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春柳
唐縣中醫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2350
淺析艾灸之原理
臧春柳
唐縣中醫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2350
[1]王玲玲.艾灸的特點及溫通效應[J].中國針灸,2011,31(10) : 865-868.
R473
A
1672-5018(2016)09-222-01
艾又名冰臺、艾蒿、醫草等,其氣味辛香,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可治百病,是艾灸治療的主要原料。《本草綱目》云“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點燃后的溫熱刺激,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并通過經絡等作用,產生局部和遠隔部位的效應。《名醫別錄》記載“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 。
艾灸治療中的溫熱刺激是其產生療效的主要特性和原因之一,因此,溫通是艾灸治療的主要作用之一。《神灸經論》記載:“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之辛香作住,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總結出“灸者,溫暖經絡,宣通氣血,使逆者得順,滯者得行”的規律。《圣濟總錄灸刺統論》卷一百九十二直言:“用灸之理,凡以溫之而已”。走而守,善入臟腑,取艾之辛香作住,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由此可見灸法以溫促通的主要特征是艾灸通過“火、熱”之“溫”的刺激,達到疏經通絡、行氣活血、扶正祛邪等多個方面“通”的效應,促進和保持氣血運行通暢。王玲玲教授指出艾灸溫通效應即艾灸的溫熱刺激作用于人體特定部位,可以產生促進人體氣血運行通暢的效應和作用[1].
李梃云 “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艾灸的刺激特點是火、熱,艾灸的治療效應是通調血脈,艾灸作用的部位是皮、絡。艾灸療法作為中醫傳統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廣泛的適應癥和治療范圍。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溫通、溫補效應的生物學機制是: 艾灸激活穴位( 局部始動) ,推動氣血運行,調節神經 - 內分泌 - 免疫網絡( 調節通路) ,調節臟腑功能( 效應器官響應)。總之對于艾灸溫通作用的理論探討及臨床應用,都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