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靜丹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五章第一節的內容。這節內容從基因變化的角度來認識生物發生變異的原因,是學習第七章“生物進化”的基礎,也是基因表達的延續和拓展。本節的課標要求是說出基因突變的概念、原因和特征等內容,通常的做法就是教師一項一項地帶著學生學習、總結基因突變的內因、外因、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難免會讓學生覺得枯燥而繁雜。
其實,這些總結性的語句大可以讓學生自己體會并歸納,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把這些知識內部的關系理順,同時也應注重學生在接受這些知識的之外的思維能力的訓練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滲透。
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是基因突變的經典案例,教師不妨用這個例子將所要講述的知識串起來,讓學生在自然而然中跟著你思考,然后習得知識。另外,除了讓學生掌握基因突變的概念、原因和特征等內容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思考。
1 教學目標
1.1 知識目標
概述基因突變的概念;解釋基因突變的原因;舉例說明基因突變的特征;概述基因突變的意義。
1.2 能力目標
通過對課本實例的分析,形成歸納總結的邏輯推理能力;通過精心設計的智能訓練和反饋,發展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1.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懂得如何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護環境。
2 引入
教師在課前展示“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照片”,上課后以一連串追問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并引出本節課題:
你們知道右邊這位科學家是誰嗎?因為什么事而認識她?她為什么獲獎?青蒿素的發現挽救了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無獨有偶,70年前,也有三位科學家因發現青霉素而獲諾貝爾獎,青霉素在二戰中同樣拯救了千百萬傷員的生命。當時青霉素價格昂貴,現在卻非常便宜。因為科學家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篩選出了高產青霉菌。你們知道培育高產青霉菌的原理嗎?這就涉及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基因突變。
設計意圖:利用媒體對屠呦呦鋪天蓋地的報道,引出基因突變的話題,在不知不覺間又滲透介紹了兩次諾貝爾獎,引導學生對科學界動態的關注,并在他們的心間播下對科學熱愛、關注的種子。
3 事例分析,復習舊知,構建概念
關于基因突變,教師還是從鐮刀型細胞貧血癥說起,展示一份關于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病理報告:鏡檢對比發現,病人的紅細胞不是正常的圓餅狀,而是彎曲的鐮刀狀。對病癥做了主要介紹以后,教師提出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紅細胞異常,請利用所學知識,考慮下一步檢查什么?為什么?(引導學生深刻體會“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承擔者”)
確定是血紅蛋白的多肽鏈上某一個氨基酸發生了改變,那么血紅蛋白為什么會變化呢?你接下來又會檢查什么?為什么?(引導學生回憶基因控制蛋白質的過程,并且討論是模板出錯還是過程出錯,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討論的基礎上,學生補全書本P81頁“思考與討論”欄目的核酸部分。教師投影一學生的結論,請他說出分析過程,并請其他學生做出評價。
設計意圖:鞏固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具體過程,以實際案例讓學生體會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發病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在學生詳細分析討論了鐮刀型細胞貧血癥后,教師再次引用前面教材中提到的基因突變引起的病例——囊性纖維病,告知學生囊性纖維病患者的跨膜蛋白CFTR蛋白只是508位缺少苯丙氨酸,其余氨基酸的種類和排列順序都沒有變。請學生用學過的知識推測:為什么CFTR蛋白會缺少一個氨基酸?甚至在學生推出“CFTR基因缺失3個堿基”以后,接著追問:“為什么是缺少3個堿基,如果缺少1個或者2個堿基會怎么樣呢?”
設計意圖:從學生學過的案例(此案例堿基對的變化類型與鐮刀型細胞貧血癥不同)入手,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為學生構建基因突變的概念打下基礎。
最后教師用示意圖表示兩種疾病的病因,鐮刀型細胞貧血癥和囊性纖維病分別為堿基對的替換和缺失。并告知學生還有增添的情況。這些都稱之為基因突變。
教師嘗試給基因突變總結概念,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著重注意3個地方:發生變化的主語是基因突變的堿基對而不是基因,發生3種類型的變化后導致的結果是基因結構的改變,也就是不改變基因的數目和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
設計意圖:經過前面兩個案例的鋪墊,學生總結出概念,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會更加深入和深刻。
4 文本閱讀,分析原因
師:在了解了概念以后,同學們自然而然地想知道,什么原因使得基因發生了突變呢?基因突變的原因是多種多樣。你能說出一些嗎?
設計意圖:設問句將學生的思維自然過渡到對基因突變原因的探究。
師:如果你不是很了解,可以打開老師給你們準備的“錦囊”1(以下為放在一個信封里的閱讀材料):
1943年,青霉菌產生青霉素只有20單位/mL,極少數的菌株自發突變能達250單位/mL,產量很低,不能滿足要求。后來科學家用X射線、紫外線等照射青霉菌,結果大部分青霉菌死亡,少量生存下來。在存活下來的青霉菌中,產生青霉素的量存在很大的差異,其中有的青霉菌株產生的青霉素的量提高了幾百倍(最高達到20 000單位/mL),從而選育出了高產青霉菌株。
現在,科學家利用紫外線與2-去氧-D-葡萄糖復合誘變的方法,選育出的高產青霉菌株,使發酵效價和總產量分別提高12.2%和10.9%。
教師提出問題串,帶領學生閱讀:
如果不處理,青霉菌株會不會發生高產突變?
既然不處理也會基因突變,為什么還要處理?
從材料可以看出哪些因素可以引起基因突變?
聯系學過的“致癌因子”這一內容和生活實際,舉例說明還有哪些外因會誘發基因突變。
設計意圖:在預設學生回答有困難的地方,準備“錦囊”,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錦囊材料就是本節課的引入“高產青霉菌”的培育,與開始相呼應,并且該材料可形成后面探究基因突變特征的主線。教師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問題回答完后,學生無形中對自發突變、誘發突變、誘發突變的頻率增加、哪些因素會引起基因突變等內容就已經掌握了。
師:請你說一說:為什么強烈的日光下要涂抹防曬霜,做X射線透視的醫務人員要穿防護衣?你能還舉例說說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注意哪些問題?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點評,希望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設計意圖:理論聯系實際,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習慣,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并且滲透情感價值觀教育。
5 舉例說明,概括特征
師:從“錦囊”材料可以看出,自然條件下,青霉菌株的突變頻率是高還是低?并用表格展示不同生物:不同基因的自發突變頻率,提出問題:從中你可以發現什么共同點?(頻率都很低)繼續看“錦囊”材料,經誘導而發生基因突變以后,得到的都是高產青霉菌株?存活下來的菌株產量一樣嗎?
教師補充果蠅眼色突變的例子,引導學生概括出“基因突變的不定向性”。
師:果蠅是一種模式生物,常用作實驗材料,科研工作者常用一些方法誘導果蠅使它突變,誘導后是不是只有控制眼色的基因會發生突變?推及到不同生物,基因突變是否確定發生在某個細胞、某個DNA分子、某個DNA分子的固定部位?能不能用一個詞概括下這個特點?既然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可以發生在體細胞,也可以發生在生殖細胞。發生在體細胞中的,可以遺傳嗎?發生在生殖細胞中的,可以遺傳嗎?
設計意圖:以“錦囊”材料為主線,再輔以表格、圖片、問題討論等形式,讓學生自行得出基因突變在自然條件下頻率很低、不定向的和隨機發生的特征。又自然引發“基因可遺傳嗎”的討論,過渡自然并不突兀。
師:你能再說出一些日常生活中你們所知道的基因突變的例子嗎?
教師補充更多基因突變的例子,提出問題:基因突變還有什么特征?
師生總結:基因突變盡管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在自然狀態下突變頻率很低,但卻是普遍存在的。
設計意圖:符合課標“舉例說明基因突變的特征”的要求。
6 分析討論、體會意義
師:各種生物都有基因突變,基因突變產生什么結果呢?你能說說看嗎?如果你覺得回答這個問題有困難,可以打開“錦囊”2。以囊性纖維蛋白為例,CFTR基因在第7號染色體的某個位置,請問發生3個堿基的缺失突變以后,CFTR基因還在不在?和原來的CFTR基因一樣嗎?這個基因是原來在自然界有嗎?
設計意圖:用材料加問題引導,讓學生體會基因突變是產生新基因的途徑,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
師:基因可以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或者酶的合成來控制生物的性狀,那么基因突變是否一定產生新的性狀呢?
設計意圖:自然引發對“基因突變是否一定會改變性狀”的討論。
師生總結:基因突變不一定會改變性狀。
師:如果性狀改變了,有害還是有利呢?請大家看一個例子:英國某地區有一種樺尺蛾,基因突變形成的兩種體色,灰色和黑色。19世紀中葉以前,該地區沒有被污染,黑色突變應該是(有害的)。隨著英國工業的發展,樹干被熏成黑褐色,黑色突變應該是(有利的)。這個例子說明了什么?(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絕對的,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教師總結:基因突變能(不一定)產生新的基因,基因突變不一定改變性狀,如果性狀不變,往往既無利也無害;如果產生了新性狀,有可能適應改變的環境,獲得新的生存空間,所以說基因突變為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設計意圖:以實際例子引發學生討論,討論過程中理解基因突變為進化提供原材料。
師:有人說自然條件下基因突變頻率很低,因此它不可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你認為這樣的看法正確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7 總結反饋,埋下伏筆
總結本節課知識框架的基礎上,輔以3道課堂反饋練習。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總結知識和對學習效果進行反饋。
師:胡桃冠的雞相互交配,后代除了胡桃冠,還出現了其他不同的表現型,是不是發生了基因突變呢?請先思考分析,在課后進行查閱。
設計意圖:以實例檢測學生對基因突變特征的理解情況,并為下節課“基因重組”埋下伏筆。
8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讓整堂課具有主線,節奏緊湊,過渡自然,學生專注地跟著教師設計的思路走,不僅習得了概念知識,也鍛煉了思維能力,另外也培養了學生保持思考、探究的習慣。
上課的語氣略顯平淡,激情不夠。學生的活動還可以更豐富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