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枸杞,放人溫水中,就有了滋味;融人藥膳里,就起了功效。這顆小小的紅色果實,千百年來滋養過無數人的脾胄,更溫潤著他們的心靈。
我國人工栽培枸杞的歷史已有600余年。作為枸杞的重要發源地和核心產區,寧夏因獨特的氣候、水質、土壤等條件,培育出的枸杞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載明的唯一可以入藥的枸杞品種。
“天下枸杞出寧夏,中寧枸杞甲天下。”位于寧夏平原南端的中寧縣,是聲名遠播的“中國枸杞之鄉”。中寧枸杞藥用史已有2000多年,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5年,寧夏中寧枸杞種植系統入選第三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該系統是以歷史上生產枸杞貢品為特色的復合農業生態系統,遺產地涵蓋中寧全境,涉及30多個行政村。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時指出,寧夏是我國的“枸杞之鄉”…對這些歷史悠久、享譽盛名的“原字號”、“老字號”、“寧字號”農產品,要倍加珍惜、發揮優勢,不斷提高品質和市場占有率,把特色現代農業做實做強。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寧夏時強調,寧夏的枸杞等農產品品質優良,在市場上有很高的聲譽要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讓寧夏更多特色農產品走向市場。
這些年來,寧夏各族群眾依靠種植枸杞脫貧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據《中國枸杞產業藍皮書(2025)》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寧夏有枸杞企業2700余家,綜合產值204億元,產品銷往58個國家和地區;寧夏中寧枸杞綜合產值突破126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4000元,實現“小果子”撬動“大產業”。而“寧字號”枸杞從未止步于道地優勢,在科技創新加持下逐步跳出“保溫杯舒適區”,以精深加工為著力點,延長紅色產業鏈,成為更多群體、更多場景、跨界融合的“養生擔當”,不斷推動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
傳承千年基因
《說文解字》曰:“杞,枸杞也,從木,已聲。”“杞”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是中國造字原理六書之一的形聲字。由此可推測,“枸杞”見諸文獻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樂只君子,德音不已。”早在先秦,《詩經·小雅》中就有關于“杞”的詞句。東坡先生也曾以“枸杞”為題作詩曰“神藥不自閟,羅生滿山澤”,生動描述了枸杞之美。
古人很早就發現了枸杞的養生功效,并留下文字記錄。西漢《神農本草經》中記載,“枸杞,味苦寒。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久服堅筋骨,輕身耐老”,稱其具有延衰抗老的功效,又名“卻老子”明代李時珍將枸杞寫入《本草綱目》,并特別載明:全國入藥枸杞子,“皆寧(寧夏中寧)產也”。
而關于枸杞的產地,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早有記載:“凡枸杞生西南郡谷中及甘州者,其子味過于蒲桃。今蘭州西去,鄴城、靈州、九原并多,根莖尤大。”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則提到:“枸杞,陜西極邊生者,甘美異于他處者。”這里的“陜西極邊”就包括今黃河南岸的中寧一帶。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寧枸杞被列為貢品。及至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后,枸杞開始在寧夏大面積種植推廣。
傳統枸杞品種有黑果枸杞、圓果枸杞、黃果枸杞、大麻葉枸杞、小麻葉枸杞等,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種植、觀察、記錄、分析不同品種,較好地保護了枸杞的原生性和品種多樣性。
千百年來,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寧夏人始終與枸杞相生相伴,逐漸形成融合了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養生文化和中醫藥的枸杞文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寧夏建立枸杞文化博物館等,系統梳理枸杞文化脈絡,著力講好枸杞前世今生的故事。
寧夏中寧枸杞種植基地 視覺中國供圖

寧夏枸杞之所以“甘美異于他處者”,得益于天時、地利、人和。在賀蘭山的庇佑下,寧夏川區黃河自流灌溉發達,特別是黃河水和清水河在中寧交匯,大量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為枸杞造就了最為優越的土壤環境,成就了適宜枸杞生長發育的生態環境。
在天時、地利的加持下,人和才能真正興業。
如今,中寧縣常住人口30多萬人,其中從事枸杞產業的有12萬人,產業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 60% 以上。
進入新時代,中寧不斷發揮核心產地和品牌優勢,用好用活用足枸杞藥食同源特性,深入實施基地穩杞、龍頭保杞、科技興杞、質量立杞、品牌強杞和文化活杞“六大工程”,大力推廣綠色高品質枸杞產品,成就了“中寧枸杞”、“寧夏枸杞”兩大享譽全國的區域公用品牌,產品遠銷全國以及歐美、東南亞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目前,“中寧枸杞”品牌價值突破200億元,本地人年均來自枸杞產業的可支配收入達4000元,全部種植面積穩定在18萬畝。
火紅的枸杞,火紅的日子。代代寧夏人傾注巨大心血、承載無限情懷,不僅傳承了枸杞種植技術、發掘了枸杞藥用價值,還創作了諸多相關主題的文學藝術作品,弘揚了枸杞文化價值,寫下了寧夏枸杞的瑰麗故事。
中寧縣城,“枸杞姑娘”塑像栩栩如生;中小學校園里,“枸杞花兒開”宣傳標語格外醒目;特色餐廳里,枸杞是亮眼的菜品;還有枸杞文化遺跡、枸杞文化博物館、枸杞主題酒店等層出不窮…這些,都呈現出當代枸杞文化創新發展的新景觀!
塑強共富鏈條
每逢6月的頭茬枸杞采摘季,是寧夏枸杞產區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忙碌的農戶、采摘的工人、吆喝的電商主播,大伙兒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果實
甜到了每個人的心坎上。
枸杞是一味性情溫和的中藥,也常作為藥引子,激活其他藥物的功效。寧夏枸杞性溫,即使在最貧瘠的境遇里也能發出新芽。從自然地理上看,寧夏三面環沙、干旱少雨,中部干旱帶更是曾經的深度貧困地區。大自然饋贈給寧夏的枸杞,天性耐干旱、耐鹽堿、生態適應性強,還可以起到改良鹽堿地的作用。
枸杞樹多刺,只有耐心撥開才能摘得鮮果,這也折射出寧夏枸杞產業的發展歷程:披荊斬棘、收獲甜美,“小紅果”成長為當地百姓增收致富的“小金果”。
“小金果”的產業紅利,承載著寧夏鄉村29萬枸杞從業者的期盼。當前,寧夏正在以特色農產品為支撐,以知名品牌為引領,創新探索鄉村產業振興的有效路徑,促進優勢產業不斷走向現代化,帶動各族群眾走向共同富裕。
近些年來,全國枸杞種植規模較快增長,由過去的小規模種植逐步轉變為以龍頭企業規模化基地建設為主、小農戶分散經營為輔的發展模式。這些變化在寧夏枸杞產業發展中的表現更是十分顯著。
在種植端,枸杞代表著寧夏綠水青山、綠色低碳的生態轉化。
同心縣河西鎮,與中寧縣隔清水河相望,枸杞同樣改變了當地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位于河西鎮同德移民村的潤德枸杞莊園,擁有萬畝有機枸杞種植基地。通過“公司 + 基地 + 農戶 + 科技服務團隊”模式,實現了每畝土地經濟效益達3萬元,比當地傳統種植收益提高約15倍,村民人均年收入達5000元。
在加工端,科技賦能寧夏枸杞,正不斷拓展傳統產業的想象力。
“這個枸杞噴霧前景廣闊!”寧夏某枸杞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公司已建成世界首條枸杞糖肽生產線,形成了以枸杞糖肽為主導的產品加工矩陣,枸杞籽油化妝品、枸杞酵素等精深加工產品的研發日臻成熟。
而在銷售端,枸杞原槳、枸杞奶茶、枸杞代餐餅干等健康營養新品,讓枸杞與消費者的生活連接得更加緊密,成為新銳養生產品。
全鏈條升級、全價值開發、全場景營銷,這是一條助推各族群眾增收共富的特色路徑。截至2023年,在寧夏枸杞產業鏈上,種植端有7.8萬農民在田間躬身勞作,人均年收入3.2萬元;從事采摘的人員達到16.8萬人次,人均年收入1.7萬元;在加工端,1.7萬人成長為產業工人,以精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帶動農產品賣出好價錢;在銷售端,2.8萬人奔走于經營環節,攜枸杞走出小鄉村,躍身更大的市場。
綠色的枸杞田在山河之間鋪展,紅彤彤的果實逐浪市場,每個枸杞從業者都在為實現人生夢想而拼搏。
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上的“寧夏枸杞”展銷區

鑄就現代之“芯”
傳統枸杞產業多為非標準化、非規模化的零散種植,枸杞經自然晾曬加工,產品附加值不高。如今的寧夏枸杞,不再是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而是通過強化種苗繁育、建設種植示范基地、完善產業標準體系、建設質量溯源體系等,發展成為規范化、規模化的現代產業。枸杞也早已擺脫土特產的標簽,成為高科技引領下的高價值產品,新場景、新消費推動實現枸杞新創造,在“健康中國”建設中大展作為。
目前,在全國優質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中藥材排行榜上,寧夏枸杞連續兩年穩居第二位。無論是在傳統中醫理論中,還是在現代醫學的視野下,寧夏枸杞已被證實富含枸杞多糖、甜菜堿、胡蘿卜素等多種藥理成分和營養物質,有清肺、明目、滋肝、補腎之功效。最新研究表明,枸杞還在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抑郁癥、眼底黃斑病變等方面有積極效果。由此,寧夏枸杞已開發出中藥、保健品、食品、飲品、化妝品等十大類、100余種深加工產品,不斷與時俱進,打造新國貨枸杞品類,滿足不同消費需求。
在寧夏枸杞協會的專業人士看來,枸杞不再止于泡水、煲湯、熬粥“老三樣”,要讓枸杞食用消費時尚化、年輕化、零食化,要把枸杞從廚房請到客廳、辦公桌、社交場所。寧夏枸杞企業研發的枸杞原漿就是較為成功的新形態。
針對新消費群體購買力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年輕一代崇尚“朋克養生”、“花樣滋補”的趨勢,寧夏枸杞正在努力觸達年輕人的生活場景。例如,某公司利用小紅書、微信、B站等新媒體,打造了“好看、好玩、好吃、好用”的全景式枸杞產品體驗平臺。寧夏枸杞各品牌相繼與“醉西湖茶”聯名打造關于“江南”的新飲品,與福建“正山堂”紅茶跨界合作,與廣州“王老吉”共同開發功能性飲料產品,推動開啟“枸杞 + ”的新發展局面,向世界講述“寧字號”品牌故事,傳遞新中式健康理念。
塞上千年“紅”,一“杞”向未來。作為富民特色產業,寧夏枸杞產業已有了明確的新規劃:到2030年,實現枸杞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1000億元的目標,進一步撐起各族農民的“錢袋子”,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上更好發揮獨特作用,讓鄉村看見更多的可能性,加快地區產業現代化進程,創造更深遠的社會價值。 ?
(作者為寧夏日報社記者責編/劉雅金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