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娟,楊本香,陳開平
(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江蘇射陽224314)
?
機插粳稻高產栽培配套技術
盧麗娟,楊本香,陳開平
(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江蘇射陽224314)
摘要:總結了江蘇農墾新洋農場的機插粳稻高產栽培配套技術,主要包括培育大壯秧、整地、栽插、配方施肥、水漿管理、強化抗逆栽培與實施化控等,為此后機插粳稻生產提供指導。
關鍵詞:機插粳稻;高產;栽培技術
2015年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種植水稻3 889.74 hm2(不包括外包制種稻),實收總產為4 125.92萬kg,平均產量707.50 kg/667m2,較2014年的產量583.95 kg/667m2增產21.16%,創歷史最高。本文主要總結大面積機插粳稻產量超過700 kg/667m2的主要特點及配套栽培技術,為今后機插粳稻生產提供指導。
12015年機插粳稻高產栽培主要特點
1.1品種布局好
以優質稻生產和種子生產為重點,優化品種布局,進一步提高效益。增加優質稻種植面積,積極拓展定單種植,強調品種的多樣化,以適應種子生產。該場最終生產水稻種子1 000萬kg,優質稻超2 000萬kg,特別在2015年糧價下跌的情況下,為高產高效提供了保證。2015年優質稻以武育粳3號和99-25為主,比例由2014年的40%調整到2015年的52%,種子生產近1 334 hm2,其中華瑞稻、金粳787、津稻263等品種產量及效益優勢明顯。
1.2秧齡大苗壯
水稻落谷到移栽,秧齡在25~30 d,移栽葉齡4葉1心,小秧綠葉數在3葉以上,株高12~15cm,秧苗素質較好。
1.3技術革新快
1.3.125cm行距機插。從2012年引進25cm行距機插后,經過不斷的試驗示范,2015年新洋分公司的25cm行距機插面積達1 667.5 hm2。25cm行距的田間成苗率明顯提高,缺穴率明顯下降。據調查,25cm行距比30cm行距的成苗率提高1%以上,缺穴率下降0.4%~1.3%。
1.3.2旱整水栽技術的推廣。2015年分公司推廣旱整水栽面積1 607.47 hm2,該項技術減少了田間作業次數,從而提高了整田質量和效率,同時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有效地緩解了季節矛盾,加快了栽插進度。經過田間調查,旱整田的秧苗返青活棵快,栽后3~4 d就見新根生長,一般7~10 d可見新生分蘗的發生,而水整田的秧苗栽后5 d左右見新根生長,見分蘗在12 d左右。收割前調查,旱整田水稻根系活力強、分布廣、抗倒能力強,且成穗數高,比水整田高1萬/667m2左右,每穗總粒數增加0.5粒,結實率提高0.5%。收割后的旱整田比同期的水整田土壤疏松干爽,便于秋種。
1.4基本苗栽足
機插秧有效分蘗期栽后25~30 d,有效分蘗葉片數3~4葉。栽足基本苗是爭足穗的前提。2015年水稻栽插的特點:第一,栽足667m2穴數,30cm行距栽插密度不少于2萬穴/667m2,25cm行距栽插密度不少于2.2萬穴/667m2;第二,栽足基本苗,基本苗9萬~11萬/667m2。2015當年進一步加大了7寸盤的推廣面積,推廣面積達1 667.5hm2,有效地提高了中晚期栽插田塊的基本苗,充分利用了生長空間和溫光資源,有效地保證了成穗數,提高了結實率,確保了產量的提高。
1.5水稻長勢旺
2015年水稻長勢整體較好。栽后秧苗的成秧率比較高,90%的面積成秧率達90%以上。高峰苗30萬~35萬,群體適中,株高95~100cm,比2014年矮1~5cm,生長量略低于2014年,原因在于6月下旬和7月中旬低溫寡照,光合積累少,從而減緩水稻生長。但在8、9月份有利的溫光條件下,破口抽穗進程與2014年相當且略偏快,光合積累多,結實率提高2%~7%,千粒質量增加1.81~3.19 g,為2015年水稻大面積的高產豐收提供了保證。
1.6產量結構佳
2015年產量結構整體表現為“三高一平一低”(表1),即結實率比去年高2%~7%,千粒質量比去年高1.81~3.19 g,穗數比去年減少0.6萬~1.7萬/667m2,每穗總粒數與去年差不多,產量比去年高123.55 kg/667m2,增產21.16%。

表1 2015年與2014年水稻主體品種產量結構比較
22015年機插粳稻高產栽培配套技術要點
2.1引進高產優質的水稻品種
對新引進的品種通過農科所大面積示范種植,把產量表現突出、適應性強、抗逆性強、抗病好的品種在分公司進行推廣種植,并采取配套的栽培措施,做到真正的優質高產高效。
2.2合理布局
常規機插粳稻以選擇中熟中粳品種為主,圍繞優質、高產進行種子和訂單生產,早中晚合理搭配,保證周年增產增效。早栽品種以鎮稻99為主體;種子生產以大華公司所需品種為主體,如淮稻系列、武運粳系列、連粳系列等;訂單生產以優質稻99-25、武育粳3號為主體。
2.3培育大壯秧
2015年在使用“育秧綠” 專用肥的基礎上,通過控制播量、提高秧板制作標準、采取旱育管理,有效地提高了秧苗素質,培育了大壯秧。
2.3.1嚴格控制落谷量。嚴格控制9寸盤(28cm×58cm)干種120 g左右,苗控制在3 200~3 500棵,7寸盤(23cm×58cm)干種100 g左右,苗控制在2 700~2 900棵。
2.3.2使用“育秧綠”育秧。全部采用“育秧綠”,促進秧苗素質的提高,提高了成秧率。吸取了2014年壯秧劑沒拌勻、秧苗形成高低苗的教訓,2015年把“育秧綠”和床底肥一起拌到營養土的底土里,大大改善了高低苗的情況。育秧綠、床底肥、營養土質量比為1∶1∶200。
2.3.3增加秧盤數量。插秧時增加秧塊取秧面積,減少植傷,提高成秧率。一般每667m2大田備足7寸硬盤50個或9寸硬盤40個。
2.3.4秧板制作。嚴格規范秧板的制作標準,提高秧板制作質量,做到秧板“實、平、光、直”,溝系暢通利于排水。
2.3.5秧田管理。培育大壯苗移栽,秧齡在25~30 d左右,移栽葉齡4葉1心,小秧綠葉數在3葉以上,株高12~15cm,秧苗素質明顯好于往年。秧田管理以濕潤為主,采取旱育管理,保持缽土濕潤不發白,秧苗不卷葉,含水又透氣,促進根系生長[1]。為防止晴天中午高溫秧苗卷葉、床土過干,可在上午9:00左右灌跑馬水,下午3:00后及時排出,除施肥外,不建水層。大田上白茬水時嚴禁出現串水現象,以免造成秧池長時間淹水。
2.4實行機械整地與旱整水栽
2.4.1提高整地質量和效率。精整、細整,提高整田質量和效率。2015年在水田平整上,一律采用74 kW以上的折疊式水田打漿機,這樣整田平整度明顯好于往年。采用水田刮平機整田,力求精、平、細,同時縮短了整田到栽插的時間,確保沉淀2 d以上,為栽插按時結束提供了保障。
2.4.2推廣旱整水栽技術。大力推廣旱整水栽技術,分公司引進了聯合整地機5臺,通過對水田旱整機械的更新和改進,減少機械作業次數,大大提高了水田旱整的整田質量和效率,基本苗栽得足,人工補秧量大大減少。2015年分公司推廣了旱整面積1 607.47 hm2,有效地緩解了季節矛盾。旱整水栽的作業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耕翻→施肥→大功率正反旋旱整機開溝作畦→筑埂→上水→栽插→化除,對田塊的平整度要求比較高;另一種是耕翻→聯合整地機整地→上水→水田刮平機刮平→上水→施肥→化除→栽插,這種旱整方式對田塊的平整度要求較小,更為實用。
2.5提高栽插質量
圍繞栽足基本苗的原則來抓好栽插質量。1)保證栽插密度,30cm行距栽插密度不少于2萬穴/667m2,25cm行距栽插密度不少于2.2萬穴/667m2; 2)控制栽插深度在2~3cm,以不漂秧為原則,但旱整水栽田栽插深度應控制在3~4cm為宜; 3)缺穴率控制在3%以內; 4)減少單株率,提高栽插均勻度,力爭為足穗打好基礎。
2.6科學設定投肥比例
在2014年的基礎上,按照測土配方施肥要求,結合分公司實際,完善了水稻的施肥方法,統一了施肥配方及施肥時間,一是減氮增磷補鉀;二是基肥中增施二銨,穗肥中普施復合肥,改變了以往只施氮肥的施肥模式,提高了磷、鉀肥的比例;三是第1遍施肥時間在栽后5~7 d,要求20 d內施好3遍分蘗肥,提高田間氮濃度,提早分蘗的發生時間和發生量;四是穗期結合病蟲防治,進行葉面噴肥2~3次,要求一般田塊每667m2尿素控制在50 kg左右,二銨10 kg,三元復合肥10 kg。
2.7搞好水漿管理
2.7.1水稻生長前期。加強活棵分蘗期肥水管理,堅持淺水活棵、薄水分蘗、干濕交替,努力提高成秧率及低位分蘗的比例[2]。
2.7.2水稻生長中期。在田間總莖蘗數達到預計穗數苗時開始擱田,采用“晾、曬、擱”技術,以擱田防倒為中心,協調好施肥、打藥與擱田的關系,逐步實現在拔節前清水硬板的要求,達到有效控制無效分蘗發生、提高成穗率的目標。
2.7.3水稻生長后期。在水稻中后期的水層管理上,除孕穗期和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外,其余階段以干濕交替、間歇灌溉為主,保證穗分化期土、水、氣協調,提高長穗結實期水稻根系活力和葉片光合功能,提高群體干物質生產能力[3-4]。
2.7.4科學制定斷水時間。根據近幾年的實踐經驗,大麥茬水稻斷水時間在9月底,小麥茬水稻斷水時間最晚在10月5日,斷水后要加大對放水質量和排水口標準的檢查力度,確保排水效果,保證秋種的播種質量。
2.8改進化除方式
由過去的帶水化除改為濕潤化除。即不論在栽前還是栽后,化除時田間沒有明顯水層,化除后1~2 d復水并保水48 h。濕潤化除效果比較好,解決了難保水田塊的化除問題。
2.9及時有效的病蟲防治
病蟲害的防治,關鍵在“及時”二字,即認真做好病蟲調查和測報工作,及時掌握病蟲發生動態,適期發布病蟲情報,保證病蟲防治的適時性和有效性。在病害上主要抓住惡苗病、稻瘟病、條紋葉枯病、稻曲病、紋枯病以及突發病害的防治;在蟲害上主要抓住稻飛虱、稻薊馬、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大螟以及突發蟲害的防治。
2.10結合化控強化抗逆栽培
為了提高武育粳3號、糯稻99-25、大華香糯等易倒品種及穗數超過25萬/667m2的條田的抗倒伏能力,在拔節前后使用一遍矮壯豐60~70 mL/667m2,在破口5%時用勁豐80~100 mL/667m2。同時重視水稻中后期的水層管理,干干濕濕,以干為主,以保證根系的活力[5],同時也可避免在后期狂風暴雨情況下發生大面積倒伏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郭敏,李俊.水稻旱育稀植高產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學術版, 2012(11):95.
[2]孫春梅,陳宗明,楊彩云,等.機插秧水稻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3):381-382.
[3]劉家明,姜文春.水稻高產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2004(5):7.
[4]吳春紅.水稻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 2011(9):67.
[5]張宏.江淮中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13):271-272.
收稿日期:2016-02-03
作者簡介:盧麗娟(1988—),女,助理農藝師,從事農作物栽培技術工作。E-mail:897690147@qq.com 。
中圖分類號:S511.2+2;S3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6486-20160146
網絡出版時間:2016-04-28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69.S.20160428.1125.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