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濤
(鎮平縣婦幼保健院兒科 河南 南陽 474250)
呼吸窘迫綜合征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早產兒的肺部未完全發育成熟,肺表面缺乏活性物質,極易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征[1]。早產兒的胎齡越小,其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幾率越高。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臨床上對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進行治療和護理的方法越來越完善[2]。為探討對患有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早產兒進行全面護理的效果,我院對近期收治的部分患有呼吸窘迫綜合癥的早產兒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全面護理,獲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92例患有呼吸窘迫綜合癥的早產兒。隨機將這些患兒分為常規組和全面組,每組各46例患兒。常規組中有男性患兒25例,女性患兒21例;其胎齡為27~35周,平均胎齡為(30.4±0.4)周;其體重為815~1965 g,平均體重為(1315±25)g。全面組中有男性患兒24例,女性患兒22例;其胎齡為27~34周,平均胎齡為(30.3±0.5)周;其體重為810~1975 g,平均體重為(1320±20)g。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患兒進行保溫、補液、吸氧等常規治療。同時,對常規組患兒進行常規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及時清除患兒呼吸道內的分泌物,保持其呼吸道通暢。觀察并記錄患兒的呼吸狀況,通過監護儀監測其生命體征和血氧飽和度。2)在患兒吸氣時,將肺表面活性物質緩慢地滴入其氣管。同時,以仰臥位—右側臥位—左側臥位的順序改變患兒的體位,使藥液能夠均勻地進入患兒的各個肺葉。在滴入完成后,使用復蘇器對患兒進行加壓給氧,幫助藥液擴散。3)對患兒進行營養支持,維持其水電解質的平衡。
為全面組患兒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全面護理。進行全面護理的方法是:1)觀察患兒的病情。密切觀察患兒呼吸的情況、面部和四肢的膚色,確認其是否發生了缺氧的癥狀。若患兒的口唇和四肢出現紫紺并伴有呼吸紊亂、呼吸困難等癥狀,及時聯系值班醫生,并讓患兒吸氧,必要時使用呼吸機對其進行輔助通氣。2)對患兒進行吸氧護理。嚴格把握患兒吸氧的時間,以免其因吸氧的時間過長而發生晶體后纖維增生,導致其失明。同時,密切監測呼吸機的各項參數,并做好詳細的記錄。根據患兒進行血氣分析的結果調整其呼吸機的各項參數,確保呼吸機管道的溫度和濕度正常、各種管道通暢。3)對患兒進行體溫護理。盡早將患兒放置在保溫箱中。在將患兒放入溫箱前,將溫箱預熱到適宜的溫度,使其體溫保持在36.5℃左右。同時將室溫維持在25℃左右,相對濕度維持在55%~65%的范圍內。若患兒的體溫穩定,胃口好,大小便規律,且體重大于2 kg,即可讓其離開溫箱。患兒出箱前,逐漸降低溫箱的溫度,直至其穿衣。4)對患兒進行喂養護理。在患兒的身體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在其出生4~12 h內,對其試喂2次糖水。若患兒未發生嘔吐,則對其進行母乳喂養。根據患兒身體的具體情況為其制定哺乳的次數和進食量。對體重較輕的患兒,遵循多次少量的原則對其進行喂養。對吸吮能力較弱的患兒,可將母乳消毒后使用奶瓶對其進行喂養。對無法吸吮的患兒,可使用滴管(或鼻飼管)對其進行喂養。對不能進行哺乳的患兒進行靜脈營養支持。5)對患兒進行預防感染的護理。早產兒的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極易發生感染。在對患兒進行護理操作時,嚴格遵守操作流程和無菌操作原則。在接觸患兒時均須對雙手進行消毒處理。定期對患兒的床單和衣物等進行高壓滅菌。每日對溫箱內外進行消毒,全面預防患兒發生交叉感染。
1.3 觀察指標及護理效果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兒接受護理的效果。顯效:患兒的臨床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其血氣指標恢復正常,氧合指數上升40 kPa以上。有效:患兒的臨床癥狀有所好轉,其氧合指數上升≤40 kPa。無效:患兒的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甚至在惡化,其氧合指數未上升或有所下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觀察兩組患兒在護理期間發生低體溫、血氧含量不足及呼吸機相關不良反應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護理,全面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全面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指新生兒在出生后,僅維持幾分鐘或幾小時的自然呼吸,便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和發紺等癥狀。該病是早產兒和體重過低新生兒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3]。早產兒的吸吮力較弱,吞咽反射發育不全,易發生嗆奶的情況;其肝功能也未發育完善,使得其生理性黃疸的持續時間過長,容易發生低蛋白、低血糖的癥狀;其腎功能未成熟,易發生低鈉血癥、水腫和代謝紊亂的情況;其免疫力較弱,易發生感染;其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全,易發生體溫偏低的情況。
早產兒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機制是,其肺部發育不完全、缺氧或血液內含有毒性物質等因素會損傷其肺泡,使其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成分異常、含量減少、活性減弱,進而發生肺泡表面張力變大、肺泡半徑減小的情況,導致其肺通氣及換氣功能不完善,出現哺乳時發紺或呼吸暫停等癥狀,從而發生進行性呼吸困難[4]。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對患有呼吸窘迫綜合癥的早產兒進行救治期間實行全面護理能夠改善其治療的效果[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常規護理和全面護理的全面組患兒,其治療的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均明顯優于僅接受常規護理的常規組患兒。這與很多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對患有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早產兒進行全面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明顯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1] 崔蘊璞,童笑梅,湯亞南,等.應用同步鼻塞間歇正壓通氣進行序貫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28(6):417-419.
[2] 王穎,桑田.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呼吸支持策略及研究進展[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4,21(10):613-616,621.
[3] 高翔羽,黑明燕.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應用[J].中華兒科雜志,2013,51(10):756-758.
[4] 陳燕鴻.護理干預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持續氣道正壓吸氧治療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18):247-247,248.
[5] 宗渝敏.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60例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3(2):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