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芹,孫大武,司宏明,葉龔靈,楊玉紅,朱 昕,汪強高
(江蘇方強農場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大豐224165)
?
淮麥33特征特性及超高產栽培技術
李忠芹,孫大武,司宏明,葉龔靈,楊玉紅,朱昕,汪強高
(江蘇方強農場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大豐224165)
摘要:總結了淮麥 33 在江蘇沿海墾區特征特性及豐產穩產性,從種子處理、適期播種、精細整地、合理密植、高效調肥、抗逆促壯、綜合防治病蟲草害等方面介紹了該品種超高產栽培技術,為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淮麥 33;特征特性;超高產;栽培技術
淮麥33是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以“煙農19/鄭麥991”組合育成的半冬性、大穗、多抗、中熟小麥新品種(審定編號:蘇審麥201305),該品種在解決煙農19抗倒性差等問題的基礎上保持了煙農19豐產穩產的特性。為了促進淮麥33在江蘇沿海墾區推廣,我們將淮麥33在該墾區種植的特征特性與超高產栽培技術進行了總結。
1特征特性
淮麥33幼苗半匍匐,苗期生長健壯,葉色深綠,前期長勢較快,莖葉有蠟質,分蘗力強;春季生長穩健,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強,2015年4月8—9日最低-1.2 ℃,2015年4月20日調查,淮麥33幼穗凍害率僅0.95%,而同期播種的寧麥13幼穗凍害率達19.97%。淮麥33株型緊湊,株高85 cm左右,基部節間粗短,劍葉短寬、上沖,莖稈彈性好,抗倒性強。穗層整齊,穗長方形,小穗排列密,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均勻飽滿,成穗40萬~42萬/667m2,每穗粒數34~36粒,千粒質量43~44 g,容重800 g/L,成熟落黃好,長相清秀,商品性好。淮麥33屬半冬性中熟品種,在適期播種條件下,一般6月12—13日成熟,比同期播種的淮麥22號晚熟1~2 d。
2豐產穩產性
淮麥33屬大穗型高產品種,分蘗力強,成穗率高,豐產性好,2014—2015年種植133.5 hm2,平均產量達534.5 kg/667m2,列方強農場種植的11個品種之首,較當年小麥平均產量增14.97%(方強農場0.21萬hm2小麥平均產量為464.9 kg/667m2)。同時,有兩個分場5個管理區淮麥33產量都列第一,其中四分場第一管理區種植28.6 hm2,產量高達570.4 kg/667m2,四分場第四管理區種植24.3 hm2,產量高達589.9 kg/667m2,穩產性好。
3淮麥33在江蘇沿海墾區超高產栽培技術
3.1種子處理
一是播種前利用晴好天氣曬好種,提高發芽率和出苗整齊度;二是播種前做好發芽及田間出苗率試驗,精確計算用種量;三是立克秀拌種時,做到藥量準確、拌勻拌透。
3.2適期播種
淮麥33在江蘇沿海墾區稻茬麥田以10月18—24日播種易獲得高產。這樣可以壯苗越冬,生育進程與最佳季節同步,充分利用溫光資源。
3.3精細整地
深翻,深度達16 cm以上,稻草全量還田,適期破垡,精細整地,避免爛耕爛種,土壤細、平,上虛下實,精量寬幅播種,播種深度2~3 cm,保持深淺一致、出苗均勻,播后3 d內及時鎮壓,促齊苗、壯苗。
3.4合理密植
圍繞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思路,適期播種的淮麥33采取以分蘗成穗為主的栽培模式,基本苗12萬~14萬/667m2,行距26 cm,溝邊兩側行距控制在50 cm以內。
3.5高效調肥
淮麥33超高產栽培應采取“促前、穩中、強后”的施肥原則,總施氮量18~20 kg/667m2,N、P2O5、K2O質量比為1∶0.6∶0.6,氮肥施用比例為基肥∶壯蘗肥∶拔節肥∶孕穗肥為5∶1∶3∶1,P、K肥基肥∶拔節肥為1∶1。同時在籽粒灌漿期結合防病治蟲,葉面噴施1.5%尿素1~2次,達到減少小花退化、增加每穗粒數、防止早衰、提高粒重,最終實現超高產的目的。
3.6抗逆促壯
一是返青控旺促壯,對返青群體超過45萬/667m2有旺長可能的田塊,及時鎮壓控旺促壯,降低后期倒伏風險;二是高標準、高質量開好田間一套溝,墑溝、腰溝、圍溝3溝配套,溝溝相通,墑溝深25~30 cm、腰溝深30~35 cm,確保麥田雨止田干,嚴防麥田漬害;三是凍害補肥,加強天氣預報跟蹤與田間幼穗凍害調查,對凍后有效群體不足40萬/667 m2的田塊及時補肥促壯保蘗;四是化學調控防倒,于返青至拔節期用矮壯豐50 ml/667 m2對水50 kg/667 m2均勻噴霧,縮短基部節間長度,防止倒伏。
3.7綜合防治病蟲草害
秋播時及早進行土壤封閉,冬前春后注意化除雜草,苗期防止蚜蟲的發生,以免蚜蟲傳播病毒病,高標準3溝配套,及時清溝理墑、排水降漬,減輕病害的發生。拔節前后及時防治紋枯病,孕穗至抽穗期做好白粉病的防治,抽穗揚花后做好赤霉病、蚜蟲等病蟲害的綜合防治,確保小麥高產穩產。
收稿日期:2015-08-11
作者簡介:李忠芹(1969—),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與研究。E-mail:zhqli5910@139.com。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6486-20150092
網絡出版時間:2016-03-25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69.S.20160325.1117.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