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程稅 陳茂禎
對中青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髓核摘除術遠期療效分析
李智 程稅 陳茂禎
目的分析探討中青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行髓核摘除術的遠期療效。方法212例中青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接受髓核摘除術進行治療。隨訪4年評估患者的療效,通過影像學資料對比手術治療前后的椎間隙高度等。結果手術前患者的日本骨科學會(JOA)評分為(6.51±1.72)分、隨訪1年為(13.31±1.43)分、隨訪4年為(13.17±1.38)分,手術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1年與隨訪4年JO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1年與4年時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影像學結果中未顯示腰椎失穩現象,椎間隙高度在隨訪1年與4年均較術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青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髓核摘除術治療的效果較好,但是仍然無法避免椎間隙高度丟失,值得進一步改進并推廣。
中青年;腰椎間盤突出癥;髓核摘除術;遠期療效
隨著脊柱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應用微創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法得到很大的推廣,相對于以往的椎板開窗術,顯微鏡椎間盤切除系統髓核摘除手術(MED)能夠更好的保證脊柱后韌帶的完整,減少對肌肉組織的剝離,從而減少術后腰椎不穩現象的發生率[1]。本文對本院212例中青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研究,探討髓核摘除手術的遠期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12例中青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接受髓核摘除術進行治療。其中男123例、女89例;年齡28~59歲,平均年齡(38.5±8.2)歲;病變位置:L3~4患者11例、L4~5患者80例、L5~S1患者92例、L4~5與L5~S1患者29例。
1.2 方法 對全部212例患者應用連續硬膜外麻醉,采取俯臥位,與患者病變椎間隙平面棘突中線及腰椎中線旁5mm的位置將穿刺針插入,達到相應的椎間盤節段中,然后在后正中1.5cm的位置行切口,將軟組織清理后清晰的顯示出上位椎板下緣和黃韌帶,將椎板下緣的黃韌帶附著位置剝離,使用槍式咬骨鉗將部分椎板與黃韌帶咬除,隨后將神經根與硬脊膜顯露出來,保護神經根,將突出髓核顯露出來,然后使用微型尖刀將縱韌帶與纖維環環形切開,使用髓核鉗將突出的髓核組織摘除,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可以選擇是否擴大神經根管予以減壓,神經根能夠移動1cm的位置為松解滿意,隨后將切口清洗干凈之后縫合并留置引流條。患者在疼痛癥狀消失之后出院。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患者的手術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以及并發征情況)。采用JOA評分對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效果進行評價;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的疼痛癥狀進行評價。通過影像學檢查對患者的手術椎間隙高度與穩定性進行評價[2]。隨訪1、4年時對患者療效進行評價,分為優、良、可、差,優良率=優率+良率[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 212例患者手術時間30~176min,平均手術時間(45.8±43.6)min;術中出血量12~357ml,平均術中出血量(35.3±109.5)ml;術后住院時間3~10d,平均術后住院時間(5.5±2.6)d;全部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沒有出現神經根損傷或轉開放性手術治療的案例。有3例患者手術過程中發生硬膜囊小裂口,使用小片明膠海綿進行覆蓋處理之后術后未發生并發癥;28例患者術后發生神經根刺激癥狀,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酸脹與疼痛,對這類患者采取脫水與口服止痛藥物干預,3~7d癥狀均緩解,未出現嚴重并發癥;患者下地時間在1~4d,最長在3個月內恢復正常的工作。對212例患者采用電話、短信、郵件以及門診復查的方式進行隨訪4年。
2.2 隨訪效果212例患者隨訪1年時評價為優153例、良38例、可21例、差0例,優良率為80.09%;隨訪4年時評價為優148例、良39例、可24例、差1例,優良率為88.2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手術前后的JOA評分與VAS評分情況 患者隨訪1年和隨訪4年的JOA評分與VAS評分均優于手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隨訪1年與隨訪4年JOA評分與V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12例患者手術前后的JOA評分與VAS評分比較(±s,分)

表1 212例患者手術前后的JOA評分與V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手術前比較,aP<0.05;與隨訪1年比較,bP>0.05
觀察指標 手術前 隨訪1年 隨訪4年JOA評分 6.51±1.7213.31±1.43a13.17±1.38abVAS評分 7.14±1.481.83±0.86a2.08±0.71ab
2.4手術前后椎間隙高度情況及穩定性 術前影像學結果顯示椎間隙高度為(8.12±2.25)mm,患者隨訪期間拍攝X線片,影像學結果中未顯示腰椎失穩現象,其中有173例患者手術后1年結果對比術前檢查結果出現不同程度的手術椎間隙高度丟失,平均椎間隙高度為(7.52±1.85)m m,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4年有152例患者發生椎間隙高度丟失,平均椎間隙高度為(6.68±1.64)mm,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一例腰椎骨脫或者局部失穩患者。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臨床常見病,是造成患者腰腿疼痛以及活動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部分患者通過藥物、理療等方式干預能夠獲得較好的效果,但是研究發現,仍有15%~20%的患者需要采取外科手術治療,緩解被壓迫的神經根[4]。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治療非常重要,本組中212例中青年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通過髓核摘除術治療獲得良好的成效,優良率在4年間保持較高的水平。但是大多數患者手術后會出現程度不一的椎間隙高度丟失現象,這一結果表明應用微創手術治療也無法避免椎間隙高度丟失的現象[5]。同樣,患者椎間隙高度丟失并不意味著手術成效變差,通過4年的隨訪可以發現,患者手術治療前后的JOA評分與VAS評分與隨訪1年的差異非常小,且隨訪期間無一例腰椎滑脫或者局部失穩患者,提示應用髓核摘除手術治療能夠很好的保持治療效果,不會造成脊柱局部結構不穩,值得改進并推廣。
[1]黃世磊,皮國富,劉宏建,等.兩種不同術式治療中青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療效比較.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2,29(7): 1399-1401.
[2]趙志芳,樓肅亮,楊永宏,等.髓核摘除結合K-Rod 系統植入治療中青年旁側型腰椎間盤突出伴腰椎不穩.頸腰痛雜志,2012,33(6):470-472.
[3]陳學明,劉亞東,許崧杰,等.單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癥單純髓核摘除術后10年以上隨診觀察.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1,21(8):644-649.
[4]王亮,朱冬承,戈兵,等.擴大開窗雙節段神經根管減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遠期療效觀察.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11):1017-1018.
[5]李永剛,韋繼南,陸軍,等.椎間盤鏡下髓核摘除術和經皮椎間盤切吸術治療單節段中央型椎間盤突出癥的遠期療效比較.介入放射學雜志,2012,21(1):40-4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8.028
2015-12-30]
524500廣東省吳江市人民醫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