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利 曾艷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院耳鼻喉科 四川瀘州 646000
中醫藥在治未病的特色優勢探討
許利 曾艷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院耳鼻喉科 四川瀘州 646000
治未病服務是中醫理論重要思想之一。中醫“治未病”的思想最先見于《黃帝內經》。張仲景、孫思邈、朱丹溪等歷代中醫名家也非常重視“治未病”。近年來,由于人民群眾對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從“已病圖治”轉變為“養生保健,未病先防”,因此“治未病”理念與實踐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治未病”是中醫預防治療學的特色和優勢,體現了“以人體健康為本”的理念。本文闡述中醫治未病理論的特色與優勢,其理論思想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策略和發展前景,旨在為中醫臨床工作提供借鑒,更好地保證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的發展。
治未病;中醫;優勢
中醫“治未病”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主要包括以下四層含義即: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變、愈后防復,就是強調中醫藥應該做到“生病前預防疾病的發生、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生病后阻止疾病進一步發展,以及疾病痊愈后防止復發”。這種理念與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二十一世紀的醫學,不應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而應以人類健康作為醫學研究的主要方向。”不謀而合。現將中醫“治未病”理論的特色與優勢綜述如下。
“治未病”最先見于《皇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有這樣的記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幾千年來歷代中醫名家不斷發展和完善了治未病的理論,使得“治未病”成為中醫藥理論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漢代張仲景繼承和發展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他在《金匱要略》中為“治未病”提供了指導原則,即從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等方面,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治未病的理論基礎。華佗獨創的“五禽戲”,也體現了未病先防,養生保健的重要思想,證明了治未病的必要性和科學性,也是中醫“治未病”的思想之一。唐代孫思邈非常重視“治未病”,他的《千金要方》中記載了一整套養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他已經科學地將中醫“治未病”的思想闡述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方面。清代,喻嘉言更在《醫門法律》中明確提出了“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理論。中醫“治未病”的思想經過歷代中醫名家的發展與完善,逐漸形成了,“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變、愈后防復”的理論體系。
未病先防:生病前預防疾病的發生。即針對健康人的一種養生防病、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的養生思想,也就是健康狀態下的養生。主要從膳食結構、運動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對身體進行調節,以達到“消未起之患”、“醫之于無事之前”的“治未病”目的。《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醫學著作中記載的部分動植物藥材藥食兩用之品,即健康人可以用來食用達到養生的目的。華佗獨創的“五禽戲”就是未病先防這種理論的運動實踐。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更是提出了預防為主的衛生方針,現階段,所有中小學生學習和進行的廣播體操和眼保健操鍛煉就是對未病先防的最佳運用。
欲病救萌: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即針對亞健康人群。上個世紀90年的,我國學者王育學首次提出了“亞健康”的理論。亞健康是指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早在《皇帝內經》中就有記載:“萌芽,始發,見其灑淅動形而即治之,不使有傷三部九候之氣。”也就是說,對亞健康狀態及時進行調整,可以使身體恢復到健康狀態。合理膳食、形體鍛煉、調節情志都可以對亞健康狀態進行調控。也就是無需等到疾病的檢驗指標、診斷指標等的出現就可對亞健康狀態進行干預,從而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李春林.中醫對“治未病”的認識及中醫藥綜合治療方案規律.2010年6月第33卷第2期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43-47.
既病防變:生病后阻止疾病進一步發展。對已患病病人進行治療時,要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病情加重趨勢進行預防性治療。集中體現在早期治療,及時阻止疾病的蔓延、惡化。《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就有“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的記載。董存存等運用中醫“治未病”理論治療高血壓患者,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
愈后防復:疾病痊愈后防止復發。范紅梅認為,在治療鼻炎時,每年夏季三伏天時實施穴位敷貼療法以及辨證應用中成藥內服,都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和降低致敏反應,防止鼻炎復發。現階段,此理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延伸,即針對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療。對慢性病患者進行生活方式、服藥方法、鍛煉種類、鍛煉強度的指導,可以有效減少慢性疾病的復發。
現階段人們的疾病主要為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生活行為方式等因素為主引起的心理、生理性疾病。中醫“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變、愈后防復”理論,可以達到健康身體、調控亞健康狀態、預防疾病的發展、控制疾病的復發的目的,可以有效的預防疾病的發生、降低醫療費用,為解決現階段我國的“看病難, 看病貴”提供一個有益的解決辦法,為醫改的進行提供有效的幫助。因此醫院可以設立專門的“治未病”門診來更好地發揮中醫的獨特優勢。
中醫“治未病”的發展始終貫穿于我國中醫藥發展的歷史進程,為我國人民群眾的健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中醫“治未病”理論也符合我國“從以疾病為主導而走向以健康為主導”的衛生戰略,體現了中醫藥在“治未病”中所具有的魅力和優勢。中醫“治未病”的醫學思想,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防微杜漸的憂患意識的具體體現。但是現階段我國中醫相比西醫卻發展緩慢,一些中醫醫院為了生存,逐步西醫化,這也是有目共睹的現實情況,因此建立健全新的中醫醫療體系勢在必行,研究制定實施中醫“治未病”的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總體規劃和方案,為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的發展提供根本保障。
[1]王應堂,沈蓓緋.中醫“治未病”理論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實踐探析[J].環球中醫藥,2011,04(6).
[2]牛蘭香.中醫“治未病”理論在現代康復養生中的應用探析[J].中醫臨床研究, 2014,6(12).
[3]李春林.中醫對“治未病”的認識及中醫藥綜合治療方案規律[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3(2).
R473
A
1672-5018(2016)09-2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