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奕川 李迎東 詹振聲 陳楚槐
微創經皮腎鏡治療鹿角型結石的療效及安全性觀察
蔡奕川 李迎東 詹振聲 陳楚槐
目的探討微創經皮腎鏡治療鹿角型結石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法83例鹿角型腎結石患者,根據患者手術方式不同分為研究組(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42例)和對照組(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41例),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和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研究組患者一次性結石清除率為90.48%,對照組為95.12%,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感染、發熱、腎功能損傷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創經皮腎鏡治療鹿角型結石具有顯著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鹿角型腎結石;微創經皮腎鏡;標準通道經皮腎鏡氣壓彈道
腎結石為泌尿外科中常見疾病之一,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等特點,對患者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鹿角型腎結石為常見復雜結石類型之一,其結石分支延伸到各個腎盞,增加清除難度和手術風險,術后易殘留、復發,且并發癥多,增加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2]。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和標準通道經皮腎鏡氣壓彈道為臨床中常用治療腎結石微創方法,為比較兩者在鹿角型腎結石中治療效果和安全性,研究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腎結石患者83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手術方式不同分為研究組(42例)和對照組(41例)。研究組中男27例,女15例;年齡43~64歲,平均年齡(52.8±4.1)歲;結石平均直徑(3.1±0.6)cm;病程5個月~6年,平均病程(2.2±1.3)年。對照組中男28例,女13例;年齡44~67歲,平均年齡(52.5±4.5)歲;結石平均直徑(3.3±0.7)cm;病程6個月~8年,平均病程(2.1±2.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在醫師告知下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并自愿選擇手術方式,簽署手術同意書。
1.2 入組標準 ①患者入院后根據臨床癥狀、體征,結合超聲、靜脈泌尿系造影、CT等相關輔助檢查明確診斷為鹿角型腎結石。②排除合并有嚴重腎功能障礙,心、肝功能不全患者。③排除合并有嚴重泌尿系統疾病患者,如腫瘤。④排除凝血功能障礙、免疫功能障礙等患者。
1.3 方法 研究組患者采用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常規腰硬聯合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取俯臥位,常規消毒鋪巾,通過輸尿管推注生理鹽水建立人工腎積水,如有明顯腎積水患者不進行此步。在超聲引導下選擇適宜肋間隙進行穿刺,采用18G腎穿刺針穿向結石所在腎盞,穿刺成功后經穿入斑馬導絲,貼著穿刺點將皮膚切開,以2F開始逐漸擴張,擴張到16F或18F,留置Peel-away鞘。用Wolf8F或9.8F輸尿管鏡經Peel-away鞘進入腎集合系統,用Peelaway鞘輕固定結石,用氣壓彈道碎石機(或EMS超聲碎石,或科醫人鈥激光碎石)從結石邊緣或一角采用連續沖擊方式將結石擊碎,在灌注泵和逆行管下往返灌注,將結石沖出體外,稍大的結石用取石鉗取出。在輸尿管鏡下確認結石取凈后放置雙J管,常規夾閉造瘺管,給予抗生素抗感染。對照組采用標準通道經皮腎鏡氣壓彈道取石術治療,穿刺和擴張方法同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同時將筋膜擴張至22F或24F。采用Wolf 20.8F新型皮腎鏡進入,在灌注泵沖洗下保持手術視野清楚,尋找到結石后用彈道碎石機器(或EMS超聲碎石機)進行連續或間斷碎石,后同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
1.4 觀察指標 ①術后7 d復查超聲,比較兩組患者一次性結石清除率。②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③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延遲出血、感染、發熱、腎功能損傷等并發癥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次性結石清除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一次性結石清除38例,清除率為90.48%;對照組患者一次性結石清除39例,清除率為95.12%;兩組患者一次性結石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研究組 42 106.4±22.7a 201.6±53.7a 5.5±1.2a對照組 41 91.6±25.9 354.8±56.9 6.9±1.4t2.7704 12.6178 4.8954P0.0069 0.0000 0.0000
2.3 兩組患者患者延遲出血、感染、發熱、腎功能損傷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感染、發熱、腎功能損傷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延遲出血、感染、發熱、腎功能損傷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鹿角型腎結石為臨床中常見結石類型之一,臨床中治療難度較大,手術取出結石為主要治療方法[3]。傳統經皮腎鏡取石術需要建立較大通道,對血管、神經損傷較大,術后并發癥多,治療效果不顯著[4]。隨著微創手術發展,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通過F14或F16通道,采用輸尿管鏡進行探查并配合氣壓彈道碎石機進行取石,顯著降低腎實質撕脫傷、血管損傷風險,降低延遲出血、感染風險,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5-7]。研究指出,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視野較小,在探查取石過程中易造成結石殘留,一定程度上影響療效[8]。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在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基礎上擴大通道,以提高視野清晰度,以提高結石清除率。有學者研究認為,腎結石治療關鍵在于提高結石清除率,降低手術風險和并發癥發生率,在選擇手術方式同時應綜合考慮[9,10]。
本次研究將本院收治83例鹿角型腎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手術方式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和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一次性結石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者在鹿角型腎結石中結石清除效果相當,并不會因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視野較窄而影響結石清除率。鹿角型腎結石其結石類型特殊,結石在各個腎盞中均有,仔細探查可降低結石殘留率。本次研究得出,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在較小視野下操作可延長手術時間,但由于其損傷較小,可有效減少患者出血量和術后愈合時間,能顯著提高患者治療效果。臨床研究指出,腎結石術后易發生感染和延遲出血,均可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和預后,嚴重者可導致腎功能衰竭[11,12]。本次研究得出,研究組患者感染、發熱、腎功能損傷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在有效減輕對患者損傷同時,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從而進一步協助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在鹿角型腎結石中治療,以最小創傷獲得顯著結石清除率,并能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顯著臨床療效和治療安全性。
[1]鐘文,曾國華,袁堅,等.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多次體外沖擊波碎石失敗腎結石的臨床分析.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3,34(5):333-336.
[2]陳衛民,曹雷華.Guy’s結石分級預測腎結石患者行經皮腎取石術后清石率的臨床價值.山東醫藥,2013,53(33):75-77.
[3]高偉,劉建平,王永忠,等.微創經皮腎取石術治療鹿角形腎結石對腎內血流動力學影響.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4):2362-2364.
[4]王海東,李貴忠,王建偉,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引導下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學齡前兒童腎結石.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3,34(6):430-433.
[5]熊六林,葉雄俊,馬凱,等.無管化24F通道經皮腎鏡治療腎輸尿管上段結石的初步探討.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5(4):575-578.
[6]龐桂建,劉成倍,徐偉,等.微創經皮腎雙導管超聲碎石治療復雜性腎結石療效觀察.中國全科醫學,2013,16(3):316-317.
[7]高彥,馬社君,邢保娥,等.150例腎多發結石經皮腎鏡超聲碎石術后腎造瘺管的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13,48(6):496-498.
[8]鐘文,鐘惟德,曾國華,等.經皮腎取石術在腎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中國內鏡雜志,2013,19(11):1175-1177.
[9]李健,鄭敏莉,黃裕清,等.微創經皮腎鏡鈥激光聯合氣壓彈道碎石治療復雜孤立腎結石療效觀察.山東醫藥,2013,53(46): 68-70.
[10]齊士勇,張志宏,張昌文,等.鹿角形腎結石分支數對經皮腎鏡取石術的影響.中華外科雜志,2013,51(12):1085-1088.
[11]彭作鋒,姚磊,杜傳策,等.應用自制碎石清石鞘Ⅰ期微通道經皮腎取石術治療腎結石并積膿的效果.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167-168.
[12]王強,余小祥,周大慶,等.帶氣囊輸尿管導管在無腎積水腎結石患者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中的應用.山東醫藥,2013,53(1): 74-7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4.057
2016-05-06]
521021 潮州市中心醫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