾閉高位管并固定,逐層間斷嚴密縫合頭皮切口,高位管接無菌引流袋持續閉式外引流。術后采取頭低位,不能耐受者采取平臥,頭偏向患側,每日靜脈輸入等滲液體2500ml。閉式引流2~3 d后經CT復查無顱內明顯積氣、積血后拔除引流管。所有患者術后需適當加強營養支持。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血腫清除率和治愈率,術后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及復發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療效比較 兩組術后并發癥、血腫清除率和治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研究組術后并發顱內積氣2例、繼發血腫4例、蛛網膜損傷1例,對照組并發顱內積氣1例、繼發血腫3例、蛛網膜損傷2例;研究組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療效比較[±s,n(%)]

表1 兩組手術療效比較[±s,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術后住院時間(d) 并發癥 血腫清除 治愈研究組 38 9.4±3.1a 7(18.4) 36(94.7) 34(89.5)對照組 38 12.1±2.8 6(15.8) 37(97.4) 35(92.1)
2.2 兩組隨訪情況比較 經1年隨訪發現,研究組發生不良反應1例,發生率為2.6%,復發2例,復發率為5.3%;對照組發生不良反應6例,發生率為15.8%,復發7例,復發率為18.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和復發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各種因素導致的血管輕微損傷使得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局部出現少量的出血積聚,當積液積聚到一定程度和時間后,由于積液中各種炎性介質刺激其周圍形成一層薄膜,此膜不斷增厚并同時伴有新生毛細血管的破裂出血,從而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腫[2]。由于老年人,特別是年齡在60歲以上者,大多有腦萎縮,腦組織可塑性和彈性功能較差,發生率相對較高[3]。目前臨床上對于鉆孔引流術采取單孔或雙孔引流仍有爭議,本研究將兩者術后住院時間、并發癥及治愈率和復發率進行比較,旨在尋找適合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治療手段。
本研究數據表明,單孔雙管環形沖洗引流和雙孔沖洗引流對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清除率和治愈率相差無幾,均有很好療效。但兩種方式均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作者考慮大多數并發癥的發生與老年人的生理狀態和手術操作有關。在操作上兩種手術的難度適當,在置管時應當控制動作幅度,避免對血腫腔內膜及腦組織,以減少顱內血腫的發生;在放出積血和沖洗時應當緩慢進行,以避免空氣進入顱內、防止對血腫膜血管過分沖擊。此外,邵雪非[4]認為,腦壓的急驟下降、腦血流量突然增加導致血壓不穩定,導致原血管脆弱處及挫傷處術中出血;血腫腔內殘存纖溶物質和纖維蛋白降解物,促使血腫包膜上結構不完整的血管滲血會導致術后出血的發生。
從本研究數據看來,兩種手術方式都會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和復發率,但是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和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顯示[5],血腫復發主要與術后顱內大量積氣、引流管位置不當、術中沖洗不全導致纖維蛋白降解產物殘留、包膜厚和血腫腔內有血凝塊、大腦萎縮、患者具有出血傾向等因素有關。本研究認為,本通過雙管進行環狀沖洗可以充分排除血腫腔內的纖維蛋白降解產物;通過單孔可以合理控制沖洗排放速度以減少積氣的發生;通過術后閉式引流和每日輸入適量等滲液可以有效促進積液吸收、排出和腦復張。此外,老年患者恢復慢、對手術的耐受差,本研究顯示,研究組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可見,單孔雙管沖洗引流對患者的傷害更小,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復。
綜上所述,單孔雙管環形沖洗引流對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療效較好,具有住院時間短、復發率低等特點,適合臨床首選,同時手術時需注意手術操作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1]馬成鑫.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研究進展.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4,19(8):507-509.
[2]武瓊.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醫學綜述,2013,19(14):2502-2504.
[3]張敏.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病因、臨床特征和影響預后因素.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5):37-38.
[4]邵雪非.慢性硬膜下血腫治療進展.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0,37(5):433-436.
[5]胡繼良.慢性硬膜下血腫術后復發的因素探討與防治.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1,16(11):670-67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4.053
2016-04-19]
523000 東莞市寮步醫院(董耀榮);廣東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王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