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
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對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情況的效果
鄭華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對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效果。方法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據不同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1例。對照組行常規入院護理,研究組開展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分析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后研究組發病至搶救時間、溶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24.15±2.36)min、(1.12±0.36)d、(8.97±1.65)d,均優于對照組的(41.26±2.54)min、(3.69±1.21)d、(14.25±2.54)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均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護理總滿意度為92.68%,高于對照組護理后總滿意度75.61%(P<0.05)。結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實施院前急救護理干預,不僅能夠有效改善預后,而且還能改善醫患關系,值得推廣。
院前急救護理干預;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
急性心肌梗死多因持久、嚴重的心肌缺血導致部分心肌急性壞死,該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有數據調查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發病1 h以內的死亡率約為50%;因此,做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對于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患者病死率尤為關鍵[1,2]。本文主要分析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對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急診科接診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護理方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1例。對照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39~73歲,平均年齡(49.00±8.14)歲;前壁梗死11例、下壁梗死17例、高側壁梗死13例。研究組患男23例,女18例;年齡40~74歲,平均年齡(48.00±8.54)歲;前壁梗死13例、下壁梗死18例、高側壁梗死1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由患者家屬送到醫院進行急救,并行入院后常規護理。研究組開展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 院前救護指導 醫護人員在接到急救電話后,在3min以內攜帶好搶救設備、急救藥品,并乘坐救護車趕赴現場,在車上和患者家屬聯系,并詢問患者的病情,再在電話中指導患者家屬進行自救。
1.2.2 吸氧護理 護理人員應囑患者保持絕對的臥床休息,避免因劇烈活動、情緒變化而增加心臟的負荷;同時,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患者面罩吸氧,并控制氧流量為3~6 L/min、濃度40%左右;對于出現嚴重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者,需給予患者高濃度的吸氧。
1.2.3 心理干預 患者發病后,極易產生緊張、恐慌等不良心理情緒,因此,護理人員、家屬應加強和患者的交流和溝通,盡量為患者營造一個愉悅、輕松的環境,并及時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和干預,進而緩解或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情緒。
1.2.4 危險因素干預 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均是誘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險因素,因此,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患者飲食干預、日常生活護理干預等,囑患者家屬給予患者低脂肪、低鹽飲食,并讓其多食新鮮的水果和蔬菜等,戒煙戒酒。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記錄兩組患者從發病至搶救的時間、溶栓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并記錄所選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入院前及入院后的死亡率等。采用NIHSS、ADL評分對兩組護理后的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定[3]。同時,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統計兩組患者及(或)家屬對搶救工作的滿意度情況,實行百分制:86~100分為滿意;65~85分為較滿意;<65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發病至搶救、溶栓及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護理后,研究組發病至搶救時間、溶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后NIHSS、ADL評分比較 護理后,研究組NIHSS、ADL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護理總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護理總滿意度為92.68%,高于對照組護理后總滿意度75.6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發病至搶救、溶栓及平均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發病至搶救、溶栓及平均住院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發病至搶救時間(min) 溶栓時間(d) 平均住院時間(d)研究組 41 24.15±2.36a 1.12±0.36a 8.97±1.65a對照組 41 41.26±2.54 3.69±1.21 14.25±2.54
表2 兩組護理后NIHSS、ADL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護理后NIHSS、ADL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NIHSS評分 ADL評分研究組 41 13.52±1.24a 49.82±2.54a對照組 41 7.69±1.91 33.69±2.15

表3 兩組護理總滿意度比較[n(%),%]
本次研究中,實施院前急救護理干預的研究組護理后,發病至搶救時間、溶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這與何芳等[4]研究結果相符;表明,院前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的幾率,進而促進患者的康復。本次研究中,護理干預后研究組NIHSS評分、ADL評分及總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與邵雄英[5]研究結果接近。
總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實施院前急救護理干預,不僅能夠有效改善預后,而且還能改善醫患關系,值得推廣。
[1]梁肖霞,周華玲,彭雪梅.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3):15-16.
[2]焦國英.淺談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對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4):108-109.
[3]張娟,李雪,付艷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干預.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3,16(6):663-664.
[4]何芳,何慧.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應用效果.臨床醫學工程,2013,20(12):1565-1566.
[5]邵雄英.院前急救護理對急性腦出血患者預后的影響.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0):17-1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4.162
2016-03-29]
518000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