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偉 王齊超 張永輝 張生 何兵
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手術時機對近期療效的影響
石建偉 王齊超 張永輝 張生 何兵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不同手術時機的近期療效。方法120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均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治療,根據手術時機分為早期組(傷后48h內手術)70例和晚期組(傷后2~7d內手術)50例。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及并發癥情況,隨訪12個月,采用Harris功能評分標準對患髖功能進行評價。結果早期組手術時間為(58.6±7.2)min、術中出血量為(182.4±16.7)ml;而晚期組則分別為(72.8±7.7)min、(186.3±15.8)ml。早期組手術時間短于晚期組(P<0.05),但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早期組患者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率及術后髖關節功能評分優于晚期組(P<0.05)。結論對于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傷后早期給予堅強內固定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髖功能,近期療效較好。
轉子間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老年;手術時機;骨折內固定術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占髖部骨折的31%~51%,且多見于老年人[1,2]。由于轉子間血運豐富,在發生骨折后極少出現骨折不愈合。既往對于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多采取保守治療方案,但常發生骨折畸形愈合,影響患髖功能,且長期臥床引發的骨折相關并發癥較多[3]。因此,目前多建議采取手術治療。影響手術療效的因素復雜,其中手術時機是較為常見的因素,本研究對本院接受PFNA治療的部分患者進行分析,探討不同手術時機對療效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5年6月收住本院的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120例,均接受PFNA內固定術治療。傷后48h內手術者70例為早期組,男34例,女36例;年齡62~87歲,平均年齡(71.3±8.2)歲。致傷原因:滑跌30例,交通事故26例,高處墜落傷12例,其他2例。傷后2~7d內手術者50例為晚期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61~88歲,平均年齡(71.5±8.7)歲。致傷原因:滑跌24例,交通事故15例,高處墜落傷10例,其他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經查體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轉子間骨折;②年齡均>60歲;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④符合PFNA手術指征。
1.3 排除標準 ①存在髓內固定手術禁忌;②身體條件差,難以耐受手術或麻醉;③認知功能障礙,或無完全行為能力。
1.4 方法 麻醉成功后,患者仰臥位于牽引床,牽引復位,C臂透視見復位滿意,于大轉子頂點做縱行切口。大轉子頂點開口,鉆入導針,順行進入主釘。于大轉子下2.0~2.5c m處打入螺旋刀片,頂端位于患者軟骨下0.5~1.0c m處。透視見位置滿意,導向器輔助下旋入遠端鎖釘,旋入主釘帽。
1.5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情況,隨訪12個月,采用Harris功能評分標準對患髖功能進行評價。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早期組手術時間為(58.6±7.2)min、術中出血量為(182.4±16.7)ml;而晚期組則分別為(72.8±7.7)min、(186.3±15.8)ml。早期組手術時間短于晚期組(P<0.05),但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早期組圍手術期發生肺部感染1例,壓瘡1例,切口異常(包括感染、脂肪液化或延遲愈合)1例,深靜脈血栓1例,內固定失敗1例,總并發癥發生率為7.1%(5/70)。晚期組發生肺部感染2例,壓瘡1例,切口異常(包括感染、脂肪液化或延遲愈合)5例,深靜脈血栓2例,內固定失敗2例,術后再骨折1例,總并發癥發生率為26.0%(13/50)。早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晚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早期組術前Harris功能評分為(44.5±4.7)分,術后12個月為(91.5±3.7)分;而晚期組則分別為(43.9±4.6)分和(86.1±6.3)分。術前兩組Harris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早期組髖關節功能評分優于晚期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Harries功能評分及并發癥比較[n(%),±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Harries功能評分及并發癥比較[n(%),±s)
注:與晚期組比較,aP<0.05,bP>0.05
組別例數 并發癥 手術時間(min) 出血量(ml) Harris功能評分(分)術前 術后12個月早期組 705(7.1)a58.6±7.2a182.4±16.7b44.5±4.7b81.5±3.7a晚期組 5013(26.0) 72.8±7.7186.3±15.843.9±4.686.1±6.3P <0.05<0.05>0.05>0.05<0.05
老年人群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而轉子間承受較大的剪式應力,在直接或間接暴力作用下易發生轉子間骨折。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的加劇,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發生率逐年上升。由于轉子間血運較為豐富,骨折后極少出現不愈合現象。既往多采取保守治療,但由于老年患者大多合并呼吸、循環系統基礎疾病,長期臥床易出現壓瘡、深靜脈血栓以及感染等并發癥,且保守療法不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復[4,5]。因此,目前對于可耐受手術的患者,多建議采取手術治療。
轉子間骨折后手術時機的選擇可能對術后療效存在一定影響。本研究顯示,在手術相關指標方面,傷后早期手術者手術時間短于晚期手術者(P<0.05),但二者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盡管新鮮骨折出血量較大,但由于延期手術造成患側髖關節周圍血腫的機化,清理骨折端纖維組織增加了手術時間,進而出血亦增加[6]。此外,延期手術增加了患者臥床時間,延遲了患側髖關節的早期功能鍛煉,造成肌肉一定程度的萎縮,增加了并發癥發生率。
而在術后患髖功能恢復方面,早期手術后,患者獲得了堅強內固定,早期可進行患肢的不負重鍛煉,極大地促進了功能恢復[7]。相比之下,延期手術者由于手術難度增大,進一步失去了早期鍛煉機會,因而患髖功能相對較差。
總之,手術方案是治療轉子間骨折的有效手段。對于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傷后早期給予堅強內固定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髖功能,近期療效較好。
[1]謝海明,陳勝,周炳榮.亞洲型與傳統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比較.中華醫學雜志,2015,95(29):2346-2350.
[2]張飛,陳偉,張曉琳,等.成人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特點及其變化:單中心3201例分析.中華外科雜志,2014,52(9):697-701.
[3]茹慶彪.動力髖螺釘與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股骨粗隆間不穩定型骨折療效對比分析.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6,22(3): 352-354.
[4]吳畏,李波.內固定和關節置換治療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比較.中華創傷雜志,2015,31(6):537-539.
[5]劉軼韜,何引飛.老年髖部骨折不同手術時機的療效分析.青島醫藥衛生,2015,47(1):46-48.
[6]陳振強,劉國英,孫占勝,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老年人股骨轉子間骨折療效分析.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4,33(7): 772-774.
[7]張金輝,張科學,張立海,等.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和股骨近端髓內釘InterTAN的選擇和療效評價.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5,29(5):538-54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8.026
2016-08-30]
462000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