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瓊華
四川省三臺縣人民醫院 621100
椎間盤鏡圍手術期護理新進展
左瓊華
四川省三臺縣人民醫院 621100
椎間盤圍手術期護理的重點在于減輕手術帶來的應激,降低便秘、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發生風險,近年來快速康復理念、術前心理護理、術后康復訓練等越看越受到重視。
椎間盤鏡;圍手術期;護理
椎間盤鏡術已有近二十余年的歷史,創傷小、恢復速度快、療效好,技術基本成熟,成為治療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方法,近年來適應證不斷擴大,不僅可開展椎間盤髓核摘除,還可進行椎管狹窄減壓、椎間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用于頸椎病、脊柱骨折治療[1]。椎間盤鏡手術也存在相關并發癥,疼痛最為常見,同時尚無充分的證據顯示,其可完成根治下腰痛,不具有根治效果,術后還需要康復治療[2]。本次研究試就椎間盤鏡手術圍手術期護理進展進行概述。
椎間盤鏡手術的適應證基本成熟,但也有一定的風險,手術不可避免可能增加患者應激水平,充分的術前準備非常必要。
1.1 術前心理心理
心理護理已成為手術前的必要的護理工作,大量循證研究證實,術前護理可降低心率、血壓等水平,降低腎上腺素等應激指標水平,穩定呼吸循環,改善麻醉質量。術前心理護理的方法主要包括認識-行為干預、一對一訪談、焦點訪談法、家庭式護理、家屬陪伴、深呼吸法、肌肉控制法等。心理護理的時間應安排在手術準備前,有報道顯示手術患者在手術準備前焦慮、恐懼的情緒達到高峰。心理護理可由護士、患者親友、醫師完成,答疑解惑,就患者擔心的麻醉、手術安全問題進行宣教,可有效控制患者的心理應激。在術前指導患者深呼吸,或在音樂的配合下進行間歇性肌肉放松,可緩解焦慮等不適。有報道顯示,負氧離子在減輕患者抑郁、焦慮方面有一定的價值,但尚未被應用臨床。術前理想的睡眠質量,對于術中呼吸紊亂的預防也也有積極意義。
1.2 快速康復護理干預
近年來,快速康復理論越來越受到醫院推崇,特別是對于那些微創手術而言,創傷小、住院時間短,患者生理狀態較好,為早期康復措施落實奠定了基礎。椎間盤鏡主要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多見中青年人,生理狀態較好。快速康復理論在術前的應用主要內容為減少不必要的術前準備,包括:①不口服抗生素,避免出現腸道菌群紊亂,椎間盤鏡術后感染風險極低,多為清潔手術,現有資料證實術前應用抗生素清潔手術患者并不能從中獲益;②對于腸道準備,不推薦長時間的禁水食,盡量避免機械性腸道準備,可在術前數日前,便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2000ml,或開始進入流食,改善腸道功能狀態,在術前夜睡前2h可口服葡萄糖500ml(糖尿病、糖代謝紊亂者除),可少量進入無渣飲食,禁食不長于6h,禁水不長于2h。快速護理干預許多干預內容并不成熟,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研究證實,干預的措施有效性、安全性、適應證與禁忌癥也不明確,限制了其應用。
1.3 術前訓練
椎間盤鏡術后臥床時間可長可短,骨折患者臥床時間往往較長,術前訓練是非常必要的。訓練的內容主要為康復訓練、床上大小便等,康復訓練越來越細致化規范化。心理訓練是否有必要尚有待商榷,但對患者進行適當心理訓練,以提高患者的成熟心理防御能力,提高自適應能力,減輕手術、術后臥床等導致的不適,有助于控制心理應激水平,對于康復具有積極意義。
2.1 疼痛管理
疼痛是椎間盤鏡術后常見并發癥,也是護理的重點。疼痛主要與切口刺激、臥床時間較長引起肌肉牽拉等因素有關。準確評估疼痛水平,是開展疼痛管理的前提,疼痛評估的內容包括疼痛程度、疼痛性質、疼痛部位、發生與持續時間,嚴重程度評分方法主要包括口述評分法、Wong-Bake面部表情法、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數字疼痛分級法(NRS)等,椎間盤鏡術后患者清醒早,均為成年人,采用 VAS評分法、口述法可滿足需要。術后1-3日是椎間盤鏡手術疼痛的高峰時期。椎間盤鏡手術還可見慢性疼痛,多見于療效欠佳者,慢性疼痛與糖尿病等因素有關。基本的疼痛預防策略主要包括:①間斷臥位管理,術后患者一般采用俯臥位,體位微調,腰部制動,換臥位后半坐位、臥位交替使用,可減輕疼痛,同時利于炎癥吸收;②疼痛宣教,可提高患者耐痛閾,藥物應用依從性,教育的內容主要為疼痛的概念、非藥物控制方法,包括情緒轉移、穴位按摩;③房間溫度控制在26~28°,控制噪音等刺激因素,均有助于提高耐痛閾;④及早拔管、正確深呼與咳嗽、早期下床活動等都有助于緩解疼痛;⑤合理用藥,口服藥物,必要時采用自控方法鎮痛、經皮穴位電刺激減輕疼痛,。紅外照射、微波照射等也有助于減輕水腫,緩解疼痛,但缺乏循證證據;⑥控制吸煙、飲酒、血糖,有助于降低慢性疼痛風險[2]。
2.2 其他并發癥預防
2.2.1 手術技術相關并發癥
主要包括硬脊膜撕裂、血管損傷與血腫、感染、解壓不完全或突出、消融不徹底等,這些并發癥發生與病情、醫師手術技術水平有關。護理的關鍵在于術后做好病情監護,及早發現,通知醫師處置,對癥護理,遵醫囑給予抗感染、消腫、鎮痛藥物。
2.2.2 可預防并發癥
主要為消化道功能障礙、肺功能減退、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
針對便秘,主要預防措施包括個體化高質量的腸道準備、口服微生態制劑、腹部的防寒保暖、及早恢復進食、食譜管理、補充腸道益生菌、飲用蜂蜜水、早期康復訓練、臥位管理、減少吞氣、穴位按摩、及早補鉀、合理用藥等[4]。
針對肺功能減退,主要針對臥位時間較長的患者,需加強呼吸道管理、肺部物理康復訓練,應用手法排痰、振動排痰、霧化吸入等方法,改善通氣狀態,安排腹式呼吸[5]。對于俯臥位患者,需準確的評估俯臥位通氣的適應證、禁忌癥,做好血流動力學指標、血氧指標、皮膚營養狀態評估,預防相關并發癥。做好眼、面、鼻、下頜、雙側肩部、雙肘關節、膝關節髕骨、足趾等處保護,男性易出現生殖器損傷,可使用保護套。俯臥位還易出現血流動力學改變,做好體位更換配合,及時調整,合理安排不同臥位的時間。
針對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基本的預防策略為:①遵醫囑,給予肝素、維生素K拮抗劑、低分子肝素等藥物預防,做好不良反應的觀察,配合消腫藥物、鎮痛藥物、降血脂與降糖藥物輔助治療藥物;②抬高患肢,利于靜脈回流,前3日開展下肢功能訓練,按摩小腿腓腸肌、比目魚肌也非常必要;③加強生活管理,避免食用可能影響抗凝藥物效果、促凝的食物,穿寬松衣物,注意防寒保暖,可食瘦肉湯,多食烏雞等活血化瘀食物,多飲水,戒煙酒;④合理應用預防護具,包括充氣加壓裝置、梯度彈力襪、足底靜脈泵等。
2.3 康復訓練
除以上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肺功能減退等并發癥的康復訓練外,還需針對原發病開展康復訓練,以常見的椎間盤突出為例,術后及早進行仰臥位直腿抬高訓練、踝關節背伸屈曲訓練,待逐漸恢復后,可進行五點支撐法訓練、飛燕式訓練,堅持適量、循序漸進的原則。近年來,關于脊柱病變特別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因學研究越來越深入,對于脊柱病變,力學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椎間突出癥發生、進展便與脊柱力學狀態失衡,引起椎間盤營養障礙、代謝障礙,引起無菌炎癥、硬膜囊水腫等一系列病變。脊柱力學穩定性來源主要可分為內部、外部兩個部分,腰部核心肌是由圍繞全身脊柱、四肢的肌肉組成,可以穩定脊柱、骨盆、關節的活動,開展核心穩定性訓練,通過訓練增強腰部周圍肌力,有助于增加腰椎力學穩定性,進而增進療效。大量研究證實,采用核心穩定性訓練后,脊柱病變患者VAS、ODI顯著顯著,配合手術,可有效預防疼痛等癥狀復發[7]。有選擇性的進行肌群訓練越來越受到重視,腰部訓練越來越規范化、科學化、具體化[7-8]。除肌群訓練外,有氧運動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有氧運動對于體重控制、肺功能增強、整個脊柱力學平衡的維持具有積極意義。長期有氧運動可增強自主神經功能,從而提高自身對力學作用的敏感性、控制性,預防腰部扭傷[9]。但目前關于各項運動的時間、強度、頻次的安排尚無明確定量,注意力一般放在相關并發癥預防上,對于合并糖尿病患者,如何控制訓練的時間、強度非常重要,否則可能誘發低血糖。
椎間盤鏡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但隨著適應證的不斷擴大,護理的需求越來越個體化,醫院需做好護理技術管理,針對患者的護理需求,開展個體化護理,關注高危患者,同時改良護理路徑,安排更科學、合理的護理策略,從而控制并發癥發生風險,滿足患者需心理需求。
[1]Smith, N.,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microendos copic discectomy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J].European Spine Journal, 2013.22(11): 2458-2465.
[2]郭二鵬,李寬新,李建柱,等.后路顯微椎間盤鏡與傳統開窗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Meta分析[J].重慶醫學,2015,44(21):2935-2943.
[3]炮國輝,沈曉華.臨床護理路徑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效果的Meta分析[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5,23(3):672-673.
[4]馮瀅瀅,丁建華,趙玉涓,等.功能性排便障礙的生物反饋治療[J].臨床外科雜志,2012,12(20):893-899.
[5]周玲.振動排痰儀與傳統扣背排痰比較研究的Meta分析[J].山東醫藥,2014,54(37):83-85.
[6]王鵬,伍驥,鄭超.生物力學對椎間盤營養及其退變的影響[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23(3):260-264.
[7]劉營,任玉慶.中老年婦女核心肌力與平衡能力的評價及相關性研究[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8(18):87-93.
[8]梁偉明,鄒宇聰,李義凱,等.重力肌群伸展強化鍛煉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功能康復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6C):2146-2149.
[9]黃露露,于世英,神經病理性疼痛的中樞敏化發病機制[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1,(8):463-465.
R473.6
A
1672-5018(2016)11-1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