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西南醫院 重慶 400038
淺談靜脈輸液后拔針按壓的方法
劉婷
西南醫院 重慶 400038
通過對拔針后引起皮下出血,皮下淤血相關因素的分析,探討靜脈輸液后科學的拔針按壓方法,指出: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病人相關知識缺乏,按壓部位及按壓面積大小,按壓方式不當,按壓時間和力度不夠,肢體過早下垂及負重為引起皮下出血,皮下淤血的重要因素。針對以上因素提出加強護理人員責任心,做好健康教育,采用正確的按壓方法即減輕了病人拔針時的疼痛感,又有效防止了皮下出血的發生,大大減輕了病人的痛苦,提供了護理質量。
靜脈輸液;拔針;按壓方法
靜脈輸液是臨床治療和搶救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護士基礎護理操作的重要內容;是將大量無菌溶液或藥物直接輸入靜脈的治療方法。拔針按壓是靜脈輸液的最后一個環節。護士在最后一環節中,由于拔針及按壓方法不當等因素,常導致皮膚出血、皮下出血、皮下淤血等,現就這些問題進行如下分析。
1.1 傳統拔針按壓法:輕揭膠布,以干棉簽或小紗布輕壓穿刺點上方,快速拔針,按壓片刻至無出血[3]。
1.2 棉簽按壓法
1.2.1 縱形按壓法
即右手揭膠布后,手持頭皮針柄遠端平行拔出針頭,針頭拔出的瞬間,左手持棉簽縱形按壓穿刺點上方,拔針后按壓穿刺點3min。此種按壓法使皮膚針眼及血管針眼同時按壓,局部受壓面積大,有效防止了局部皮膚出血和皮下淤血的發生,減輕了病人的痛苦[1]。
1.2.2 橫形按壓法
用干棉簽橫形置于針孔處,向拔針反方向輕柔地推針孔處組織(不加壓),迅速拔出針頭,立即橫壓針孔片刻。研究也證實此種按壓方法橫行垂直按壓在皮膚上,因棉簽的直徑較小,不足1cm,局部受壓面積小,往往只壓住皮膚針眼,未壓住進血管針眼,易形成皮膚和皮下出血,給病人帶來身心不適。
1.3 反折細管拔針法
拔針前將調節器關閉 2/3,讓少許液體通過,揭開固定針頭的輸液貼,左手食指將進針部位的皮膚(即針尖上方 2cm 處)繃緊,右手拇指、食指將頭皮針靠針頭端藥 1cm 處的膠管向前反折,壓在針翼處捏緊平行快速拔出針頭,即松開左手食指,立即用左手大魚際按壓針眼及其上方的皮膚,按壓時間為3~5min。此種方法遵循“先拔后壓”的原則,就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因拔針時壓力過大,針頭產生角度而造成針尖劃傷血管壁,引發疼痛、出血、淤血的現象;拔針前將針柄尾端輸液管反折,可利用剩余藥液保持輸液管內壓力避免回血及拔針后漏液現象發生。
1.4 拇指按壓法
操作者在靜脈輸液完畢拔針前,先分離固定于頭皮針針翼的輸液貼露出穿刺處,然后用左手示指壓在針尖的近心端,左手拇指在針頭下方同時用力繃緊患者的手背皮膚,右手持針柄,并將針柄略微抬高,快速拔針后,立即用左手拇指沿血管縱向按壓,并告訴患者不能揉搓該按壓部位[2]。
1.5 三指橫壓法
即為靜脈輸液病人拔針時,按常規先取出膠布條,余有紗布塊之輸液貼膠布條,左手拇指固定頭皮針柄處,右手揭開輸液貼左端粘膠(穿刺固定針頭膠管時壓于左側)、暴露皮膚針眼、用棉簽與血管平行直接按壓皮膚針口及血管針口處、左手固定棉簽、右手將針頭拔出,后將輸液貼揭開端粘膠稍用力拉緊壓蓋在棉簽之上,使之靜脈穿刺部位在棉簽的按壓下,針眼局部皮膚形成少許皺折,再將輸液貼粘緊皮膚,局部皮膚在棉簽與輸液貼的擠壓固定下,產生輕微壓力,作用于穿刺部位,再將病人三指橫壓于輸液貼之上,使皮膚針眼和血管針眼同時被按壓,以達到理想的按壓止血效果。
2.1 拔針按壓時間和力度
正常人出血時間是1~3min,凝血時間2~8min(玻片法),因此,按壓針眼的時間與發生針眼出血、皮下瘀血有密切的關系。拔針后按壓時間短易造成局部出血、淤血,有人認為是血管穿刺處的血細胞凝集塊尚未形成,在靜脈壓和骨骼肌收縮的擠壓作用下血液易從針眼處外溢,形成出血或皮下淤血。有效延長按壓時間,有利于局部血細胞凝集塊形成,從而減少了皮下淤血的發生。有關靜脈拔針按壓血管時間的臨床研究顯示:至少3min才能有效地防止出血。有關研究也顯示:不同的按壓時間其皮下出血的比例不同,對于老年病人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時間的研究顯示:按壓時間3min,有17.6%的病人發生皮下淤血,按壓時間延長至5min時皮下淤血發生率則降至 4.3%以下。在臨床實際工作中老年人靜脈輸液拔針后按5min可以有效地減少穿刺部位皮下淤血的發生。考慮到正常人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建議靜脈拔針按壓時間以3min~5min為宜。按壓力度應均勻適中,力量過小起不到按壓止血的效果,力量過大又會導致病人疼痛。
2.2 按壓面積
通常靜脈輸液共有兩個“針眼”,一個是穿過皮膚的“針眼”,看得見;另一個是穿過血管壁的“針眼”,看不見。大量的研究顯示,按壓部位的面積大小與針眼出血、皮下出血、皮下淤血的發生率有直接關系。其原因是,皮膚表面針眼與血管壁針眼不在同一個點,兩者距離與進針角度和皮下脂肪厚度有一定關系。如果按壓面積較小,只是按壓皮膚的針眼而不按壓血管上的針眼,則血液會從血管壁這個針眼流入皮下形成淤血。即使按壓血管處針眼也不能消除皮下淤血的癥狀,因此容易發生皮膚針眼出血和皮下淤血。
2.3 健康教育
囑患者在靜脈輸液拔針后局部暫勿用力,如手背靜脈輸液或肘靜脈輸液時,應防止拔針后腕關節及手臂負重。拔針后告知患者勿對穿刺處進行邊壓邊揉,揉搓可使己閉合的針眼重新沖開,發生淤血。
綜上所述,靜脈穿刺后的拔針方法在整個醫療過程中是個小問題,但如果忽略它,也會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目前靜脈輸液拔針按壓方法很多,但無統一規定。選擇何種方法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注射部位、病人年齡、靜脈給藥的種類和病人病情等因素。不管采取哪種方法,我們要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就是保證患者的安全,減少患者的痛苦,減低該操作的不良反應,這對于提高整體護理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
[1]米舒 靜脈輸液后拔針按壓方法探術 現代護理 1674-0742(20101091a)-0152-01
[2]張萍 張慧 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方法的對比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09年3月第11卷第三期
[3]李小寒 尚少梅《基礎護理學》第四版2010年2月
R472
A
1672-5018(2016)09-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