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耀
急性腎絞痛是指由泌尿系統結石尤其是輸尿管結石導致的突然發作的腎區劇烈疼痛[1]。此病患者可出現腰部或上腹部疼痛,且疼痛難忍、陣發性發作及鏡下血尿、惡心、嘔吐等癥狀。進行藥物治療是臨床上治療急性腎絞痛的主要方法[2~3]。為了探討用雙氯芬酸鈉利多卡因治療急性腎絞痛的臨床效果,我院對近年來收治的170例急性腎絞痛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6 月~2015 年 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70例急性腎絞痛患者。在本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24例,女性患者46例。他們的年齡在15歲~65歲之間。他們的平均發病時間約為 4h。在對本組患者進行治療之前,有107例患者接受了B超和尿常規檢查,有17例患者接受了CT檢查,有46例患者接受了B超、KUB(腹部平片)和IVP(排泄性尿路造影)檢查。檢查結果顯示:有159 例患者發生腎絞痛的病因是輸尿管結石或腎結石引起的輕、中度腎積水,有11例患者發生腎絞痛的病因是輸尿管梗阻(原因不明)。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為:①患有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②哮喘發作的患者。③對雙氯芬酸鈉活性成分過敏的患者。④對局部麻醉藥過敏的患者。⑤使用乙酰水楊酸或其他具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藥物后出現蕁麻疹和急性鼻炎的患者。⑥存在心源性休克、永久性心臟內傳導紊亂以及嚴重精神病史的患者。
我院為本組患者均使用雙氯芬酸鈉利多卡因進行治療。雙氯芬酸鈉利多卡因(由北京四環科寶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執行標準:YBH01942005,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0166)的成分為:雙氯芬酸鈉75mg和鹽酸利多卡因20mg,其用法是:肌肉注射,1針/次,1~2次/d。對于疼痛癥狀緩解欠佳的患者,可每隔12 h為其重復用藥 1 次,可連續為其用藥1~2 d。
①有效:患者在服藥后30 min內疼痛完全消失,或疼痛顯著緩解且不需要使用鎮痛藥物。②緩解:患者在服藥后30~45 min 內疼痛逐漸緩解且可以忍受。③復發:患者的病情在得到緩解后60 min 內再次發作腎絞痛。④無效:患者服藥后疼痛無緩解或在加重。治療的總有效率=有效率+緩解率。
在這170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有效者有112 例,為緩解者有33例,為復發者有8例(每隔12 h 重復用藥 1次均得到緩解),為無效者有17例,本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5.29%,病情的復發率為4.71%。
急性腎絞痛是由于腎盂、輸尿管平滑肌痙攣或輸尿管腔的急性部分梗阻所引起的。進行藥物治療是臨床上治療急性腎絞痛的主要方法。研究認為,NSAIDs(非甾體類消炎藥)和麻醉性鎮痛藥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急性腎絞痛較為有效的藥物[4]。由于麻醉性鎮痛藥的使用受《麻醉藥品管理條例》的制約,在臨床使用時程序較為繁瑣,且此類藥物易使患者產生成癮性等不良反應。因此,尋找與之藥效相似的NSAIDs十分必要。雙氯芬酸鈉是一種衍生于苯乙酸類的NSAIDs。此藥可以抑制環氧化酶的活性,從而阻斷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的轉化。同時,它能夠促進花生四烯酸與甘油三脂的結合,降低細胞內游離的花生四烯酸的濃度,從而間接地抑制白三烯的合成。此外,雙氯芬酸鈉還具有阻止血小板凝集的作用。雙氯芬酸鈉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生物的合成起到鎮痛的作用,是鎮痛作用較強的NSAIDs之一,已被歐洲泌尿外科學會作為治療急性腎絞痛的首選鎮痛藥[5]。利多卡因是酰胺類局麻藥。此藥在被血液吸收后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的興奮和抑制雙相作用,且不會引起先驅性興奮。患者在服用此藥后若血藥濃度較低,可出現鎮痛和嗜睡、痛閾提高等不良反應。聯用雙氯芬酸鈉和利多卡因可起到鎮痛協同作用。雙氯芬酸鈉利多卡因作為止痛劑,具有鎮痛起效快、強度大、不會產生成癮性等優點,且在常規用量內其毒副作用較小。同時,進行肌肉注射可避免藥物對胃粘膜的直接刺激,降低胃粘膜出血和胃潰瘍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用雙氯芬酸鈉利多卡因治療急性腎絞痛的臨床效果顯著,患者病情的復發率較低。此療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郭建,丁寧,陳曉雄.鹽酸罌粟堿對于常規治療無效的結石引發急性腎絞痛療效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6):2043.
[2] 朱保鋒,沈君華,劉穎,等.鹽酸戊乙奎醚聯合問苯三酚治療急性腎絞痛的療效觀察[J].臨床急診雜志,2011,12(3):151-153.
[3] 田煥書,葉木石,桂志明,等.坦洛新膠囊聯合間苯三酚治療腎絞痛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1,4(7B):11-12
[4] 杜晨升,張黎麗,陳東,等.復合鎮痛液硬膜外腔阻滯治療輸尿管結石腎絞痛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 20(4):670.
[5] 孫西劊,葉章群.腎絞痛診斷和治療新概念[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7,22(5):321-327.
[6] 張 汝,楊于鋼.雙氯芬酸栓加黃體酮在腎絞痛中的臨床應用[J]醫學信息,2015,28(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