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麗質,這是城市比較于鄉村,主要的區別。
城市是時代進步的產物,是一個安全而又舒適、方便的地方。城來自于城郭,為了安全,“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市則來自于井邊,“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于井邊貨賣,曰市井”。有了城市,人類便有了一個更加安全、舒適、方便的生活環境。
既然叫了城市,好的地方自然無數。早起有早點,出門坐公交,上班去公司,路邊有小店,閑時看電影,晚歸有路燈。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城市會讓你的生活在不經意間,變得方便、隨心。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出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個期盼,更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寫照。
不要簡單地把那些離開城市,喜歡隱居山野、離群索居的事情當真。要是真有那樣的愛好,原因可能更有其他故事,比如愛情,比如孤獨,比如避世。那些被描寫得很美好的鄉村生活,鄉間別墅、湖景小筑、茅屋暖居之類的,仔細想想,也不過是結合了很好的城市便利的鄉村,或許叫做城市式的鄉村更好一些,骨子里還是有著城市的特質。真的要是沒有城市式的便利,荒山野地里男耕女織,誰去呢?再說了,大家都追求“城里人”“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不就是圖的城里生活的天生麗質的方便嗎?否則,為什么媒體在批評一些城市治理還不夠好的地方,經常說是“城中村”呢?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進步,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城市化、城鎮化進程的大大加快。改革開放后的37年中,城鎮化率從18%快速增加到了55%,城市數量從193個增加到了653個,已有7.5億的人口生活在城鎮之中。
當然,天生麗質之外,城市的好壞,主要還是看氣質。
最能夠看出好氣質的中國城市,上海可以算一個。無論是陸家嘴鱗次櫛比的高樓,還是外灘古色古香的夜景,無論是方便發達的交通網絡,還是豐富便捷的各種商店,上海都是中國可以拿得出手的城市化典范。鄧小平在上海視察時就說:“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
最能夠看出好氣質的中國城鎮,烏鎮也是一個。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說:“我曾經在浙江工作多年,多次來過烏鎮,我很喜歡這個地方。第二次烏鎮改造時,我在這里幫助他們策劃,支持他們古建保護、旅游開發。今天再次來到這里,感到親切熟悉,感到耳目一新,畢竟我多年沒有來了,感覺對這里還是刮目相看了。”
當然,快速進行的城市化,也常常扯著腳步,影響了城市氣質。比如城市建設缺乏合理規劃,城市病集中爆發。一些城市喜歡大拆大建,卻忽略城市本身內涵式發展。有的城市只顧著建高樓大廈,卻長期忽視對棚戶區、城中村的改造治理。很多城市只看地上忽視地下,一下大雨“城里看海”,一片汪洋都不見。有些地方無視本地文化特色, “大褲衩”、“馬桶蓋”層出不窮。
上月20日至21日,中央舉行城市工作會議,就是要在我國城市快速發展,每年新增城鎮人口2100萬人、相當于歐洲一個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口之際,對城市發展和城市工作進行頂層設計。會議提出的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是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切實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南。
高樓大廈不等于城市現代化,人的需求才是城市建設的歸結點。“城市建設要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城市建設要有城市文化,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并且還要給城市“減肥”,不能讓城市在虛胖中逐漸喪失活力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還要樹立“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新的發展思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
中國的城市建設和發展,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
那么,好的城市,究竟應該有些什么樣的氣質?
那樣的城市,最重要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城市與文化的融合、安全與便捷的一體。根本的,“要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