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醫院 福建 閩清 350800)
對血液標本進行分析前的質量控制是醫學實驗室質量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保證患者血液標本的質量、提高檢驗結果準確性的關鍵[1]。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對采血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對其血液標本質量的影響,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近期我院門診收治的120例需要接受采血的患者,我們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60例)和觀察組(60例)。在對照組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3例,女性患者有27例,其年齡為20~56歲,平均年齡為(36.2±5.4)歲;在觀察組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2例,女性患者有28例,其年齡為18~56歲,平均年齡為(35.1±5.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對照組患者進行傳統的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穿刺護理及對癥護理等常規護理,為觀察組患者在進行上述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護理。然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及其血液標本的質量,并將對比的結果及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進行綜合護理的具體方法是:
1.2.1 進行心理疏導 在進行血液標本采集前,護理人員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個人信息,如生活起居習慣、飲食習慣及患病史等,然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消除其緊張、恐慌等負性情緒。
1.2.2 進行血管準備 護理人員在為患者進行采血前,應做好充分的血管準備工作,備好穿刺針、消毒棉簽及止血帶,在選定穿刺血管后采用快速靜脈穿刺法對血管進行穿刺。
1.2.3 進行采血護理 ①護理人員在為患者進行采血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鎮定,排除外界干擾,盡量保證一次性抽血成功。②當出現各種突發情況時,護理人員要沉著冷靜地應對,并對患者進行鼓勵和安慰。
1.2.4 進行拔針時的護理 ①護理人員在拔除針管后要立即用大拇指對穿刺點進行按壓,切忌搓揉,按壓的時間為3~10min。②若患者存在凝血功能不良的情況,或其服用了抗凝藥物,則可適當延長按壓穿刺點的時間。
1.2.5 對血液標本進行管理 ①為了避免血液標本受到污染,在進行血液標本采集前,護理人員應使用乙醇消毒劑對穿刺血管周圍的皮膚進行消毒,待乙醇消毒劑完全干燥后再進行穿刺操作。②護理人員要盡量選擇較粗、較大的血管進行穿刺取血,并控制好止血帶的包扎時間,嚴禁用力擠、揉、拍打患者的穿刺部位。③抽血完畢后,護理人員應將試管握在手掌心中來回輕輕晃動,以保證血樣均勻。④血液標本采集完畢后,護理人員應使用專用的密閉容器盡快將血液標本送至實驗室。
①兩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②兩組患者血液標本的質量。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為100%,對照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為93.3%,觀察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血液標本的達標率為98.3%,對照組患者血液標本的達標率為91.7%,觀察組患者血液標本的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血液檢驗是臨床上常用的基礎檢測項目之一,其檢驗內容主要包括血紅蛋白計數、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及血小板計數等,可為臨床上診斷及治療疾病提供重要的依據。在傳統的采集血液標本的過程中,常存在穿刺成功率較低、采血時間過長、血液標本注入試管的順序不正確、未能按照定量標識線完成血液采集等諸多不良現象[3]。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對觀察組患者進行了綜合護理,全面地規范了血液標本采集過程中的每一項內容,有效地提升了穿刺的成功率和血液標本的質量。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血液標本的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采血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十分顯著,此護理方法不僅能提升穿刺的成功率,還能提高血液標本的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