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騰 王顯雄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構建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的勞動倫理思考
馬騰王顯雄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湖北武漢430073)
企業勞動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分支,構建企業和諧勞動關系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而作為法律之外另外一種約束規范的勞動倫理,在構建企業和諧勞動關系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運用勞動倫理去約束和協調企業勞動生產活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是十分必要的,企業和諧勞動關系倫理調整的具體路徑也是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的。
勞動倫理;企業和諧勞動關系;道德;倫理構建
2015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1]正式出臺,這一舉措充分說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對于促進社會和諧和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我國當前社會發展正處于經濟轉型的“新常態”時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復雜的經濟形勢,必須把構建企業和諧勞動關系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和指標,通過采取相應的對策和措施以促進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的建設迫在眉睫。企業勞動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分支,構建企業和諧勞動關系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陳紅心認為“我國目前不和諧的勞動關系嚴重影響了社會和諧發展和相關利益主體的生存,企業必須加大倫理建設的力度,這不僅對于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與社會公平的充分實現”。[2]因而,我國企業需要進行一定的勞動倫理調整,以彌補勞動關系法律調整的不足,增強倫理意識,重視勞動倫理的重要作用,將勞動倫理觀念注入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當中,進而完善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的建設。
(一)勞動定義與特點
在倫理學中,認為勞動是一種生產要素的供應或者人力資源的投入,具有價值獲取目的與價值獲得手段的雙重價值意義,是作為基本人權與基本職責的道德意義,由于人的認知和智力在勞動過程中不可或缺,因而勞動的內涵也包括人的道德知識和道德境界。
勞動創造了財富,勞動是人的本質。人改造了自然,自然也改造了人,人類通過自身活動來引導并調整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人的勞動是有目的的、自覺的活動,而不僅僅是一種本能的活動,本能活動的能力是先天就有的,不是后天學得的。人的活動具有創造性,人的活動能夠超出生存需要之外,在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同時,追求精神財富的創造,以滿足人們各方面的需求。
(二)勞動的倫理維度
“勞動倫理是對勞動中道德現象的概括,主要是指在勞動中人與其他諸要素之間應當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規范,有道德參與的勞動活動能夠創造使用價值,即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將一定的道德價值凝結在勞動產品中,從而使其更好地滿足人的需要”。[3]49勞動倫理的內容主要包括人類勞動與自然、人類勞動與社會、人類勞動與自身全面發展三個維度。
1.人類勞動與自然
在人與自然的互動過程中,勞動是雙向的。一方面勞動促進了自然的改變,另一方面又促進了人的改變,而具體的改變方向和路徑又由人類自身來決定。“勞動過程,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4]在人與大自然相互關系中勞動的倫理價值與倫理意義是由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來體現和實現的,而在勞動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必須要由一定的準則來約束和規范,勞動倫理就在這時候適時產生了。而且由于自然資源的稀缺性與不可再生性,人類在改造的自然的勞動過程中,不能毫無節制的獲取,以免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問題。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在道德的約束下,提高資源保護意識,自覺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2.人類勞動與社會
在社會分工和協作基礎上形成了勞動關系,離開分工與協作,就沒有勞動關系。作為一種特殊社會關系與意識形態的倫理道德,來源于人的社會勞動生產實踐,是用來調節勞動生產實踐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利益關系的重要規范。[5]社會分工使得人類勞動更加獨立與專業,對提高勞動生產效率與生產水平有重要的幫助。企業生產活動中的職業關系是勞動關系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勞動關系在社會中的具體表現,職業倫理同時也是勞動倫理的具體表現。
3.人類勞動與自身全面發展
勞動最基本意義是作為人類的生存方式和謀生手段,同時使人們的社會本質得到實現和張揚。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人生目標與價值都是通過在社會生產勞動中實現的。個人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社會物質與精神財富,滿足他人的物質與精神需求,就會得到全社會的認同與表揚,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幸福感和愉悅感。[6]在有道德規范的勞動中,個人的天性才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和釋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7]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全人類成員的全面自由發展是相互作用與促進的。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得不到充分實現,就不可能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全面自由發展,而全體社會成員的進步和發展也能進一步拓展個人的進步空間。
總之,在勞動生產過程中,我們要在勞動倫理的規范和約束下正確處理好人類勞動與自然、人類勞動與社會、人類勞動與自身全面發展三個方面的關系,做到統籌兼顧、全面協調。一方面我們要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我們又要維護和保障社會生產秩序,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同時,我們還要把勞動作為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學會在勞動過程中成長,進一步使自身得到全面自由發展。這樣的勞動才是符合人類倫理道德的勞動,才能促進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確立并逐漸走向成熟。經濟形勢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化,各種機遇與挑戰并存,為了適應這種需要,我國企業的勞動倫理建設也要步入新的歷程。關于勞動關系的法律法規體系日益完善,以國家法律約束、市場自發調節、企業自主調整三個方面協調發展的和諧勞動關系建設成為時代的主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一)在勞動合同制度保障下的新型用工機制基本確立
最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初步開展勞動合同制度的試點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績。在1995 年1月1日,新的《勞動法》的頒布標志著勞動合同制度的正式確立和規范化,計劃經濟時期的勞動用工機制得以徹底地變革,由以前單純的國家行政隸屬關系轉變為勞動關系各方的合同約束關系。國家對勞動合同制度的全面實施非常重視,自2006年開始推行“促進勞動合同簽訂三年計劃”,力爭在2009年以前實現所有用人單位與員工簽訂相應的勞動合同。在2008年新的《勞動合同法》頒布,勞動合同制度得以進一步完善,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在2008年初,全國范圍內的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達到90%到96%之間”。[8]目前,我國的勞動合同制度基本上完全確立,對于保護勞動者和雇傭企業的相關權益,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二)在平等協商前提下的勞動關系自我協調機制基本形成
企業協調勞動關系的一種重要舉措是在平等協商的前提下簽訂集體合同。1995年頒布的《勞動法》充分說明集體合同制度正式成為我國企業協調勞動關系的一種重要制度,它的頒布標志著“中國勞動關系的個別調整在法律構建上已經初步完成,同時也開啟了勞動關系集體調整的新起點”。[9]統計資料顯示,到2010年,全國范圍內簽訂集體合同的數量達到140.7萬份,覆蓋企業數量243.8萬個,覆蓋員工人數18,465.1萬人。[10]平等協商前提下簽訂集體合同制度的實施,增強了員工代表參與企業勞動關系內部協商的積極性,保障了企業員工的合法權益,有利于勞動關系自我協調機制的充分實現。
(三)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逐漸成熟
勞動關系中的三方協調機制指的是“國家、企業和職工三方為了制定和實施相應的經濟政策,調節勞動關系而進行協商和溝通的一種工作方式和制度安排”。[11]從1983年開始,我國著手探索和引進勞動關系實踐中的三方協調機制。1990年頒布《三方協調促進實施國際勞工標準公約》后,三方協調機制作為調節勞動關系的重要手段和舉措在我國逐步開始推行。2001年8月,國家三方協調委員會作為推行三方協調機制的重要機構正式成立。到2007年全國范圍內各級三方協調機構數量接近1.1萬個,覆蓋了92.8%的地級以上行政單位以及76.2%的縣級行政單位,并向偏遠鄉鎮擴展,構建多產業、多層次的三方協調機制。三方協調機制在調節企業勞動關系的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逐漸成熟起來并為廣大社會所重視和接受。
(四)勞動爭議調處機制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1993年8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標志著我國的勞動爭議調處機制有了相關的法律文件保障。到2001年全國范圍內的統計數字顯示,縣級以上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數量達到3192個,從事勞動仲裁工作的全職和兼職人員約為2萬人,處理勞動爭議案件高達68.8萬件,結案率達到了90%以上。工會在處理勞動爭議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2003年到2008年五年間,企業工會中的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一共受理了123.7萬件勞動糾紛,其中調解成功27.1萬件,占到了21.9%的比例。勞動爭議調處機制在企業的勞動生產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重視倫理的國度,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有自身獨特的倫理體系,曾出現了許多關于經濟行為中應該遵循的倫理道德規范。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利在義中”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市場欺詐行為嚴重、假冒偽劣產品泛濫、貪污腐敗現象滋生、員工選拔培訓制度不完善、勞動爭議數量攀升、生態責任意識淡漠等一系列勞動倫理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
(一)誠信缺失
1.市場欺詐行為
企業的市場欺詐行為是指企業經營者利用不準確的或者虛假的信息或者價格手段,欺騙、誤導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個人進行某種選擇的行為。常見的欺詐行為包括:對內,虛開發票金額、篡改崗位標準和責任目標數據、減少員工應得工資等行為;對外,非正常貸款和融資、產品虛假報價、忽視產品質量檢驗等??梢哉f,市場欺詐行為是我國企業最普遍也是最嚴重的不道德行為。欺詐行為者導致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個人利益受損;而且破壞了正常的競爭秩序,違背了公平、公正的市場交易原則,造成經濟秩序的紊亂,資源無法得到優化配置。
2.假冒偽劣產品
企業生產的假冒偽劣產品是指企業采用不真實的商標、產品名稱以及不合格的產品質量等使得消費者誤以為購買的是正版的、質量合格的產品。企業生產的假冒偽劣產品既包括材料、設備等有形資產,也包括信息、品牌、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還有一種值得注意的假冒偽劣行為是企業過分夸大產品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壽命,以吸引更多的客戶,在他們不知道的情況下利益受損。企業生產的假冒偽劣產品不僅使得其他企業和消費者利益受損,甚至還會危及客戶的生命健康。
3.貪污腐敗現象
企業員工利用工作上的便利,竊取、侵占、騙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占有企業公共財產以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一方面違反企業正常的人事任免制度和選材標準,根據個人喜好安排相關崗位人員,任人唯親;另一方面抓住企業運營上的一些漏洞將部分集體財產轉變為自己的私人財產。這些行為嚴重地影響了企業的日常運營,破壞了企業的人才結構,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使得企業的根本利益收到損失。這些現象尤以大型國有企業為甚。
(二)員工選拔培訓制度不完善
企業員工選拔培訓既包括企業招聘合格的崗位人員也包括企業為了開展某些業務或者培養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種方式組織現有員工進行有計劃的培訓,以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或管理能力的活動。很多企業的員工培訓制度存在不公平的歧視現象,即認為高學歷、高職稱、高業績的屬于精英人才,值得加以培訓;而其他員工只是普通人力,不需要占用培訓資源。在企業員工選拔即招聘活動中存在著“關系戶”、“任人唯親”和“用工歧視”的現象。
(三)勞動爭議數量攀升
我國企業勞動關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勞動爭議數量和人數逐年攀升以及集體勞動合同管理不完善”[3]162等。雖然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圖更好地解決勞動爭議,但是現實中困難重重,問題依然是十分嚴重,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只有真正做到勞動活動中公平正義,協調好勞動關系,才有可能從根源上解決矛盾。
(四)生態責任意識淡漠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要重視自身活動對周邊環境產生的影響,并且有責任和義務采取相應的對策或措施來減少這種影響造成的危害。鄧翠華認為“企業在享有利用和處理社會共有自然資源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起應有的生態責任,這是企業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12]眾多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缺乏倫理道德意識,只注重眼前的經濟利益,而不考慮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如把稀缺的資源用于低效的生產、排放大量廢棄物、污染河流水源等,對周邊的大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也使得企業員工的工作環境和日常生活環境受到影響,舒適度降低,生產積極性也有所削弱,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成熟,現代企業制度得以確立和發展。勞動者和雇傭勞動者的企業在勞動活動中本質上是一種經濟利益關系,要想實現二者的共贏,必須首先保證勞動關系主體的利益得以實現。不過由于勞動關系主體之間的地位存在著天然的差距,勞動者不占有生產資料,因而在勞動生產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而雇傭勞動力的企業則相對處于強勢地位,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勞動者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活動,導致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的倫理調整存在著諸多困難。因此,要想更合理地調節勞動關系,必須要促使居于強勢地位的雇傭企業一方能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以一種積極的態度滿足雇傭勞動力的利益需求。只有將互利共贏的和諧勞動關系理念融入到整個企業日常的勞動倫理文化建設當中,形成一定的倫理道德規范,成為勞動關系各方共同認可的標準和前提,才能使勞動關系中的各方相互合作、共同進步,形成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夠得到根本提升。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的倫理調整主要有以下幾種路徑。
(一)轉變政府管理理念,強化勞動監察部門的責任
我國社會的發展目前還處在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市場運營體系還不成熟。社會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只靠市場的自發調節是遠遠不夠的,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必須要加強政府力量的宏觀調控和監管。一方面,政府要轉變管理理念,不能以經濟效益為唯一目標,只注重GDP數值的增長和形象工程的建設,而忽視了社會效益的重大影響。只有重視勞動者的倫理訴求,為他們提供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才能減少勞動關系問題的出現。只有把企業的經濟利益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放在平等的位置對待,才能有效地維持市場秩序,減少勞動糾紛事件,促進勞動關系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要強化勞動監察部門的相關責任。當前,我國的勞動監察部門難以有效地行使監管職能,缺乏對企業勞動生產活動的監督以及違法違規行為的懲罰與治理,工作無法落到實處。因此,要想切實履行勞動監察部門的義務與責任,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完善相關的監察體系,把任務落實到具體的企業和個人;2.培育勞動監察部門的責任意識,自覺履行勞動監察的義務;3.充實和優化勞動監察隊伍,提高相關人員的道德素質和工作水平。
(二)創建道德評價體系和道德評價機構
在勞動生產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充滿著各種利益的糾葛與能力的競爭。一些市場主體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而不惜受到道德的譴責,甚至違反法律的規定,做出侵害其他市場主體利益的行為。例如,企業為了節約生產成本,雇傭廉價的勞動力,提供較差的工作環境和福利待遇,最大限度地壓榨勞動者的剩余價值;勞動者為了應聘上工作崗位,提供虛假的履歷證明和技能證書等。這些行為的根源都在于只注意自身權益的實現,而忽視了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因而,政府作為宏觀調控的主體,需要聽取各方的意見與要求,爭取建立一個各方市場主體都認同的勞動關系道德評價體系,進而引導和規范勞動主體的行為活動。通過政府廣泛調查研究制定的道德評價體系,在社會上具有很強的公信力,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市場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轉。國家應當建立相應的道德評價機構,并賦予其道德監管的權利,針對企業的市場行為建立相關的檔案資料,并定期向社會公布,接受大眾的監督。同時,道德評價機構還可以表彰較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和遵守市場秩序的企業,并對違反相關規定的企業進行懲罰,不能只是口頭警告,還要與國家的政策和獎勵措施掛鉤。
(三)強化媒體的輿論導向和監督作用
社會輿論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并引導人們行為活動的走向,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因此,要想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必須要強化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加強社會輿論對市場經濟主體行為的監督。在勞動道德評價體系形成過程中,媒體可以進行積極的宣傳,使市場主體能夠很快地了解和接受道德評價體系的內容,加速和諧勞動關系的建設。同時,媒體的公開監督還能夠保障各個群體的利益得以實現,形成一個良好的勞動生產環境。倫理道德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行為自律,不過在個體行為無法完全做到自律自控的時候,就必須要通過媒體的力量來進行監督和引導,使個人行為走向維持在正常的軌道之上。輿論的正確引導,可以促使勞動倫理道德意識慢慢滲透到市場主體的思維觀念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培育他們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一旦這種習慣形成并廣泛普及,那些違反勞動倫理道德的行為將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最終必然走向消亡。而且,媒體的力量還能夠對勞動過程中的糾紛起到重要的監督作用。媒體監督主要是一種社會公眾力量,雖然對市場主體的行為活動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也無權直接進行干涉,但是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和限制市場主體的行為,甚至影響政府的重大決策。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經過媒體輿論曝光的事件都迅速得到了處理,這充分說明了輿論監督的重要性。例如,重慶的農婦熊德明討薪事件,其常年討薪無果,在經過媒體報道之后,受到溫總理特別關注和指示,很快其丈夫被拖欠的工資就得到了如數發放,事件得到了妥善解決,媒體的作用功不可沒。勞動者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時常處于弱勢地位,而且維權意識薄弱,在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情況下,往往不知道如何去做,并且由于勞動者的個體單位眾多,信息溝通不暢,很難引起社會的關注。此時,來自媒體輿論的力量就顯得尤為重要,媒體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條件,為勞動者提供一個申訴和表達意愿的平臺,將他們的利益訴求反映給相應的國家機關,促使他們的問題得到更快地解決,并接受全體人民的監督。因而,我們可以得出,要想進行勞動倫理調整,促進和諧勞動關系的建設,必須要充分利用好媒體的重要價值,一方面,通過輿論的導向作用,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促使市場主體自覺規范自身的行為活動;另一方面,對勞動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和糾紛要加強媒體的監督,及時將事件的內幕和進展的信息反饋給相關部門和社會公眾,力爭迅速糾正所出現的問題和錯誤。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04—09.
[2]陳紅心.論管理倫理與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10):56—58.
[3]夏明月.勞動倫理研究——和諧勞動關系與和諧社會構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208.
[5]蔣直平.勞動倫理:一種權利與義務的倫理社會學分析[D].中南大學,2003.
[6]夏明月.勞動倫理的三重維度[C].中國倫理學會,韓國倫理學會.2012中韓第20次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集,2012.:1—5.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
[8]徐麗雯.《勞動合同法》對中國勞動關系的影響[J].首都經貿大學學報,2009(2):59—62.
[9]常凱.勞動關系的集體化轉型與政府勞工政策的完善[J].中國社會科學,2013(6):91—108.
[10]吳清軍.集體協商與“國家主導”下的勞動關系治理——指標管理的策略與實踐[J].社會學研究,2012(3):66—89.
[11]譚秋霞.我國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探析[J].學術探索,2013(10):38—41.
[12]鄧翠華.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企業生態責任[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2):28—31.
(責任編輯:張銳)
[Keywords]laborethics;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hip in enterprise;morality;ethicalconstruction
Thoughtson Construction of Labor Ethicsw ith Harmonious LaborRelationship in Enterprises
MA Teng,WANG Xian-xiong
(Econom ic College,Zhong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and Law,Wuhan,Hubei430074)
The labor relation of enterprises is an importantbranch of social relationship,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hip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building a socialistharmonious society.And asa constraintoutside the law,the laborethics plays amore andmore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hip in enterprises.It is very necessary to use the labor ethics to restrain and coordinate various problems thatarise in the labor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It isworthwhile for us to think aboutspecific ways to adjust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hip.
F272.9
A
1008—7427(2016)04—0056—06
2016—03—27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創新教育計劃暨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資助項目“近代中國金融監管思想研究(1897—1949)”(2015BZ0303)。
馬騰(1989—),男,河南信陽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經濟思想史和經濟倫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