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謙
我不喜歡參加電視里較娛樂性的節目。照理說從事流行音樂工作,自然對于娛樂性的節目不應該排斥的;不過因為職業性的關注,會忘了娛樂的本質,只看見自己在意的地方,所以很多時候會冷眼旁觀。
在競爭與商業理由之下透過媒體放大而煽起情緒的復雜過程,我擔心自己會承擔不起這個使命,怕傳遞不了或者表現得不夠恰當,這也造成我在視覺平臺上的露出,較多都選擇溝通與談話的節目。
所以這些年來大陸音樂競賽類節目邀約非常多,個個來頭不小、制作奢華大氣,我幾乎只選擇了婉拒。而臺灣的《星光大道》,我參加過一季也是改變形態前的最后一季,那是因為臺灣電視節目的環境日益困難,我覺得這時候不應該有太多自己的主觀意見,而改變了近十年婉拒的態度,去支持。畢竟這挖掘過許多音樂人才的電視節目,若因任何一種理由而消失,對音樂產業或臺灣電視產業,都是悲傷的事,所以我參加了一季,過程感觸很深。
大陸那些大制作、高收視率、媒體追捧的音樂節目,我就不湊熱鬧了。我怕自己有失客觀或者承擔不起娛樂的效果,壞了人家的美意。不過,最近卻破例參加了《隱形的歌手》節目。坦白說一開始是因為蔡健雅和黃子佼的緣故,蔡健雅跟我一樣對于太娛樂導向性的節目有著戒慎恐懼的心情,既然她參與了這個節目,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邀約之初我很仔細地看了一下節目的大綱與之前的節目,也許脫離娛樂電視太久了,居然在觀看的過程中被逗得哈哈大樂,那些音樂人的矜持早就化為烏有,把我多年來面對音樂時的困窘都暫時拋開。過往面對工作時對于音樂的審美,與現在燈光與攝像機環繞下的電視音樂節目所需要的審美,其實是有相當不同的。時光荏苒,音樂的唱片時代已經過去,隨著新時代有著新的解讀,本來就是應該去面對與去欣賞的。就像《隱藏的歌手》把主角(符號)藏了,設定游戲過程一切回到耳朵重新界定,這挑起了我想經歷一次的好奇。與黃子佼相識多年,他一直是個敬業的電視專業人,有他在,我心中對于自己不能勝任電視的壓力可以減輕許多,因為他太專業了,隨時會幫我擋下一些我不恰當的表現。
就在這個理由之下,我參加了《隱藏的歌手》蔡健雅專場,此行我更深刻地知道了電視音樂節目作業之辛苦,當今電視節目制作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大工程。我和蔡健雅依然帶著本色參加,幸好在場有太多電視專業人士與達人,從主持人黃子佼到現場協助串聯的來賓們,經常在我反應不及時補上話,或者在他們引導之下逗出我一些自己也意外的反應。這次的電視錄像真的給了我一次很大的再教育,我發現過往不論在音樂行業中,或在習慣中生活里聽音樂,都是在很舒適和自處的環境中,也許戴著頂級耳機、也許在專業音響之前聆聽,而當身在一個錄像現場,不熟悉的喇叭不是很平均地放在遠方,聽者成了被觀看者,正前方有十幾臺攝像機環繞面對著,那個氣場真讓我不曉得把眼神放在何處。當熟悉的音樂響起,這個世界卻都變成從前沒有經歷過的星球,一切似夢似真。所有曾經以為有效的判斷都無用武之地!果然前半場我所有的判斷都錯了!這也好,這次的經歷讓我明白自己應該多走入人群,應該把自己放在任何的位置去聽音樂、去生活啊。這就是我的感想。
同時也讓我想起,必須感謝這么長久以來,周圍有那么多好的專業人員照顧著,讓我總是在最舒服的環境下去思考、聆聽、判斷,那真是一種福分啊?!峨[藏的歌手》對我來說的確是一次感想豐富的經驗,也是一次讓我重新思考自己和了解當今電視節目的經驗。我十分佩服在現場的工作人員,以及參與演出的歌手,和現場觀眾。一檔好看的音樂節目的確得之不易,那是一門專業功夫,許多人問我下回還會參加電視節目嗎?我還真沒把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