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自擬七味二參飲治療冠心病286例
趙亮
目的觀察自擬七味二參飲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療效。方法572例就診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86例。治療組采用自擬七味二參飲加減治療,發作時可用硝酸異山梨酯或速效救心丸等緩解癥狀;對照組常規用西醫方法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5.1%優于對照組的82.2%(P<0.05)。治療組改善心電圖效果總有效率71.0%優于對照組的55.9%(P<0.05)。治療組癥狀平均控制時間(4.2±1.3)d少于對照組的(7.8±1.3)d (P<0.05)。結論自擬七味二參飲治療冠心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而且副作用少,療效穩定且持久。
冠心??;中醫藥療法;自擬七味二參飲
冠心病屬于祖國醫學胸痹心痛的范疇,作者2006年3月~2015年3月運用自擬七味二參飲治療冠心病,收到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均為本院門診2006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57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286例。治療組男179例,女107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79歲,平均年齡(62.36±7.58)歲,38~49歲63例,50~59歲129例,>60歲94例。合并高血壓138例,高血脂162例,糖尿病51例。發病時間最短7個月,最長26年,平均時間(3.10±1.16)年,7個月~5年71例,6~10年128例,>10年87例。對照組男195例,女91例,年齡最小39歲,最大79歲,平均年齡(61.96±8.68)。39~49歲67例,50~59歲138例,>60歲81例。合并高血壓164例,高血脂158例,糖尿病43例,發病時間最短5個月,最長27年。平均時間(2.93±8.81)年,5個月~5年78例,6~10年139例,>10年6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全部病例診斷參照以下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參照國際心臟學會及世界衛生組織《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1]。②中醫診斷標準: 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胸痹診斷標準。主要癥狀:發作性的心前區憋悶疼痛,可向左肩背放射,心前區不適,常在勞累后或情緒刺激后發作,心電圖ST-T改變。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常規用西醫方法治療,如硝酸酯類制劑、β受體阻斷劑、鈣通道阻滯劑以及抗凝藥物等。
1.3.2 治療組用自擬七味二參飲,隨癥加減治療。藥物組成:人參9 g、丹參30 g、當歸12 g、薤白12 g、桂枝6 g、桔梗3 g、延胡索12 g。加減:若血脈痹阻較重,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紫脈澀者,加乳香4.5 g,紅花12 g等,形體肥胖,痰多喘息者,加半夏12 g,栝蔞12 g,胸痛徹背,身寒肢冷,感寒痛甚,加制附子9 g、蘇合香6 g,胸悶明顯,遇情志加重者,加柴胡6 g,陰虛者加沙參12 g、天門冬9 g,陽虛者加仙靈脾9 g,失眠者加柏棗仁30 g,隨癥加減。煎服服法:1劑/d,水煎早晚2次分服。1周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心率、脈博、血壓、常規心電圖(標準十二導聯),以及主要癥狀:心悸、胸悶、心痛、氣短、乏力等治療前后的變化。
1.5 療效評定標準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及《中醫心病診斷療效標準與用藥規范》[4],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5]。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1%優于對照組的8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后心電圖療效比較 治療組改善心電圖效果優于對照組。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1.0%優于對照組的5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電圖療效比較(n,%)
2.3 兩組治療時間比較 治療組癥狀平均控制時間最短3.2 d,最長8 d;對照組癥狀平均控制時間最短5.9 d,最長11 d。治療組癥狀平均控制時間(4.2±1.3)d少于對照組的(7.8±1.3)d,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冠心病為本虛標實之病。虛乃氣血陰陽之虛,實乃瘀血阻滯。臨床上以氣虛為多見。心主血脈,肺主氣、主治節,兩者互相協調,氣血運行自暢,氣能行血,推動血脈的運行,氣虛不能鼓動血脈,血液運行不暢,氣滯血瘀,血脈痹阻,不通則痛。氣虛則血行無力而瘀滯,阻滯氣機,痹阻心脈發為胸痹。其原因或因年老體弱,正氣虧虛,氣虛無力行血,血行不暢,或因陽虛感寒胸陽失展,或情志不暢肝失疏泄不能調暢氣機,血行不暢,或痰濕痰阻滯氣機,胸陽不振等,均可致氣機阻滯,脈絡痹阻,而成胸痹。《素問.痹論》:“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治療當以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補益氣血,疏通氣機,活血行瘀,開痹通陽,通經活絡止痛。自擬七味二參飲正是及于此方義組成。方中人參大補元氣,鼓舞氣機,使氣行血則行。丹參活血化瘀,又能除煩安神,使血行通暢,當歸補血活血以充血脈,薤白、桂枝開胸中之氣結,通胸中之陽氣,溫通經脈,薤白一味,辛散苦降、溫通滑利,善散陰寒之凝滯,通胸陽之閉結,又能豁痰下氣,桔梗宣肺氣,載藥上行,又能開胸中之氣,延胡索行氣活血,通絡止痛,能“行血中之氣滯,氣中之血滯,專治一身上下諸痛”。諸藥合用,具有補氣養血,溫經通陽,開胸散結,豁痰下氣,理氣活血,通絡止痛等作用。治療冠心病可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作者觀察該方對于陽氣虧虛,氣虛血瘀者尤佳,通過加減可治療各種證型的胸痹。
[1]徐濟民.缺血性心臟病診斷的命名及標準——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世界衛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專題組的聯合報告.國際心血管病雜志,1979(6):60.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十六)//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51-52.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41-45.
[4]沈紹功,王承德,閆希軍.中醫心病診斷療效標準與用藥規范.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178-179.
[5]陳可冀,廖家楨,肖鎮祥.心腦血管疾病研究.上海: 上??萍汲霭嫔?1988:31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4.184
2016-04-15]
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第三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