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汝核 黃健宏 梁清 李華 李志連
介入封堵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療效分析
鐘汝核 黃健宏 梁清 李華 李志連
目的分析介入封堵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CHD)的臨床效果。方法70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給予介入封堵術治療,對照組給予傳統開胸手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時間為(2.01±0.65)d、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滯留時間為(1.22±0.31)d、住院時間為(3.31±0.73)d,均短于對照組的(5.62±1.13)、(9.37±1.67)、(9.68±1.34)d (P<0.05),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先天性心臟病治療過程中,介入封堵術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勢,可減輕患者經濟負擔,臨床療效安全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先天性心臟??;介入封堵術;臨床效果
先天性心臟病是先天性畸形常見類型,占先天畸形的28%,每年新增CHD患者15萬~20萬[1],輕者終身無癥狀,嚴重者缺氧、休克、夭折,CHD需引起臨床高度重視。先天性心臟病發生原因和機制非常復雜,迄今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遺傳、環境、病毒感染、輻射等因素有關,對兒童生長發育、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影響。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介入治療在心臟病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避免外科手術創傷,減少痛苦。封堵術是通過心導管技術,將封堵器置入缺損的間隔、未閉動脈導管內的介入治療方法,對先天性心臟病治療可實現滿意的治療效果。本文收集了70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資料,探討介入封堵術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70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32例,女38例,年齡3~54歲,平均年齡(31.87±10.33)歲;其中室間隔缺損23例,房間隔缺損25例,動脈導管未閉18例,肺動脈瓣狹窄4例。納入標準[2]:結合臨床癥狀、體征,經心電圖、X線、超聲心動圖檢查,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無介入治療禁忌證;均耐受手術,知曉研究內容,同意入組研究。根據隨機原則,將70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35例。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胸手術治療,不同疾病類型采取不同切口進行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介入封堵術治療,儀器為Amplatzer封堵器,采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①房間隔介入治療:常規消毒腹股溝區,鋪設無菌巾,全身肝素化,于股靜脈穿刺,展開右心導管造影。置入右冠造影導管,指導左上肺靜脈,通過導管,將260cm加硬導引鋼絲置入。沿導引鋼絲,送入長鞘,沿著長鞘將封堵器置入左心房。待房缺關閉效果滿意后,妥善固定輸送桿,回撤長鞘,有效釋放右心房。②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常規消毒腹股溝區,并鋪巾,于右股動脈、靜脈處穿刺,將5F或6F鞘管置入,全身肝素化,對患者進行右心導管檢查,建立動脈、靜脈軌道,導入長鞘,利用長鞘將裝配好的封堵器送至左心室,確保左室面傘與室間隔緊貼。③動脈導管未閉介入治療:常規消毒鋪巾,全身肝素化,于右股動脈、靜脈穿刺,將鞘管送入,接受右心導管檢查,導管自肺動脈通過PDA降至主動脈,沿著導管將260cm交換導絲送至降主動脈,并將長鞘管送至降主動脈,裝配好的封堵器連接輸送導絲,傳送至鞘管,送至降主動脈,打開封堵器,緩慢撤回。④肺動脈瓣狹窄介入治療:行右心導管檢查和右心室造影,對肺動脈壓、右室壓進行測量,計算跨瓣壓差,確定肺動脈瓣狹窄且符合球囊擴張指征。對肺動脈瓣環直徑選擇球囊大小,經造影影像定位,經皮球囊肺動脈瓣成形術,反復擴張,直到腰征消失,跨瓣壓差控制在20 mm Hg(1 mm Hg=0.133 kPa)內,表明擴張成功[3]。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抗生素使用時間、ICU滯留時間、住院時間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抗生素使用時間、ICU滯留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ICU滯留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ICU滯留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ICU滯留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抗生素使用時間 ICU滯留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35 2.01±0.65a 1.22±0.31a 3.31±0.73a對照組 35 5.62±1.13 9.37±1.67 9.68±1.34t16.383 28.387 24.697P<0.05 <0.05 <0.05
先天性心臟病是出生時心臟、血管結構、功能異常,包括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可表現為氣急、心悸、頭暈、疲勞、發紺、呼吸道感染、發育不良等,嚴重者將導致休克、死亡。臨床治療先天性心臟病以手術為主,以往多采用開胸手術治療,此術式療效確切,但創傷較大,存在麻醉意外、手術感染等因素,患者不易耐受[4]。隨著手術方法不斷完善,介入治療先天性心臟病逐漸增加,封堵器的出現,為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指明了新的方向,多數患者可采用非開胸介入治療替代開胸手術,如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
本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ICU滯留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成功率高達100.00%,說明介入封堵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療效顯著、創傷小、并發癥少,可減少抗生素使用,縮短ICU滯留時間和住院時間,加快康復速度,減輕患者經濟、身心壓力。
綜上所述,采用介入封堵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療效確切,可縮短ICU滯留時間、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陳艷麗,龐文躍,劉興利,等.205例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術的臨床療效評價.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2,41(3):281-282.
[2]庫德熱提·艾比布拉.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術的臨床療效評價.東南國防醫藥,2014,12(3):304-305.
[3]李東濤.介入封堵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分析.醫藥前沿,2013,9(17):189-190.
[4]匡時權.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108例臨床療效分析.心血管病防治知識(下半月),2013,11(10):22-2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4.059
2016-05-03]
525000 廣東省茂名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