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才曉
中西醫結合治療病毒性心肌炎臨床觀察
齊才曉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效果。方法11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治療組則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8.2%,對照組為74.5%,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心輸出量、射血分數、心肌酶和每搏輸出量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而言,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可取得較高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病毒性心肌炎;中西醫結合;臨床效果
心肌炎屬于心肌的彌漫性病變,臨床特征為:心肌病變及壞死、炎癥細胞侵入,主要有病毒感染,感染性心肌炎主要包括細菌、螺旋體、寄生蟲、病毒以及真菌感染。病毒性心肌炎較為常見,若治療及時均可痊愈,若不及時則可發展成心肌病變,出現心律失常、心臟擴大、心電圖異常、心功能衰退等癥狀。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中西醫結合可有效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基于此,本次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10例為觀察對象,并具體分析了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1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8例,女27例,年齡3~40歲,平均年齡(26.7±4.6)歲,病程2 d~6個月,平均病程(3.5±0.6)個月;急性期25例,慢性期18例,遷延期12例。治療組患者中男27例,女28例,年齡4~41歲,平均年齡(27.7±4.8)歲,病程5 d~6個月,平均病程(3.6±0.8)個月;急性期24例,慢性期17例,遷延期14例。納入標準:患者病情發作時,呼氣時間延長、且可聽到哮鳴音;反復發作時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咳嗽、喘息等癥狀。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和氨基酸的食物,并進行抗病毒治療。給予患者1.2 g巴韋林加入250ml的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次/d。保護心肌治療,給予維生素C 4.1 g、12ml的10%氯化鉀以及2支能量合成劑,加入500ml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同時口服輔酶Q10(12mg,3次/d)和肌酐片(0.3 g,3次/d)。進行抗生素和激素的應用治療,糾正心功能不全、平衡水電解質以及緩解心律失常的作用。
1.2.2 治療組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口服抗毒益氣湯,主要成分為:黃芩11 g、黨參28 g、銀花25 g、炙甘草5 g、紫地丁28 g、連翹16 g、蒲公英28 g、蚤休15 g、大青葉16 g、板蘭根28 g、沙參28 g、黃芪15 g、丹參16 g、麥冬12 g、紅花12 g,用水進行煎服,服用1劑/d[1]。兩組患者以15 d為1個療程,治療后進行效果的觀察。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西醫的診斷標準進行判定。治愈:頭暈、胸悶、心悸、心前區疼痛及呼吸困難癥狀全部消失,心力衰竭癥狀得到糾正、心率恢復正常,呼吸中的雜音消失;好轉:頭暈、胸悶、心悸、心前區疼痛及呼吸困難癥狀得到了一定緩解,但未消失,呼吸雜音減輕,心力衰竭癥狀得到緩解,心率基本恢復正常;無效:臨床癥狀未緩解,且有加重情況,心電圖未改善。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患者心功能的恢復情況,通過觀察患者的心輸出量、射血分數、心肌酶和每搏輸出量進行判定[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8.2%,對照組為74.5%,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心輸出量、射血分數、心肌酶和每搏輸出量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心輸出量(L/min) 射血分數(%) 心肌酶(U/L) 每搏輸出量(ml)治療組 55 治療前 4.5±0.6b 56.3±5.6b 36.1±7.2b 60.3±6.9b治療后 6.9±1.0a 71.3±9.6a 11.3±5.4a 80.1±5.7a對照組 55 治療前 4.6±0.4 55.4±6.1 36.5±7.3 59.4±6.8治療后 5.3±0.9 63.2±8.8 25.2±5.8 68.2±5.9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彌漫性病變,主要病毒為:流感病毒、埃可病毒以及柯薩奇病毒[3]。若采用單純的西藥進行治療,不僅無法達到理想效果,還可加大并發癥的發生率,若結合中藥治療,不僅可以起到殺滅病毒、保護心肌細胞的效果,還可以調節人體免疫力,促進抵御病毒的能力。病毒性心肌炎在中醫里屬于水腫、心悸、胸痹的范疇,主要的發病機制為氣陰兩虛、心失所養、心脈淤阻等。應通過養氣養陰、清熱解毒來消除,而中藥蒲公英、連翹、大青葉、紫地丁等均具有清熱解毒的效果,沙參、黨參、紅花、麥冬等則具有活血化瘀、養氣血的功效[4]。有關藥理研究表明,連翹、大青葉、板藍根有抑制病毒的作用,而黨參具有益氣補血、健脾強心的功效,可有效調節心肌代謝和心功能。紅花、丹參具有擴展冠脈、改善血循環、活血化瘀的功效,對心肌炎的改善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藥物合用研制成抗毒益氣湯,可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益氣養陰、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心肌炎的效果,對細胞的修復和代謝起到促進作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對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而言,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比單純使用西藥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治愈率,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1]劉勝賢.中西醫結合治療病毒性心肌炎100例臨床療效觀察.中國醫藥導刊,2012,14(8):1302-1303.
[2]劉廷貴.中西醫結合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效果分析.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0(6):934-935.
[3]陳喜艷.中西醫結合治療病毒性心肌炎臨床觀察.中醫臨床研究,2014(4):116-117.
[4]王大玲.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臨床效果評價.中國實用醫藥,2013,8(12):149-15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4.129
2016-04-07]
471500 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天晴醫院中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