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悅 劉肖英 王靜嫻 劉鳳蓮 蔣小燕
宮腔鏡檢查在異常子宮出血中的診斷價值
尹悅 劉肖英 王靜嫻 劉鳳蓮 蔣小燕
目的分析探討宮腔鏡檢查對異常子宮出血(AUB)的診斷價值。方法185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于宮腔鏡下進行病理取材,觀察并分析宮腔鏡檢查結果及病理檢查結果。結果宮腔鏡檢查異常子宮出血的病因類型分別為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生、黏膜下肌瘤、慢性子宮內膜炎、剖宮產術后瘢痕憩室、節育環異位以及子宮內膜癌,宮腔鏡診斷與病理組織學診斷總符合率為89.56%(163/182),其中子宮內膜息肉89.29%(75/84),子宮內膜增生92.16%(47/51),黏膜下肌瘤100.00%(4/4)、慢性子宮內膜炎100.00%(3/3),子宮內膜癌100.00%(1/1),正常子宮內膜84.62%(33/39)。宮腔鏡診斷宮內異常病變的敏感性為90.91%(130/143),特異性為84.62%(33/39),約登指數為75.53%。結論在異常子宮出血的病因診斷中,宮腔鏡檢查能及時發現病變,對可疑病變定位活檢,達到明確診斷目的,并且直觀、微創,成為診斷異常子宮出血的金標準。
異常子宮出血;宮腔鏡檢查術;診斷價值
異常子宮出血癥狀表現以經期延長、月經過多、月經過頻、不規則的陰道流血等為主。異常子宮出血由多種病因引起,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將異常子宮出血分為兩大類9個類別PALM-COEIN分類系統,臨床實踐研究發現,宮腔鏡檢查術的應用,對異常子宮出血的9大病因中的如下幾項可以做出準確判斷,包括子宮內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癌、慢性子宮內膜炎、節育器異位、瘢痕憩室。本次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因異常子宮出血住院行宮腔鏡檢查的185例患者,并于宮腔鏡下行病理取材,將檢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從而探討宮腔鏡檢查在異常子宮出血中的診斷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85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年齡27~52歲,平均年齡(38.5±4.7)歲,并排除妊娠、產褥期、凝血功能障礙及全身性疾病所致的異常子宮出血。
1.2 檢查方法
1.2.1 術前準備 術前所有患者無宮腔鏡檢查禁忌證。檢查時間一般選擇在月經干凈后3~7 d且無性生活;不規則陰道流血者若流血已停止則任何時間都可以檢查,若流血尚未停止,藥物治療無效需要行宮腔鏡檢查時,術前應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后再進行宮腔鏡檢查。
1.2.2 操作流程 ①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②枸櫞酸芬太尼聯合丙泊酚靜脈麻醉;③檢查光學視管、鏡套、注水管內空氣是否已完全排空;④開始置入宮腔鏡,依次觀察宮頸管、宮底、雙側宮角及輸卵管開口,宮腔的前、后、左、右壁、內膜及有無占位性病變。帶有宮內節育器(IUD)者,觀察IUD的位置、形狀,與宮腔是否相稱及其周圍內膜情況。若檢查中未發現異常,則需行分段診刮術,避免漏診。若發現宮內有明顯病變存在,需行診斷性刮宮或鏡下定位活檢。對于宮腔鏡下診斷為黏膜下肌瘤者,需行子宮內膜電切術,切除標本送病理檢查。宮腔鏡檢查結果以夏恩蘭主編的《婦科內鏡學》為標準[1]。
2.1 宮腔鏡檢查結果 18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宮腔鏡檢查,鏡下診斷子宮內膜息肉84例、子宮內膜增生51例、黏膜下肌瘤4例、慢性子宮內膜炎3例、正常子宮內膜39例,剖宮產術后瘢痕憩室2例、節育環異位1例、子宮內膜癌1例。其中瘢痕憩室與節育環異位未做病理檢查,余下182例均行病理組織學檢查。
2.2 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符合率 宮腔鏡診斷與病理組織學診斷總符合率為89.56%(163/182),其中子宮內膜息肉89.29%(75/84),子宮內膜增生92.16%(47/51),黏膜下肌瘤100.00%(4/4)、慢性子宮內膜炎100.00%(3/3),子宮內膜癌100.00%(1/1),正常子宮內膜84.62%(33/39)。見表1。宮腔鏡診斷宮內異常病變的敏感性為90.91%(130/143),特異性為84.62%(33/39),約登指數為75.53%。

表1 182例宮腔鏡檢查與病理診斷結果符合情況(n,%)
3.1 異常子宮出血病因診斷中宮腔鏡檢查術的應用價值宮腔鏡檢查可直接對宮腔內病變進行觀察,定位取材,結合病理組織學檢查,可以明確得到異常子宮出血的原因及出血類型。本次研究中發現,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炎以及黏膜下肌瘤等的鏡下診斷與病理診斷符合率分別為89.29%、92.16%、100.00%、100.00%、100.00%,符合率均>89%。分析原因考慮為病理檢查可能遺漏了部分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因為息肉本身缺乏特異性結構,一旦被刮匙刮碎,導致送檢標本不完整,將會影響病理醫師的判斷,病理結果難以做出息肉的診斷,僅能報道為增殖期子宮內膜或子宮內膜增生。當宮腔鏡下發現子宮內膜息肉病灶形態明確,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以宮腔鏡為主。子宮內膜增生及分泌期的子宮內膜可呈息肉樣形態但卻不是真正的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診斷的準確性有賴于病變部位的定位活檢。因此為了提高異常子宮出血的診斷率,需將宮腔鏡檢查與病理組織學有利的結合,互補不足。宮腔鏡檢查應通過病理組織學檢查,最終定性病變組織,而病理學檢查中所需要的良好標本,也應借助宮腔鏡下的定位取材,二者結合可以明確診斷異常子宮出血的病因。
3.2 對于宮腔內疾病的診斷宮腔鏡檢查有更高的診斷價值 宮腔鏡其優勢主要表現為操作簡便、預后好、術后恢復時間短且并發癥發生率低,與病理符合率高,對宮腔內病變敏感性高。夏恩蘭[2]曾報道宮腔鏡是安全、容易和有效地評價宮內病變的方法。傳統檢查陰道彩超雖然比腹部B超能更好的發現宮內病變,但對于微小病變仍具有較高的漏診率,且缺乏特異性,適合作為輔助檢查手段。診斷性刮宮為非直視下操作,靠近子宮角處的病變常被遺漏,診刮漏診宮內病變的達10%~35%[3]。宮腔鏡可在直視下檢查、取材活檢與治療。具有診斷性刮宮和超聲檢查等不可比擬的優點,是診斷與治療宮內疾病的有效方法。對于宮腔內的惡性病變,如疑似子宮內膜癌,宮腔鏡也有著較高的診斷價值,可在鏡下發現可疑病灶的位置及形態特征,定位活檢進一步明確診斷,確定或排除嚴重的宮內疾病。剖宮產術后瘢痕憩室可以在宮腔鏡下清晰發現子宮下段前壁的缺失而明確診斷。本次研究中發現宮腔鏡檢查術對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生、黏膜下肌瘤、瘢痕憩室、節育環異位以及子宮內膜癌敏感性高,發現宮內病變總的敏感性為90.91%,充分說明宮腔鏡檢查對診斷宮腔內疾病有著更高的診斷價值。正如段華[4]報道宮腔鏡是目前唯一能夠在直視下檢查子宮內膜生理與病理改變的診斷方法。
綜上所述,在異常子宮出血的病因診斷中,宮腔鏡檢查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宮腔鏡在直觀、微創的條件下對可疑病變定位活檢是診斷異常子宮出血的金標準。
[1]夏恩蘭.婦科內鏡學.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88-89.
[2]夏恩蘭.宮腔鏡臨床應用進展.中國實用婦產科雜志,2005,21(7):405-407.
[3]夏恩蘭,馮力民,段慧蘭.電子纖維宮腔鏡與B超聯合檢查2441例分析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8,14(1):31.
[4]段華.宮腔鏡應用范圍、變化及發展趨勢.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11):65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1.032
2016-10-12]
523820 東莞市大嶺山醫院
尹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