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佳歡+溫天一

《功夫熊貓3》劇照。
在成龍、黃磊、楊冪、白百合、姜武等一眾演員前往片場為動畫電影《功夫熊貓3》進行配音工作時,他們有點不習慣。
按照慣例,演員們首先應該看到這部英文動畫的完整畫面,對照角色的動作和口型進行配音。但這一次,部分畫面將由這群中國演員自己創作出來——他們被要求根據故事和臺詞進行自由表演。
“這是因為《功夫熊貓3》不僅會推出正常的英文版本,還將為中國觀眾專門定制一個中文版本,” 曾在夢工場動畫工作多年的導演許誠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比如姜武在電影里負責‘天煞,可他不僅僅是在配音。你們會看到,這個角色的表情、嘴型甚至動作都是姜武式的,它完全是由姜武演出來的。”
在夢工場動畫CEO杰弗瑞·卡森伯格看來,一部好萊塢動畫電影專門為某個非英語國家多做一個特別版本,這在整個電影圈里都算是首創。
實際上,將于1月底上映的《功夫熊貓3》還創下了另一個紀錄:它是史上第一部中美合拍的動畫電影。在觀眾的印象中,《功夫熊貓》系列一直是不折不扣的好萊塢動畫片,即便其主人公是一只來自中國的熊貓。直到一年前廣電總局發布備案立項公示時,人們才突然發現,《功夫熊貓》的第三部竟然被列在“合拍片”一欄。
在官方資料里,《功夫熊貓3》的出品方包括來自美國的夢工場動畫、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東方夢工廠——除了中影,上海的東方夢工廠也是一家由中方控股55%的公司。此外,跟以往的合拍片不同,無論是故事層面還是后期制作環節,都有中方工作人員的全程參與。有人評價,功夫熊貓“阿寶”這一次將具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國血統,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只名正言順的“Made in China熊貓”。
《功夫熊貓3》中文版里為“金猴”一角配音的是周杰倫。影片中,這只猴子甚至講了一句周杰倫本人的口頭禪:“哎喲,不錯哦。”
這正是《功夫熊貓3》前期宣傳一直強調的重點:新一部動畫電影將“更中國”。中文版本不僅按照中國演員的表情和口型單獨進行制作,就連故事和臺詞也根據中國觀眾的笑點和口味重新進行了設計和編排,有的地方甚至還加入了中國方言。
“之所以要做一個中文版本、重新設計故事情節,是因為吸取了過去的經驗——英文動畫片的一些笑點直接翻譯成中文之后,并不好笑。” 杰弗瑞·卡森伯格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為了制作中文版本,卡森伯格組建了一支完整的團隊:中文導演、編劇以及動畫師,他們由東方夢工廠的200多名工作人員組成。此外,他還找來曾執導過《失戀33天》的中國導演滕華濤擔任中方執行監制,幫助《功夫熊貓3》尋找大量擁有中國市場的明星擔任配音。
而這部合拍片的中方參與力度并不僅僅在于跟英文版本進行平行制作和同時剪輯,還在于中方工作人員的全程參與。在《功夫熊貓3》的導演呂寅榮(Jennifer Yuh)看來,雖然沒有明確分工,但中方工作人員分布在不同部門,參與到了每一個環節的工作中。“不管是看電影畫面的哪一幀,你都會看到中美工作人員的共同貢獻。”呂寅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呂寅榮是一名來自夢工場的韓裔女動畫片導演。她喜歡看中國武俠電影——比如李小龍、成龍、李連杰和徐克,而《功夫熊貓》系列中的很多武打動作都在向這些武俠電影致敬,電影的基調也跟她喜歡的一些功夫片類似:它就像成龍的功夫片一樣搞笑,而且在動作設計的時候也像成龍影片一樣,經常運用椅子、梯子等道具。但參與了兩部《功夫熊貓》的制作后,她的團隊仍然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
在《功夫熊貓3》著手制作之初,呂寅榮第一次見到了東方夢工廠的中國員工,這次會面給她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為了幫助美國團隊設計熊貓服裝,中國動畫師們穿著中國不同朝代的古裝服飾出現在她面前。
這群中國動畫師在美國待了好幾個月。他們學習“功夫熊貓”團隊的動畫制作,跟美方制作者一起為故事創作展開“頭腦風暴”,為導演提供具有中國視角、符合中國觀眾喜好的建議。
故事中,熊貓阿寶會來到他的故鄉“熊貓村”。這個云霧繚繞、郁郁蔥蔥、屋頂上還有淡淡苔蘚的村子完全是按照中國四川青城山的建筑和實景來制作的,而美國工作人員設想,生活在其中的熊貓應該會進行某種中式運動。最后,中方員工提出了踢毽子,這個細節最終被影片采納。
電影里還有一段“烏龜大師”寫毛筆字的戲,“當時我們在美國是完全不知道怎么做。”呂寅榮回憶。她打電話給東方夢工廠的藝術總監,問他們能不能幫忙制作一下這個片段。最后,這個由中方制作出來的片段加上特效,被直接放進了電影。
“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們(東方夢工廠的中國員工)的熱情高漲——他們覺得一部關于熊貓的電影就是應該有中國人參與。” 呂寅榮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另一點是他們對中國文化、中國元素有深度了解。很多不是專家的中國人,都比美國的中國專家懂得多得多,我們突然一下子獲得了很多關于中國的知識和資源,這讓我們把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相當好。”
如果不做中文版本,《功夫熊貓3》能夠節省一大筆制作成本。“這樣的工作量,相當于做了兩部電影。”卡森伯格說。
但他堅持認為,這一做法“非常值得”。
這位夢工場動畫CEO的目標十分明確:中國市場。面對媒體,卡森伯格毫不諱言自己對這部動畫片中國票房的高期待,而這一期待是有理由的——在中國市場上,熊貓阿寶一直深受喜愛,它獲得的票房使這個系列電影兩度成為中國內地動畫電影的標志性存在。
2008年,第一部《功夫熊貓》在內地獲得了1.5億元票房,成為中國內地首個票房破億的動畫電影;而《功夫熊貓2》在中國內地市場的票房高達6.17億元,奪得內地動畫電影票房冠軍。它將這一票房紀錄保持了近5年之久,一直到2015年7月才被國產動畫《大圣歸來》超越。
而在《功夫熊貓2》在中國創下票房紀錄的同時,它在北美地區的票房卻比第一部下降了5000萬美元。目前,高速增加的電影票房正在使中國成為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大票倉。
根據美國電影票房網站Box Office Mojo的數據,2015年北美總票房110億美元,同比增長5.8%;而這一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增長了48.7%。2015年的春節檔,中國電影市場在28天內實現票房收入40.5億元人民幣,在這個時段內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有業內人士預估,如果中國市場繼續保持這樣的驚人發展速度,兩三年內,中國電影市場規模將在量上趕超北美,成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
卡森伯格是最早意識到中國吸引力的好萊塢電影高層之一。2012年,他與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董事長黎瑞剛、香港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合作,建立合資公司 “東方夢工廠”,該公司首輪投資即達到3.3億美元。而合拍片《功夫熊貓3》成為卡森伯格和東方夢工廠在中國的第一塊“試金石”——無論是夢工場動畫的《埃及王子》《功夫熊貓》,還是迪士尼的《獅子王》《鐘樓怪人》和《花木蘭》,好萊塢動畫片經常從異國尋找題材,但都沒有過與別國合拍的范例。
而對于目前的卡森伯格來說,《功夫熊貓3》恐怕也是一根“救命稻草”。
1994年,卡森伯格跟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大衛·格芬一起,創辦了夢工場工作室,曾經制作過《埃及王子》《怪物史萊克》等成功動畫電影。導演許誠毅曾在夢工場動畫工作多年,用他的話說,這家公司就像是“動畫界的少林寺”。而最近幾年,這家美國公司的發展并不順利。2014年,它出品的三部動畫片《馴龍高手2》《馬達加斯加的企鵝》《天才眼鏡狗》的票房都不如預期。2015年,夢工場動畫傳出裁員500人、解雇三名高管和為了降低運營成本而縮減每年制片數量的消息。


呂寅榮。攝影/董潔旭
“我們過去有一些起起落落、不穩定的表現,我們據此在公司里做了一些改變和調整。” 卡森伯格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他將自己工作的一部分重心投向中國,成為最常來中國、并樂于參加中國媒體宣傳的美國電影人之一。幾年來,他幾乎每個月都會乘坐著私人飛機來一趟中國,每天早起晚睡,行程排得滿滿當當:在上海跟東方夢工廠的中國員工進行交流,帶領團隊前往四川采風,去北京面見內地的電影人,包括業界導演,電影院線負責人,中影的合作者,同時還有一些廣電總局的領導。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訪問時,他提到了中影股份的董事長喇培康:“我們一直跟中影保持很好的合作伙伴關系,這次的合拍片項目進展得如此順利也是因為有中影的幫助。”
過去5年里,卡森伯格對中國動畫電影非常關注。他看一切中國制作的動畫電影,既看《喜羊羊與灰太狼》,也看2015年創造票房紀錄的國產動畫片《大圣歸來》。“《大圣歸來》代表中國動畫電影前進了很大的一步,”卡森伯格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個電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有信心,以后不僅可以做一些針對全球票房的片子,也做一些針對本土市場的影片。”
《功夫熊貓3》成為合拍片,意味著這部電影能夠在中國市場上享受“國民待遇”,其中最顯著的一點無疑是片方可以按照較高的比例分賬:如果作為合拍片上映,片方分賬可達到43%,如以進口片身份上映,片方分賬則只有25%。
在中國,合拍片并不鮮見。中國最早的合拍片始于1980年代,第一部香港和內地的合拍片《少林寺》風靡全國,取得了無法復制的成功。此后,《末代皇帝》《霸王別姬》《新龍門客棧》《唐伯虎點秋香》等合拍片都被奉為經典。2003年電影產業化改革啟動后,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與內地合拍了包括《十月圍城》《狄仁杰》《西游降魔篇》等在內的大量華語電影;與此同時,越來越多中國資本進駐好萊塢進行電影投資和制作,“中美合拍”更是成為近年來的業界常態。
為了獲得更高的票房分賬比例,美國人對合拍片的渴求更為急切。為了突破引進片限制、進入中國市場,越來越多的電影都在爭取按照“合拍片”立項。2014年,由派拉蒙影業公司制作的《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以合拍片身份在中國收獲了19.8億人民幣票房,這個數字竟然超過了影片的北美票房——此前,好萊塢從沒有一部A級大片在哪一國的票房超過北美。到2014年底,好萊塢的老牌六大電影公司全部在中國設立了分號。
但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合拍片都不盡如人意。有的影片只是加入中國場景,有的則只是生硬地塞進幾個中國演員,在影片制作和內容方面都找不到中國元素。
2012年8月,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丕民在電影頻道研討會上提出,電影局將對報送上來的“合拍片”按照相關規定嚴格審查。“合拍片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元素,”他說,“投點小錢,甚至有的連錢都不投,一個完全的美國故事加上點中國元素,帶上一個中國演員,這就叫合拍片了,這是非常可怕的。”
此后,獲取合拍片身份的要求更為嚴格:合拍片要求雙方共同投資,投資低的一方不能低于20%;共同創作,故事要與中國“有機地相關”;中國演員需要在影片中擔任主要角色。2012年曾大肆宣傳其合拍身份的《環形使者》《鋼鐵俠3》《敢死隊2》等影片,都因為主管部門加強審查,最終只能申請引進片名額。
合拍片不僅僅要符合中國政策,也需要遵守外方游戲規則。目前,在中國與好萊塢的合作中,中方雖然有投資,但導演、制片人等核心工作人員大都來自好萊塢,美方在內容方面往往掌握主導權。
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中方工作人員全程參與的《功夫熊貓3》可以說是一次突破。“這種程度的合拍作品是史無前例的。” 卡森伯格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除了引入中國內容團隊的《功夫熊貓3》,2016年,由中美共同投資、張藝謀執導的電影《長城》也將上映,這是目前為止好萊塢與中國進行的最大規模的合作,也是一部以中國故事為主題的英文大片。這兩部電影似乎預示了未來合拍片中方團隊向核心部門進軍的注定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