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育
經過46億年的演化,地球生態系統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制衡機制,即“自然-人-社會”三大要素在內的復合生態系統。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曾出現過這一制衡機制遭到破壞致使人類飽受其痛苦的事件。幾千年后的今天,人類依然處在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中。《六度理論》從嶄新的視角探討了這個問題。
六度理論提出,以緯度、高度、溫度、濕度、濃度、風度來觀察自然脈絡、生命存在和生態極限,并可以分析它們之間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從而實現對其進行整體保護。
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影響氣候條件和生態狀況,進而決定這個地區的對外聯系交流開放,最終會決定這個地區的文明水平。人們通過經緯度對地球的認識逐漸加強,并且探索出一些帶有規律性的認識,如北緯40°是一條美酒生命線;北緯 30°存在著諸如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三星堆、神農架等許多令人難解的神秘怪異現象。而北緯26°有浪漫的夏威夷,秀麗的邁阿密、絢麗的沖繩等。
特定海拔帶來的自然氣候,會影響人的身心、生產和生活。500-2000米目前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高度,如世界上著名的長壽地區大多在1500米高度,如厄瓜多爾的維爾卡巴姆巴山區,格魯吉亞的阿布哈茲,中國的都安、巴馬和貴陽等。高度帶來的不僅只是人的舒適長壽,更帶來人類超逸的處世態度和人的精神高度。
溫度對人類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氣象要素。﹣273.15℃被稱為絕對零度,是熱力學的最低溫度。0℃是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水發生液態向固態轉化的溫度。22.5℃則是經科學發現目前地球陸地表面的平均溫度。36.5℃是人體標準的體表溫度。22.5℃,它既是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同時也是植物種子萌發的最佳溫度,也是人類體感最舒適的溫度,溫度對地球上所有物種繁衍的過程中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美麗之道。溫度是一個與水相關的物理概念,主要用來衡量大氣干燥程度,反映一定溫度下一定體積的空氣含水量的多少。降水與溫度是地球上產生各種不同氣候的兩個主要原因,降水強度與持續時間對人類生產生活有決定性影響。
濃度是分析大氣污染的切入點,是理解生態系的重要介質。空氣是整個生態系的基礎性物質,我們對空氣污染的定義是,當某些物質進入大氣,并同時呈現足夠的濃度,達到足夠的時間,引發足夠的危害的時候,稱為空氣污染。空氣污染又是一種多重疊加的效應,PM2.5是與灰暗、霧霾聯系在一起的,是可見的污染。而由于人類過度開發對臭氧層的破壞,使地表附近的臭氧濃度不斷提高,與臭氧相似的溫室效應,使全球氣候變暖,引發干旱、熱浪、熱帶風暴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嚴重的自然災害,這是不可見的污染。
風是影響生態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從現代氣象學看來,風是空氣相對于地面的水平運動,是空氣流動的結果。風對植物和人類的生存都有較大的影響,如銀杏、松樹、柏樹、杉樹等多個樹種都是風媒植物,風對農作物的影響也很大,除了帶來充沛的降水,風在近地層熱量交換中還能通過調節溫度來促進作物生產,調節作物的二氧化碳濃度,促進光合作用。但風對人類也有極大的害處,它能傳播病原體,使植物病害蔓延;強颶風破壞基礎設施和建筑,沙塵風暴造成土壤風蝕、毀壞農田,使作物減產。
六維度建立了生態環境的參照系,它確立了人類生存的坐標系,成為一種衡量生態環境的秩序。通過六視角的審視,人們能夠通過多方觀察去理解大自然的平衡運動,以剖折當今世界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以更加科學的態度對待資源的開發,以更加文明的態度對待生態的保護,探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的價值形態,進而自信地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思路和發展模式。
《六度理論》
主編:連玉明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價:4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