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華 陳俊
福建省龍巖市第二醫院 福建龍巖 364000
探討康復訓練在前交叉韌帶重建技術應用效果
張海華 陳俊
福建省龍巖市第二醫院 福建龍巖 364000
目的:探討患者接受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后進行康復訓練的效果。方法:根據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40名患者的病情劃分為康復組和參照組,康復組患者由醫務人員指導進行康復訓練,參照組未進行系統化的康復訓練,比較這兩組患者膝關節的屈曲度和膝關節的功能恢復情況。結果:手術后4周患者屈膝90度以上,康復組100%,參照組77.8%;手術后6周患者屈膝130°以上,康復組81.8%,參照組55.5%;手術后8周屈膝120度以上,康復組90.9%,參照組66.7%;手術后6周患者屈膝130度以上,康復組95.4%,參照組61.1%。康復組的恢復情況好于參照組。手術后6個周進行膝功能測試,康復組的優良率高于參照組。結論:康復訓練可以使患者早日康復,膝關節的恢復效果也更好,并發癥較少發生。
康復訓練;前交叉韌帶重建技術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是一種由運動引起的損傷,如果參加競技性、軍事化的比賽或者發生車禍就可能發生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對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進行重建,關節鏡手術是一種比較安全的手術方法,這種手術診斷率較高,微創治療,具有恢復快、并發癥少、患者痛苦小的優點。在關節鏡手術后對患者施以康復訓練,可以對手術效果進行鞏固,使患者膝關節早日恢復正常功能。某醫院骨科對40例接受前交叉韌帶重建關節鏡手術的患者制定了康復訓練計劃,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收治的接受前交叉韌帶重建關節鏡手術的4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平均年齡36.5歲,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以前都患過外傷,因為車禍造成的18例,運動造成的12例,墜落造成的10例。發生左膝損傷的28例,右膝操作的12例。單純前交叉韌帶損傷20例,合并膝關節結構損傷20例。臨時性發生的損傷25例,屬于舊病引起的損傷15例。接受康復訓練的患者22例分為康復組,未接受康復訓練的患者18例分為參照組。
1.2 方法
參照組的患者進行骨科的常規治療和護理,病人手術后進行自我恢復鍛煉,康復組要按照設計好的系統康復訓練方案進行治療。
1.2.1 手術后1-2周
指導病人對股四頭肌和縫匠肌等肌肉進行收縮鍛煉,通過進行鍛煉可以防止肌肉萎縮,增加肌肉的力量,為以后的康復訓練打好基礎。將患者的肢體平放在病床上,練習四頭肌和縫匠肌的長收縮,每次訓練都維持在5-10s,放松后重復訓練20遍為一組,每天這樣重復50~100次。第四天開始增加5組,直到30組。在關節鏡手術后第四天進行被動的關節器鍛煉,在早期的初動訓練中髕骨要進行伸膝訓練,這樣訓練可防止髕上囊粘連,更有利于關節恢復。這樣每天訓練2-3次,每次訓練要維持在15分鐘。手術后一周被動屈膝達90度。訓練時要應用支具,作用是防止膝關節發生內外翻以及前后移動,使側方穩定。支具固定一周后指導病進行被動屈膝活動。
1.2.2 手術后3-12周
手術后3-12周要進行患肢的肌力鍛煉,并進行膝關節的屈伸活動。股四頭肌要進行收縮練習500次,要直腿抬高200次,抬高時要陸續提高角度和力度,抬高要保持越來越長的時間。在手術后2-4周后患者在雙拐的幫助下可以下地,慢慢增加負重,直到達到完全負重狀態。要由小到大進行主動屈伸訓練,患者的肢體要在床邊自然下垂,然后進行伸直訓練,并增加膝關節彎曲的角度,每次練習30次,每天這樣練習3次。手術后8-10周進行下蹲屈曲練習,10-12周患者進行功率自行車抗阻力練習。每次練習15分鐘,一天3次。
1.2.3 手術13周至6個月
在康復訓練時進行膝關節的穩定性練習,醫務人員指導病人半蹲、慢跑,并借助于自行車以及各種器械進行恢復鍛煉,如果是劇烈的運動和急停急轉的動作,要注意動作的頻率。
1.2.4 出院隨訪
要根據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患者的具體情況,要求病人在手術后1個月、2個月、3個月、半年、9個月以及12個月到醫院門診進行復查,通過隨訪復診的方式對患者的膝關節前交叉韌帶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定。
對這40例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時間平均為6個月。對患者的膝關節彎曲度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康復組進行康復訓練后的效果要好于參照組。對比情況如下表:

?
對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實施了重建手術后進行康復訓練,可以幫助患者的康復。膝關節是比較復雜的關節,膝關節的穩定性要依賴于半月板和交叉韌帶,關節外肌腱單元和韌帶也對膝關節的功能影響很大。前交叉韌帶在膝關節的結構中起到向前穩定功能,它的功能關系著關節的功能,如果發生關節退變和骨關節病,會引起合并癥的發生。
關節鏡下進行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是業界比較公認的治療方法,這種手術方法產生的創傷較小,關節恢復很快,產生的并發癥較少,手術后患者的痛苦也較小,因為這些優點關節鏡手術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在手術后進行系統化的康復訓練,可以保證手術治療效果的鞏固。在手術后進行康復訓練,可能讓患者經過相關的康復調整恢復前交叉韌帶損傷前的水平,使膝關節可以發揮正常的關節活動,肌肉充滿力量,關節結構也更加穩定。康復組的患者受到醫務人員的精心指導,進行系統化的康復訓練,訓練是有計劃和分階段的,這些訓練為手術后的康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本文的40例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進行關節鏡手術后進行觀察 發現,在同等的條件下康復組的恢復情況要好于參照組,手術后 6個月膝關節的功能優良率康復組要好于參照組。手術后康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比參照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要好[1~2]。
但是康復訓練不宜太激進,這樣會有不利的影響。如果訓練太激進,會擴大骨髓道,影響功能的恢復和遠期的療效。對重建術后激進的康復計劃與6周內部分負重和限制活動范圍的康復計劃進行對比,發現后者的骨髓道的擴大不明顯。激進的康復訓練會使肌鍵和骨髓道產生微動,這種移動會產生骨髓道的擴大。活動度訓練越早,越有利于防止膝關節的粘連。手術后過早進行活動度訓練會產生大量的積液,積液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吸收,積液中較高的膠原酶會引起韌帶的松馳[3]。
在對患者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時,要特別注意保護患者重建韌帶后的安全,對關節的穩定性進行合理的改善,增加膝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這些措施還可以防止下肢部位發生深靜脈血栓。持續被動練習和膝關節主動屈曲練習可以緩解患者患病部位的腫脹和疼痛,減輕手術后引起的失用性萎縮和本體感覺的下降。系統的康復訓練對于促進膝關節的穩定性以及恢復運動功能具有積極的作用[4]。
[1]張明學,劉靜等.關節鏡下自體胭繩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康復與護理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18):435-438.
[2]張紅,李葉紅,張啟英等. 膝關節后交叉韌帶合并后外側角損傷康復護理,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24):918-919.
[3]蔣銀芬.膝關節鏡術治療膝關節功能紊亂的早期功能鍛煉及護理,實用護理雜志,2001,17(9):23.
[4]劉緒風,尹艷平等. 膝關節韌帶聯合損傷的關節鏡治療后康復護理效果分析,臨床軍醫雜志,2008,36(1):119-120.
R473.6
A
1672-5018(2016)09-3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