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娜
摘 要:國外生態旅游認證實踐促進了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文中簡述了國外生態旅游認證概念、現實背景與發展現狀,并以較具對代表性的國際生態旅游認證為例,從經營主體、游客與社區居民三個方面梳理相關內容,以獲取旅游標準化領域生態旅游總體映像。
關鍵詞:生態旅游;生態可持續;認證
生態旅游是全球旅游業大繁榮與可持續發展共識交融的產物。然而生態旅游概念濫用問題已經制約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在此背景下生態旅游標準化工作應運而生。其中,生態旅游認證著力解決生態旅游領域市場主體的自我規范問題。通過提供可遵循的依據和指導規范,可觀測和可量化的測評工具,為市場主體開發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產品提供指引。生態旅游認證領域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成果,可以為認識生態旅游和促進其進一步發展提供較具啟發意義的研究素材。有鑒于此,文中將梳理生態旅游認證規范有關內容,以期發現人們將生態旅游從抽象概念具體化的方式方法。
一、國外生態旅游認證實踐
生態旅游認證是指導生態旅游貫徹可持續發展基本原則的一項工具,通過評價企業的產品與服務,鼓勵后者持續提供高品質產品并不斷完善。事實上,生態旅游認證是以相應標準體系審查、衡量和評價企業、產品和服務的程序。生態旅游認證中的評價標準常被視作狹義的生態旅游標準。國外生態旅游認證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并在9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期間為了迎合公眾環保需求,生態旅游標簽被廣泛使用甚至濫用。國外學者調查結果指出,淪為營銷符號的客觀現實阻礙了生態旅游的發展,權威性生態旅游標準的缺失令質量穩定的旅游產品供給難以實現(AlanLew)[18]。在此背景下,第三方生態旅游標準認證應運而生作為規范生態旅游市場亂象的工具,向游客提供權威標準供其在為數眾多的生態旅游產品間進行選擇。期間涌現出眾多基于不同生態旅游標準的認證項目,這些項目紛紛被添加到越來越多的旅游項目中。
需要指出的是,生態旅游認證由旅游業的環境認證演變而來,卻并不同于旅游業的環境認證。有學者曾以ISO14000標準為例,闡述了兩者的主要差異。ISO14000標準由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是一項典型的環境認證標準。兩者均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但是也存在明顯差別。首先,兩者認證對象不同,環境認證用于生產型企業,生態旅游認證用于旅游產品。后者覆蓋了旅游交通、餐飲、住宿等多個旅游部門。其次,兩項標準評價體系的構成內容不同。環境認證標準考察企業的環境影響,生態旅游認證考察內容涉及環境影響、社會文化影響和經濟影響。再者,環境認證多為定性評價,生態旅游認證則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目前國外生態旅游標準的主要實踐活動有WTTC發起的“綠色環球21” (GreenGlobe21,以下簡稱GG21)國際生態旅游認證標準,澳大利亞全國生態旅游認證項目,美洲可持續旅游認證,歐洲旅游服務生態認證的VISIT標準,韓國可持續生態旅游規范標準。GG21受到世界旅游組織(UNWTO)的推崇,作全球旅游業核心規范體系,“GG21”成為覆蓋旅游整個行業的唯一的全球性旅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標準體系。以GG21為基礎,澳大利亞生態旅游協會和澳大利亞可持續旅游合作研究中心共同起草了《國際生態旅游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標準》遵循《莫霍克協定》的指導原則,于2002年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國際生態旅游大會上正式公布實施,2004年進行首次修訂。因為《標準》是在國際有關權威機構與業內權威人士認可后公布實施的,其給出的生態旅游定義、標準和配套評估體反映了人們的初步共識。文中將以《標準》作為對象,考察標準視野下的生態旅游表現形式與具體內容。
二、標準領域的生態旅游定義及體現形式
在《標準》中,生態旅游指通過體驗大自然來培養人們對環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賞和保護,從而達到生態上可持續的旅游。從不同方面來看,生態旅游產品具有不同的形式:在旅游食宿方面如旅店、度假村、野營地、生態小屋等,在旅游形式方面如駕車、徒步、騎馬、漂流、探險等,在旅游景點方面如協助游客近親大自然的、位于自然區域的旅游設施等。圍繞生態旅游概念和產品形式,《標準》給出了相應的目標、基本原則與支持原則。其中原則部分是生態旅游認證的重點,也是將生態旅游從抽象概念轉變為具體活動的主要途徑。《標準》共給出了11條基本原則,其核心觀點可表述為生態旅游政策、實踐以及法規框架,注重自然區域,講解與教育,生態兼容的基礎設施,生態可持續實踐,為保護作貢獻,生態旅游造福當地社區,尊重文化及其敏感性,游客滿意度,誠信營銷和影響最小化行為守則。上述原則與概念中“達到生態上可持續的旅游”直接相關的內容集中在第4、5項原則。事實上,這兩項原則也被公認為《標準》的核心要件,貫穿于生態旅游產品策劃和經營管理過程。
原則4強調在生態可持續和明確潛在環境影響的基礎上,確定合適的生態旅游經營方式。《標準》中,原則4的主要思想通過兩項支持原則給進一步具體化和明確化。這兩項支持原則是建筑物和基礎設施無礙于周圍視覺景觀,以及采取最小負面環境影響的建設方式。原則5強調在經營管理方面采取生態可持續措施,確保經營活動不會導致環境退化。類似的,原則5也有支持原則用以說明。其數目多達九項:一是經營者已經明確活動的環境風險,并準備或實施了相應管理方案;二是產品以廢棄物最少化的三個層次(減排、重復使用和回收利用,常稱為3R)作為經營基礎;三是產品應盡可能提高能源效率,減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四是盡可能減少用水并使用生態可持續的水源;五是盡可能減少污水和廢水排放,對其進行處理以避免危害環境;六是制定并實施旨在產品經營期間保護旅游目的地瀕危物種、生物多樣性、鄉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風景的計劃方案;七是最小化目的地空氣質量和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八是盡可能減少人工照明對環境的影響;九是為顧客提供在自然環境中體驗自然寧靜的機會。
需要注意的是,游客生態旅游行為的教育也是影響“達到生態上可持續的旅游”能否實現的關鍵。此方面的內容在原則3體現。原則3強調生態旅游應為游客提供體驗自然和文化的機會,增進其對自然和文化的理解、欣賞和贊美。《標準》給出了原則3的三點支持原則。一是為游客提供高品質的講解服務;二是充分準備講解工作,保障信息有效地傳達給游客;三是一線員工有能力提供關于旅游地點的自然價值、文化遺產和保護方面的準確信息;導游人員能提供高質量的講解。除了上述支持原則,《標準》還從4個方面對原則3進行闡述。首先,為游客提供環境講解和教育機會,讓游客獲得更多關于當地的自然和文化遺產知識。其次,制定講解活動計劃,內容包括:教育和保護的目標和目的;教育的受眾和講解主題;講解方法應符合多數游客需要;內容細節包括當地自然和文化保護的意義,減少環境影響的主要方法和在文化敏感區域的恰當行為;信息來源和資料的參考目錄和概要。再者,證明所有一線員工都了解以下內容:所在地和當地居民的自然、文化和遺產價值,環境管理情況,生態旅游原則及其體現方法,為減少環境負面影響所應遵循員工行為方式,特殊情況下的應急措施。最后,證明導游了解以下內容:環境講解系統和交流體系,當地環境和自然保護問題,弱化環境影響的方式方法,探險活動需具備的專業技能和資質。
參考文獻
[1]李長健,劉函.國際視野下我國生態旅游標準構建問題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1,11:71-75.
[2]喇明清.國際標準視野中的生態旅游:兼議我國生態旅游發展問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8:172-176.
[3]謝冽,鐘永德.國內外生態旅游標準研究綜述[J]. 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10,6:30-31.
[4]楊彥鋒,徐紅罡.對我國生態旅游標準的理論探討[J]. 旅游學刊,2007,4:73-78.
[5]諸葛仁.綠色環球21:規范生態旅游的國際標準[J].旅游科學,2005,1:63-6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