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燕

“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是指學生在家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則變成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為這一教學模式推廣提供保障,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使用優質的教育資源。這些教育資源主要是教師根據這節課的重、難點設計的短小精悍的微課視頻材料,大多5~10 min,從而達到學生不再單純地依賴授課老師去現場教授知識進行學習,使課堂真正成為合作、交流與探究的主陣地,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老師是引導者。這種模式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此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可。
“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是生物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主要包括植物的分類和動物的分類。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師講授的教學,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缺乏交流、合作與探究,分類的材料也局限于課本提供的材料,只能紙上談兵。借助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式教學能否解決這些問題呢?筆者在這一課教學時,通過課前制作的微課,借助互聯網,進行了翻轉課堂式教學的嘗試,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目標。
1 課前學習微課完成任務單
筆者根據課標、教材及學生情況,決定把植物分類相關內容在課前做成微課,主要包括植物的類群名稱、各類群植物的主要特征及植物分類的過程。具體操作如下:課前3 d將微課通過班級QQ群發給學生,同時也放入學校的生物公共郵箱,便于學生下載。同時教師將學習任務單發給學生,要求學生自學微課完成任務單,任務單的內容有學習指南、學習任務及學生對微課制作的建議3個部分。學習指南包括微課學習的目標、方法及課堂學習形勢預告;學習任務有難有易。課前,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任務單的完成情況,以便及時了解學生對微課的掌握情況,有目的地進行課堂教學。
“植物的分類”微課學習任務單:
(1) 學習指南:
① 課題名稱: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第六單元第一節“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
② 學習目標:
復習植物的類群,能說出植物類群的名稱及各類群的特征。
知道植物分類時考慮了植物的哪些特征。
能根據植物表解,說出植物各類群的關系。
③ 學習方法建議:
對照學習目標,觀看微課“植物的分類”,結合閱讀七年級上冊的課本,完成以下所列“學習任務”。
④ 課堂學習形式預告:
匯報交流自主學習成果;
檢驗自主學習成果:對植物(實物)進行分類;
運用學習成果解決新問題:其他生物的分類(動物、微生物)
學習成果拓展:分類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2) 學習任務:
通過觀看微課視頻、自主學習,完成下列學習任務:
說出四大植物類群名稱。
找出視頻中出現的其它植物類群名稱。
思考各類群是否都屬于同一分類等級。
找出有種子的植物和無種子的植物分別包括哪些類群。
植物的分類主要考慮了植物哪幾個方面的特征?
嘗試將植物類群按一定順序(如簡單到復雜)排列。
從植物表解中找出單子葉植物與誰的親緣關系最近,與誰的親緣關系最遠。
(3) 經過本微課的學習,你有哪些困惑或建議?建議的理由是什么?
本課教學目標的達成很大部分依賴于前面學過知識的掌握,但植物的類群名稱和各類群的主要特征為七年級上冊知識,因時隔較久,基本遺忘,因此只有先復習才能進入植物分類過程的學習。在傳統課堂上,植物分類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需要15~20 min,教師在課堂不可能有時間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探究與互動。利用微課教學時,學生結合任務單的學習,將植物的分類放在課前學習。在課堂上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探究、合作與交流。任務單的使用讓學生對微課學習更有目標,任務單中的題目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去思考,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較大的幫助。
2 課堂交流、合作與探究
2.1 引導學生深層次與微課對話
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小組內交流任務單中的疑難問題,請組內的同學幫忙解決;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留待全班討論交流,全班如果沒人能幫忙解決的就由老師來幫忙,從而達到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同時實現的目的,實現了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最后,筆者發現全班交流的問題層次都較深入,如有的小組對分類的依據怎么表述會更精確進行了探討。有的組則提出:“單子葉植物與誰的親緣關系最遠?”這是任務表中最后一題,屬于層次較深,自己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分析植物分類表解,找出植物分類的依據。
任務表的充分利用不僅能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啟動學生思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得討論的問題層層深入,能激發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去發現,去理解,去應用新知識,最終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同時提高了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水平。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呢?掌握的情況如何?教師設計了檢測環節。與以前不同的是,該環節并不采用書面的檢測,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實際應用。
2.2 用實踐檢測課前微課掌握情況
為了檢測學生對植物分類掌握的情況,筆者特別準備了幾種有代表性的植物,根據學期初建立的四人學習小組進行活動,1~6小組觀察紫菜、金邊吊蘭、山茶、含笑;7~13小組觀察圓柏、四季桂、菜蕨、金魚藻。這樣分組的目的是讓每組觀察的植物不會過多,全班又可以共享分類結果,以提高課堂效率。當然這些植物的選擇也各具代表性,便于在實踐檢測環節暴露學生分類過程中易犯的典型錯誤,讓課堂有精彩的生成。如匯報時,有學生說金邊吊蘭是蕨類植物,原因是只看到根、莖、葉,沒有花、果實和種子。于是教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給植物分類時不能只根據眼前看到的,而要像科學家一樣,觀察、了解植物的一生。有些學生把金魚藻說成藻類植物,原因是名字中有“藻”字。教師抓住這一錯誤生成,引導學生分類時不能依據名字,而是要根據形態結構。這樣進而鞏固了分類的主要依據是植物六大器官的主要特征這一重難點。
教師在課堂上增加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將知識學習應用于實踐中,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和鞏固。實踐出真知,從本課可以看出實際應用暴露了紙上談兵的不足,使得課堂多了學生錯誤的回答,有了精彩的生成。這些是課堂的寶貴資源,是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能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從本課來看,采用的增加課堂以外的植物種類,用觀察植物實踐活動代替常規的習題檢測這一做法,是較為有效的,在今后的課堂中,可以借鑒。
2.3 解決新問題
葉瀾教授新基礎教育教學法中提到“學結構、用結構”,這種方法在這節課中得到較好的體現。
動物的分類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問題。學完植物的分類,學生就可以仿照植物分類的方法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關鍵是要處理好扶與放的關系。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適當地扶,比如剛開始要引導學生觀察動物,分成兩大類,怎么繼續往下分,為他們提供知識小錦囊(上面有動物各類群的名稱、特征及代表動物),引導示范無脊柱的動物怎么分類,學會用表解形式表達出來;扶是為了更好的放,接著放手讓學生對有脊柱的動物進行分類,充分發揮小組同學的合作與交流能力,交流匯報時借助實物投影儀,讓幾個小組的代表上臺展示結果,引導同伴們進行評價,從而達到全班學生交流互動,共同進步的結果,及時發現分類中的錯誤。評價時,教師要注重分類標準的科學性,鼓勵分類方法多樣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最后歸納出動物分類的科學依據。對動物分類的鞏固應用的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找出動物的進化順序和幫助動物找到所屬的類群來實現。從學生的表現看,他們對動物分類知識掌握得很不錯。
有了課前微課學習,課中實踐檢測,學生對植物的分類掌握得較好,學起動物的分類來就較輕松,這是“學結構、用結構”的方法體現,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4 拓展、應用
因為有了課前微課的學習,課堂時間變得寬松,細菌、真菌的分類這一部分可以作為拓展的內容,充實課堂。教師用DV的形式展示生物興趣小組課前對分類在生活中的應用的調查情況,吸引了全班學生的眼球,也激勵了更多的學生想深入生活。DV是生物興趣小組的學生自己設計自己拍攝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特長,也讓多媒體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變得豐富多彩。
3 翻轉課堂模式下不同角色的任務安排
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本課師生在課前、課堂、課后的任務安排見表1,課前教師的準備多,學生主要是自學;課堂上學生是主體,主要通過交流與合作進行探究活動,教師的任務是組織學生交流、合作、探究,以及必要時給予適當的扶(如動物分類時);課后學生的任務是理論聯系實際,深入社會,學以致用。這符合教育的宗旨及STS教育理念,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翻轉課堂模式受到人們的追捧。
本課借助微課,解決了容量大、課時緊,學生能力得不到提升等問題。因為有了課前微課的學習,課堂的時間還給了學生,而教師為學生準備的幾種植物,不僅為觀察實踐活動提供可能,還拓展了學生的見識,暴露了學生在分類過程中容易出現的錯誤,增強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課堂也成了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與交流的平臺,生生、師生的交流互動較多,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翻轉課堂雖然在本課得到較好的應用,但在生物學科還是屬于剛開始的階段,它的推廣應用還有很多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如何針對各種不同的課型借助微課的形式,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課堂上如何設計更經典的活動,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探究;如何制作更多更生動、精致的微課,讓所有生物教師共同享用。這些需要廣大生物教師一起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 肖安慶,翻轉課堂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物教學,2015(6):46—51.
[2] 黃陽,劉見陽,印培培,陳琳“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的幾點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14(12):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