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



讓漆器回歸當下生活,茶,或許是最好的切入點。愛茶之人,對傳統工藝多也喜愛。以漆做茶具,可選木胎、瓷胎、紫砂胎,還可做脫胎,給人輕巧、溫暖之感。
29歲的陳劍兵從事漆器制作卻已有13個年頭,漆藝早已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在陳劍兵看來,漆與其他用于藝術創作的材料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有更強的可塑性、附著性和不可預知性。這些都是大漆令陳劍兵著迷的地方。
但大眾對漆知之甚少。于是,陳劍兵一直在尋找傳統漆文化進入現代生活的切入口。“前提一定是要實用的、屬于大眾的,而不是一張漆畫、一件讓老百姓遙不可及的藝術品。”
陳劍兵想到了將漆藝與福建當地的茶文化相結合。“一泡好茶,若沒幾個知己,沒有很好的茶席用具,沒有素雅的空間相匹配,自然會少了一番人文意趣。”于是,陳劍兵的第一件《漆茶》作品就從漆藝茶盤開始著手。
制作漆盤不同于普通器物,有著極為嚴謹的工序要求,反復上漆、陰干、打磨、描金等30多道工序,需要兩個多月才能完成。外界對這條茶盤的期待,讓陳劍兵的內心有些忐忑。不過當茶盤完工時,之前的擔心便煙消云散了。那是一條40×80cm的長形茶盤。在這塊老杉木整板上,陳劍兵將傳統書法的線條拆解,在保留東方元素的基礎上進行現代化重組,并用大漆的三原色“黑朱金”來組建整個畫面。這種全新的嘗試和成功讓陳劍兵歡喜不已。而后,他又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取元素,結合大漆的特性,創作出以“青花瓷”“藍印花布”為主題的茶具系列。
“做好這件漆器茶盤后,我想是否能有一個以漆為主題的茶藝空間?家具、古琴、花器、香爐、掛件等都以漆為主媒材。”于是,陳劍兵將他的工作室逐漸打造成了一個“漆茶空間”。一張漆黑厚重的原木長桌上,擺放著一個古琴形狀的暗褐色漆藝茶盤,造型簡單但工藝精良,面上的金絲螺紋行云流水,令茶盤愈加妖嬈耀眼。白瓷茶盞置于其上,斟著透亮的黃綠色茶湯,茶香與漆器之美相輔相成。而落座的桌椅也是陳劍兵的漆藝作品,除此之外還有屏風、櫝、手鐲、發簪、桌椅、幾凳、梳妝臺等。一眾漆器均散發著內斂卻又迷人的光澤。
因為漆的包容性,使它可以附著在很多胎質上,木胎、瓷胎、玻璃胎……于是陳劍兵開始思考將胎體本身的材質與色彩裸露出來,讓胎質的美與漆并肩存在?于是,便有了德化的瓷白與大漆的醇黑對比;仙游紅木的質感與生漆的光雅相襯;玻璃的剔透與漆的多彩等多種形式的結合。使原本傳統的作品,也有了時代氣息。
陳劍兵說:“做任何事我都希望能完善、系統性地完成,打造以漆為主題的茶藝空間只是開始,是漆藝融入現代人生活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