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蕙蘭

反光騎行服
“智能騎行服”銷量破萬
一件由三個中國大學生研發的智能騎行服,最近在購物網站亞馬遜的海外銷量已經突破萬件。此外,這款風衣剛剛在最具全球影響力的美國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榮獲創新獎。這件智能風衣是如何從無到有迅速走向市場?它的研發模式又能不能成功復制,為其他創業者提供參考?
馬錟是一名1988年出生的小伙子,他和兩個同學創立了一家叫做“肩并肩”的公司,智能騎行服就是他們的杰作之一。他向記者展示了這件黃色的智能騎行服,外觀很像一件沖鋒衣。它和普通風衣不同的是,前胸設計了一個開關,按下去時,衣服的前胸和后背都會有閃爍燈亮起,在夜間可以清楚地標示出騎行者的位置。
衣服的左右臂上還裝有傳感器,連接感應轉向燈,穿戴者在騎行中抬起手臂,指示燈就會亮起,提示來往車輛騎行者將左轉或右轉。而令這件騎行服能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重要一點,就是它只要拔下電源,就可以直接扔進洗衣機水洗,一點兒也不費事。
這三個大學生的創業項目如同一只破殼而出的小鳥,已經在市場中展翅。他們的幸運之處在于,最初萌生創業想法的時候,得到了全面的“孵化”。
“第一次見到小馬他們幾個小伙子的時候,只知道他們都是從山東來的大學生,有些甚至還在讀,對創業沒做好充分的準備。但是正是他們的真實讓我有讓他們試試的沖動。”三個年輕人參加項目評審會時,專家如是評價。
馬錟學的是自動化專業,他是一個典型的謝爾頓式的“理工男”,每天最大的興趣是擺弄示波器、信號器、萬用表、焊槍這些電子工具。平時接觸到不少擺弄電子設備的項目,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沒事就搞出一些特別的小發明。他的專業能力和不喜循規蹈矩的個性,幾乎就是為創業而準備的。
“在大學里做項目是一回事,自己出來創業又是另一回事。由于三個合伙人中我是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再加上對上海環境的認可,就把創業地點選擇在了上海,而起步的第一站是在一個居民小區的出租屋內。當時條件非常簡陋,示波器、信號器、萬用表這些簡單的電子工具一樣都沒有。”小馬說。對于一支定位在智能硬件領域的技術團隊來說,缺少了這些工具就好像沒有裝備武器的士兵,即使有項目找上門來,也難以承接下來。
最初,創業團隊只能從專業的智能硬件網絡論壇上找一些力所能及的技術活。這些發布在網上的項目報酬很少,但對于馬錟他們來說,卻是創業初期幾個月最重要的市場訂單。當時,也有一定規模的公司看中了他們的技術,上門來尋求合作,但看到辦公環境之后,原本欣賞的眼光就帶上了懷疑的色彩。

肩并肩馬錟
小馬想找一個創業園區落腳,但沒什么頭緒,一位朋友向馬錟推薦了SITI眾創空間,這是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旗下的創業孵化器。團隊參觀后發現,這里不僅有正規的辦公場地,還有各種設備和實驗室。沒有什么遲疑,他們當場決定從出租屋搬過來,因為對于馬錟這樣靠技術的創業團隊來說,專業的技術服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肩并肩團隊是合作過的一個智能硬件公司推薦給我們的,我們在對他們進行過項目評估以后,認可了他們的技術基礎,也愿意繼續孵化他們的技術,就邀請他們進駐我們的創業空間。”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智能化產品創新中心副主任孔繁榮說。
2013年,一家英國公司從網上找到了馬錟團隊,要求設計制作一款發光騎行服。這是他帶領團隊獲得的第一筆正式合同。整個研發過程花費了半年多。在研發過程中,馬錟和他的團隊幾乎占領了整個公共嵌入式試制實驗室。
公共實驗室看上去就像是一個計算機軟件創客空間。在軟件測試區的黑板上寫著周一到周五服務時間表,幾乎每天都是“肩并肩”團隊在使用,排得滿滿的。“我們作為一個初創團隊,沒有實力投入大量的設備,平臺給予我們設備上的支持是最重要的。”小馬說。
平臺技術人員上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SITI眾創空間的軟件工程師對于馬錟的幫助很多,經常和他們的技術人員進行軟件測試。“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研發過程中,我們發現原先設計的功耗一直居高不下,一件衣服只能穿半天,就需要重新充電。在多次碰壁之后,我們找來SIST眾創空間的技術工程師幫忙。工程師們給出了電源管理的方案,成為團隊再次開發的重要參考。結果,新的衣服能夠穩定發光兩三天,遠遠超過英國公司的要求。”

明機器人

華郡科技早教機器人
這只是團隊遇到過的眾多技術瓶頸之一。這款風衣的技術難度相對不算很高,但加工工藝很復雜。衣服要能放進洗衣機水洗,還要經得起揉搓,所以要使用柔性電路板,這是加工工藝最難的一環。團隊反復做了大量的實驗來解決水洗問題,其中平臺的介入給了研發團隊很大的啟發。
“技術研發能力本身就是產業研究院的強項,我們包括試制實驗室在內的研發資源,都是免費向創業者開放。先進的技術環境和設備可以幫助創業者讓他們的研發周期大大縮短。”孔繁榮說。
SITI眾創空間利用在嵌入式研發、工業控制、移動互聯網應用、數據挖掘、互動多媒體等領域的技術專長和行業資源,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從產品原型開發到產業化進程有效縮短,在企業發展不同階段配合各類創投資本,累計孵化企業245家,團隊實現產值1.8億元。
在智能騎行服項目上,“肩并肩”團隊和英國公司共享知識產權,對方負責終端的市場,團隊本身負責研發和生產,未來還會探索環衛工人、公安、消防等行業智能穿戴設備。“對于技術能力比較強的團隊,我們希望他們專注于技術領域的研發,對于想要覆蓋更長的產業鏈、在終端銷售渠道和市場上有所探索的團隊,我們也會幫助他們在產業資源上進行對接。”
“孵化器”遍地開花
馬斯洛需求圖將一個人的所有需求排成一個金字塔。塔底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包括食物、睡眠等。再往上依次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等心理層面的需求。孔繁榮認為,對于一個創業團隊來說,它需要的創業服務也分為很多個層次。
如果畫一張創業服務馬斯洛需求圖,最基本的是工作環境,也就是創業所需的物理載體,簡單說就是辦公場所等硬件條件。
上面一層是商務支持,是指創業需要的軟環境。辦公樓物業有沒有提供前臺服務,公共空間有沒有咖啡機等等,這些都是衡量一個創業園區軟環境的標準。
再往上是資本籌集需求,雖然企業要獲得經營運轉、商務活動所需的資金,跟創業空間沒有直接關系,但很多創業園區都和風投、政府基金有良好的合作關系,會為創業團隊介紹投資人,或是申請政府補貼。
接下來是平臺融合,指的是跨組織、跨平臺的資源重構。科研設備、人員等技術資源的支持,對于智能技術領域的創業者來說,就是最好的一種平臺融合。
最上一層需求是創新生態,指的是需求驅動、良性競爭的創新生態環境。如果一個創業平臺上的所有團隊都有機會得到包括融資、研發、試制、營銷在內的各種資源,而不同團隊之間既能形成一種跨領域的有效合作與補充,也會產生良性競爭,整個創新生態鏈就會越來越豐富。美國硅谷就是創新生態鏈的范本。
由此可見,創業者需要的辦公場所,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幾個單位,更重要的是空間配套的服務和資源,普通寫字樓顯然無法滿足創業者的需求。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創新創業的浪潮催生出蓬勃的創業服務產業,不少以吸引創客入駐為目標的創業園區、聯合辦公空間、“孵化器”如陽春時節的花朵一樣開遍城市。
創業者處在不同階段,有不同類型的創業空間可供選擇。對于“頭腦風暴”階段的創客們來說,開放空間是最合適的選擇,因其成本低廉,甚至幾乎為零。很多創客的靈感就是在各種創業咖啡館孵化,點上一杯咖啡就可以在咖啡館坐上一天,順便享受比辦公室更休閑的工作氛圍。
創業咖啡館起源于美國,這兩年在國內的發展如火如荼,密度最高的要算是北京中關村創業一條街。上海目前營業的創業咖啡館主要是2012年創立于浦東張江的IC咖啡、2013年創立于楊浦五角場的IPO Club和普陀區的612星球,以及2014年創立于莫干山路的Undefine。這些創業咖啡館側重點各不相同,但都起到了創業孵化器的作用。

當想法和靈感轉化為實踐,創始團隊注冊了公司,就會搬到一些有政府支持的創業過渡型辦公空間,一般而言租金低廉,辦公區域設置靈活,提供適合創業公司的配套服務。初創時期的團隊,創業準備還不充分,政府主導的創業空間一般會提供細致的引導和指點,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靜安區江寧創業園區就是這樣一個創業空間。它在同樂坊占據一棟兩層辦公樓,周邊云集著一些成熟的設計公司和媒體。園區被分割為三十多間大小不等的辦公室,最小的只能放四張辦公桌,大的可以容納十來人,80%已被出租。入駐的多是廣告、設計以及互聯網企業。這里由江寧路街道委托一家民非組織負責日常運營,并且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貼補園區的水電、綠化和裝修費用。
江寧創業園區管理方負責人江仁俊表示,很多創業者剛畢業,或工作了三五年,基本是“愣頭青”,不知道有哪些政府補貼可以去申請,甚至不知道該怎么注冊公司、辦稅務證。“我們會定期請工商、稅務部門來園區宣講政策,關于怎么辦企業,怎么拿補貼。有時創業者沒趕上講座,園區也專門有人幫他們免費代辦,只要自己準備好材料,簽字就行。”
園區里的創業者多是拿自有資金啟動,尚未獲得風投垂青,注冊資金在5萬-10萬元左右。園區會盡量幫助這些企業爭取政府補助。運營半年以上、有社保記錄的企業,注冊就能獲得一筆1萬-3萬元的開業補貼。企業按照員工數量還能得到人保局補貼,包括每人600元/月社保補貼,以及每年5000元的房貼。“如果企業有五六個人,每年的房貼就可以抵半年租金。”

北京3W咖啡三層的孵化器是開放式辦公空間,這樣更有利于團隊的交流協作。
隨著“愣頭青”成長為合格的商業人才,企業通過各種渠道獲得融資,擁有穩定的現金流,創業者有資本按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辦公場所。各種商業性質的創業園區在城市里蓬勃崛起,以更靈活的出租方式吸引創業者入駐,其中媒體搭建的創業平臺、新型地產或企業主導的創業空間都有各自的優勢。
地產商開發的創業空間,優勢在于硬件統一和物業管理。一般會采取比傳統寫字樓更靈活的收租模式,比如按工位而不是按面積收費,公共會議室按小時收費。因為創業團隊人員增減很快,可能這個月拿到風投,下個月就要擴充一倍的人手,固定面積的辦公室就不夠用了。
另外短租也是一大特點,相比傳統辦公樓簽一年租約,付三押一,創業園區可以按周付租,沒有任何押金,這樣企業不必將大筆資金壓在房租上。而網上預約、網上付費的透明性,也很合“互聯網+”企業的基因。
媒體主導的創業空間,優勢在于媒體本身積累的豐厚創投資源,比如36氪的“氪空間”。36氪2014年4月22日推出了“氪空間”,以不收費、不占股,創業公司完成首輪融資的地方作為標簽。“氪空間”的吸引力在于幫助創業團隊找到融資,創業項目一旦入駐后,“氪空間”就會啟動幫助項目融資的流程,并通過融資來幫創業公司實現產品、團隊的進一步升級。據媒體報道,在第一期的12個項目中,有11個完成了下一輪的融資。
大企業也在切入這個市場,企業主導的創業空間帶著各自鮮明的烙印。騰訊在2015年4月宣布,計劃一年之中在全國建立25個線下眾創空間,總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騰訊也將為創業者提供線上線下的聯動支持。推出眾創空間前,騰訊開放平臺已在全國建有多個創業基地。此前媒體報道,騰訊開放平臺上累計收益超1億元的創業公司達24家。騰訊設立在上海楊浦區的眾創空間將于2016年1月開幕。
“孵化器”遍地開花,創客們遇上了最好的時代。但孵化僅僅是創業起步階段的助力,企業不是從孵化器走向成功,而是從市場拼殺中走向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