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濤
西醫結合微創治療結腸慢傳輸型便秘的臨床分析
潘濤
目的分析研究腹腔鏡協助結腸次全切手術治療結腸慢傳輸型便秘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50例接受結腸次全切手術的結腸慢傳輸型便秘患者,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5例。研究組實行腹腔鏡輔助結腸次全切手術,對照組接受開腹手術。對比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情況和便秘的改善情況。結果研究組手術時間為(201±15)min、術中出血量為(73±12)ml,對照組手術時間為(198±20)min、術中出血量為(165±27)ml,兩組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排便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兩組住院時間、引流量、止痛劑使用次數、并發癥對比,研究組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3、6個月,兩組患者便秘癥狀改善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協助結腸次全切手術治療結腸慢傳輸型便秘治療效果顯著,在治療的安全性、并發癥出現上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可以幫助患者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康復。
腹腔鏡;結腸次全切手術;結腸慢傳輸型便秘
慢傳輸型便秘的臨床最明顯癥狀是出現了結腸功能降低,傳輸動力減弱,易出現腹脹、腹痛和便意淡薄等[1]。慢傳輸型便秘通常沒有出現結直腸器質性的病變,并且極少會出現頑固性的便秘,結腸次全切手術在治療慢性傳輸型便秘中是金標準[2]。本院很早就展開了腹腔鏡輔助結腸次全切治療慢傳輸型便秘,經過近幾年微創手術的快速崛起,手術方式實現了不斷改善,且臨床治療效果也在不斷的提升。本文對2014年1月~2016年1月來本院接受治療的50例結腸慢傳輸型便秘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結腸次全切手術的50例結腸慢傳輸型便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5例。年齡35~63歲,平均年齡(48.2±5.1)歲。全部患者都存在5年以上的便秘史。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有:腹痛、腹脹、排便困難及大便干結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參與研究,且此次研究經過本院倫理會批準。
1.2 手術方法
1.2.1 研究組患者實行腹腔鏡輔助結腸次全切手術。取截石位,在全身麻醉狀態下,在臍上、左、右下腹部5個點分別實行穿孔,建立腹腔鏡通道。女性可以先將子宮進行懸吊,再實施腹腔鏡手術[3]。提起乙狀結腸后,將側腹膜打開,向下游離系膜至腹膜5cm處,注意對患者下腹盆腔神經叢進行保留,向上游離到脾區域,保留超過5cm直腸壺腹。隨后,實現肝區和胃結腸韌帶游離,一次性結扎直腸上結腸、左結腸、結腸中血管,保留右結腸動脈降支。取右下腹部穿孔,上下各延長2cm逐層進腹,提出腸管,保留的結腸長度為5~10cm,隨后離斷腸管,伴隨吻合器置入,關閉腹腔并,針對手術患者實行氣腹重建,經過肛門位置置入吻合器桿身,借助腹腔鏡吻合,隨后留置引流管。
1.2.2 對照組接受開腹手術。傳統開腹同樣實行結腸次全切手術,患者在全身麻醉下保持截石位,取腹部正中約20cm切口作為手術切口,開腹后逐層進腹,切除范圍同研究組,依次游離乙狀結腸、降結腸、結腸脾區和肝區等,結扎血管,對結腸的動脈和動脈降支實行保留,隨后的內容同研究組一致[4]。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情況和術后便秘的改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為(201±15)min、術中出血量為(73±12)ml,對照組手術時間為(198±20)min、術中出血量為(165±27)ml,兩組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術后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排便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兩組住院時間、引流量、止痛劑使用次數、并發癥對比,研究組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手術后的便秘癥狀改善情況 結合中華醫學會的便秘癥狀療效評估指南針對兩組患者隨訪3、6個月,兩組患者便秘癥狀改善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P<0.05
73±12b165±27 15.569 0.0000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研究組對照組25 25t P201±15a198±20 0.600 0.5513
表2 兩組術后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P>0.05
1(4.0)a6(24.0) 4.1528 <0.05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腸道功能恢復時間(d)排便次數(次/d) 引流管的引流量(ml/d)止痛劑使用次數(次)并發癥研究組對照組t/χ2P25 25 11.5±1.2a17.4±3.2 8.6318 <0.05 5.3±1.2b5.8±1.4 1.3558 >0.05 11.3±3.2b10.8±2.8 0.5880 >0.05 37.0±8.4a55.0±16.5 4.8609 <0.05 2.2±0.7a3.4±1.4 3.8332 <0.05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的便秘癥狀改善率比較[(n)%]
慢傳輸型便秘是屬于功能性疾病的一種。當前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使得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導致了慢傳輸型便秘發病率的升高。該病經過臨床研究得知,其主要病因和腸的神經系統異常、胃腸道動力異常、Cajal間質細胞、腸外神經異常和平滑肌異常等存在聯系。臨床上針對該病的治療方法主要實行的是外科結腸次全切除法[5]。隨著微創手術在現代手術中的廣泛應用,以及人們對微創的重視,人們對于微創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了多次的研究和驗證。
3.1 手術適應證 作者認為結腸慢傳輸型便秘手術的適應證為:長期存在便秘史,病程在2年之上,無便意或是便意較差,伴隨腹脹和腹痛等情況;長期(半年以上)并且正規的接受中醫、西醫、理療和氣功以及體育鍛煉無效者;排除結腸器質性病變者;經放射學檢查結果可知,結腸運輸試驗確診為結腸慢傳輸型便秘,鋇灌腸顯示了結腸形態發生了異常或腸管排列異常;經排糞造影得知不存在梗阻性疾病;胃和小腸的蠕動功能正常。
3.2 治療效果分析 當前國內外報道的頑固性結腸慢傳輸型便秘手術的方法不一,主要存在下面兩種方法,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選擇:①結腸全部切除,回直腸吻合術,該手術的治療十分徹底,復發率較低,因而倍受國外人推崇。但是由于手術中將回盲瓣進行了切除,因此術后在短期出現腹瀉是不能避免的,甚至存在患者出現了無法控制的難治腹瀉,為患者帶來的極大的痛苦。②結腸次全切除,盲直腸吻合術,該手術的治療效果同結腸全部切除效果一致,但是由于對回盲瓣進行了保留,術后腹瀉的發生率顯著較低。國內通常會采用該種方法,保留回盲部分的作用是為了減少術后大便的次數,起到良好的術后生理恢效果。結腸部分的切除手術,針對便秘史時間較短,結腸傳輸實驗證實標志物只是滯留在某一段腸內,局部的切除短期效果可以,但是長期效果不夠理想,且復發率比較高。若是依據結腸傳輸的試驗結果,只將慢傳輸結腸進行切除,則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這可能同術前的診斷不正常和切除結腸的長度不夠存在聯系,病變結腸不能被完全切除,或是切除了但是殘存的結腸存在潛在的腸壁肌間神經節的功能性減退,隨后又會出現結腸慢性傳輸。因此手術前要了解清楚結腸的病損范圍,切除的范圍要考慮當前的病變范圍和發展趨勢,切除的范圍通常要大于當前現有的病變范圍,過少則容易出現復發,過多則會引發十分嚴重的腹瀉。有學者認為[6],結腸慢傳輸型便秘主要體現在結腸的內容物在通過脾曲和乙狀結腸時存在困難,傳輸實驗的檢查結果顯示標志物較多的滯留在了橫結腸以及乙狀結腸的位置,因此需要使用結腸的大部分切除,以此來降低結腸脾曲和乙樁結腸角的阻力,相對增大結腸的動力,改變大便到達直腸的時間以及形狀,有效緩解患者的排便困難癥狀,與此同時還保留了升結腸以及部分橫結腸,使得大便的水分可以得到吸收,患者術后的排便可以形成軟便,且1~2/次d,不會出現頑固性腹瀉。
3.3 手術注意事項 結腸全切除以及次全切除手術中,直腸不能保留過長,最好的標準是以直腸終端的吻合為準,這樣不僅可以保留直腸遠端的排便感受器,還能實現對直腸黏膜的拉直,吻合口關在腹膜的外部,有效減少了腸粘連的出現。此外術中要注意對腸管的保護,仔細實行操作,并且對大網膜進行保留,進而對腸梗阻的預防起到重要作用。相關學者[7]的觀點中認為結腸慢傳輸行結腸切除術腸梗阻的發生率達到了10%,患者很有可能伴有小腸運動功能的減弱,因此術后容易出現腸梗阻。
在本次研究中,兩組的手術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和排便次數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兩組的住院時間、術后引流量、止痛劑使用次數和并發癥比較,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術后3、6個月的便秘癥狀消失率無顯著差異。
綜上所述,腹腔鏡輔助結腸次全切手術針對結腸慢傳輸型便秘進行治療效果顯著,對比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方法,微創治療的安全性較高,且患者遭受的痛苦較輕,恢復時間快速,尤其適用于老年以及需要迅速恢復的患者。
[1]郝廣清.中西醫結合治療結腸慢傳輸型便秘81例.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23):76-77.
[2]張和平.中西醫結合微創治療結腸慢傳輸型便秘的臨床研究//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第十四次全國中醫肛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2012:454-456.
[3]高杰,李薇,張燕生,等.腹腔鏡下結腸曠置術治療結腸慢傳輸型便秘臨床觀察//第十三屆全國中西醫結合大腸肛門病學術會議暨第三屆國際結直腸外科論壇論文集,2009:135-137.
[4]韓玉娟.微創法治療出口性便秘的臨床應用研究//2010國際腔鏡外科會議暨第八屆北京國際微創外科論壇論文集,2010: 324-325.
[5]李五九,景慧玲,李雪紅,等.中西醫結合微創治療出口梗阻型便秘181例//2007年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換屆會議暨便秘專題研討會論文集,2007:233-235.
[6]胡志海.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綜合治療//首屆國際中西醫結合大腸肛門病學術論壇暨第十二屆全國中西醫結合大腸肛門病學術會議論文集,2007:251-252.
[7]鄭民華.結直腸疾病微創治療的進展.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16(10):721-72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1.039
2016-09-02]
111000 中國醫科大學遼陽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