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
骨創傷創面的治療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的臨床效果觀察
楊建國
目的觀察骨創傷創面軟組織損傷經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94例骨創傷創面軟組織損傷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7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換藥治療,觀察組則采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的住院時間、愈合時間和抗菌藥物的使用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且組織病理學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38%,低于對照組的23.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骨創傷創面軟組織損傷經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可明顯緩解患者疼痛,促進預后,且安全有效,適合進行臨床推廣。
骨創傷;創面軟組織損傷;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臨床效果
骨創傷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大部分化患者都會伴有組織性損傷,發生創面感染的風險性較高,會對患者的術后恢復產生不良影響[1]。為了降低感染的發生率,臨床上開始普遍采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來治療骨創傷創面軟組織損失,并取得了顯著效果。為了進一步證實該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臨床對照研究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4例骨創傷創面軟組織損傷患者,均知情研究內容,且自愿簽署同意書參與。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7例。對照組中男35例,女12例;年齡18~58歲,平均年齡(43.57±10.34)歲;其中有上肢創傷12例,下肢創傷17例,軀干創傷18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17例;年齡20~56歲,平均年齡(44.12±10.82)歲;其中上肢創傷14例,下肢創傷18例,軀干創傷1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創傷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經手術治療后,對照組采用常規換藥方法:徹底清理創面后行骨折復位,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血管和神經、肌腱修復,盡量使用臨近的肌瓣對骨質裸露部位進行覆蓋,行引流和換藥。觀察組則采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行常規創面清洗、骨折復位以及內固定,根據創面大小裁剪泡沫材料,使其充分與整個創面所接觸,同時邊緣與周圍正常皮膚要縫合固定。采用透氣性的生物膜將整個創面黏貼并密閉,保證其完整性和密封性,術后將引流管連接負壓引流裝置[2]。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愈合時間、抗菌藥物的使用時間和組織病理學評分臨床治療和預后的相關指標進行記錄和比較。另外,統計兩組患者感染、皮膚壞死和骨髓炎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和預后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的住院時間、愈合時間和抗菌藥物使用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且組織病理學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共有11例出現并發癥,觀察組則有3例。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38%,低于對照組的23.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愈合時間(d) 抗菌藥物使用時間(d)組織病理學評分(分)對照組 47 27.10±2.62 24.11±3.62 11.81±1.21 3.68±0.87觀察組 47 18.30±2.91a15.60±1.21a8.30±1.81a8.57±0.61at 15.407 15.285 11.052 31.551 P<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住院時間、愈合時間和抗菌藥物使用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且組織病理學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治療骨創傷創面軟組織損傷患者,其能夠減輕患者創面周圍的水腫,增強患者創面和創面逐漸物質交換,促進創面的愈合,縮短患者愈合時間,減輕患者疼痛[3,4]。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38%低于對照組的23.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充分說明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治療骨創傷創面軟組織損傷的安全性。主要原因為: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運用的過程中將患者損傷的骨創傷面組織部位用特殊材料所制作成的敷料進行了封閉式覆蓋,同時在治療的時間內給予負壓吸引,并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實際情況進行了針對性治療,這樣才達到徹底清除患者創面的目的。
綜上所述,骨創傷創面軟組織損傷采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具有顯著優勢,不僅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感,還能促進預后,改善臨床癥狀,有效控制并發癥的發生,安全可靠,效果明顯,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張瑋,姜篤銀,錢春華,等.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復雜創面的效果觀察.感染、炎癥、修復,2013,4(29):239-240.
[2]李坡.基于負壓封閉引流用于骨創傷創面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15(3):81-82.
[3]于文路.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在治療骨創傷創面軟組織損傷中的臨床療效.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32(A2):126-127.
[4]張健,彭吾訓,殷富裕.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骨創傷創面軟組織損傷可行性分析.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3(10):5477-547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059
2016-06-15]
112700 鐵煤集團總醫院骨外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