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王琳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北京 100209)
慢性胃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和生活節奏的加快,該病的發病率逐年攀升。大量的臨床研究[1]表明,慢性胃潰瘍具有起病隱匿、病程長、復發率高等特點,且該病患者病情的變化與其生活習慣、心理狀態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上腹痛、反酸、胃內灼熱、惡心、嘔吐、黑便等,部分病情嚴重者甚至可發展為胃出血或胃癌,從而危及其生命。有研究表明,臨床上在對慢性胃潰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的同時,對其實施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明顯,可提高其治療的效果,改善其生活質量。為了進一步探討對慢性胃潰瘍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我們對2014年7月~2015年8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胃潰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7月~2015年8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胃潰瘍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這80例患者均經胃鏡檢查和病理檢查被確診患有慢性胃潰瘍,均簽署了自愿參與此項研究的同意書。在這些患者中,排除患有消化系統
惡性腫瘤的患者,排除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這80例患者分為甲組(40例)和乙組(40例)。在甲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為24∶16,其年齡區間為29歲~74歲,平均年齡為(45.51±7.31)歲,其病程為6個月~13年,平均病程為(4.55±1.01)年。其中,有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10例,有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的患者21例,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9例。在乙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為25∶15,其年齡區間為30歲~73歲,平均年齡為(44.81±7.22)歲,其病程為8個月~11年,平均病程為(4.12±0.97)年。其中,有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12例,有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的患者20例,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8例。在年齡、性別、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兩組患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用西咪替丁、替硝唑與克拉霉素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西咪替丁的用法為:0.3g/次,3次/d。替硝唑的用法為:0.5g/次,2次/d。克拉霉素的用法為:0.15g/次,2次/d。使用以上三種藥物連續為患者治療4周。
1.2.2 護理方法
1.2.2.1 對甲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①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其興趣愛好、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對于生活習慣較好的患者,給予其充分的鼓勵和支持;對于生活習慣較差的患者,要詳細向其講解不良生活習慣與慢性胃潰瘍之間的關系,督促其及時改正不良的生活習慣。②告知患者應根據天氣、溫度的變化及時增減衣物,做好胃部的保暖工作。叮囑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督促其養成規律作息、勞逸結合的好習慣。告知患者進行適當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指導其進行打太極拳、散步、慢跑、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③叮囑患者養成少食多餐、定時定量進餐的習慣。讓患者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蛋白質且易消化的食物,忌食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同時,讓患者多食用面食等堿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
1.2.2.2 對乙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有針對性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①進行心理護理: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2]:心理因素在慢性胃潰瘍的發生、發展及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樂觀、愉悅的心理狀態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好轉,而焦慮、悲觀、憂郁、急躁等不良心理會加重其病情。因此,護理人員應及時、耐心地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其內心的想法和需求,然后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一方面,向患者講解治療慢性胃潰瘍的方案及治療起效的時間,詳細解答患者的疑問,從而消除其內心的疑惑,使其積極地接受治療。另一方面,教會患者減壓的方法,如通過看書、聽音樂、散步等轉移和分散其注意力。②進行用藥指導: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治療慢性胃潰瘍的藥物不斷增多,患者面對用一種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常常根據親戚或朋友的介紹而更換藥物,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治療。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要詳細向患者介紹治療慢性胃潰瘍的各種藥物,使其了解和掌握各種藥物的用法、用量、治療效果、常見的不良反應,以保證患者能夠正確、合理地用藥。同時,在患者用藥的過程中,及時詢問和記錄其服藥后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及是否出現了不良反應,督促其嚴格遵醫囑服藥,嚴禁擅自增減藥量、服用的次數和更換藥物種類等。另外,告知患者若服藥后出現了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并及時告知醫護人員。③進行健康教育:向患者詳細講解慢性胃潰瘍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預后情況及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各種事項,確保其對自身所患疾病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在健康教育方面,應結合患者的年齡、學歷、性別等,使用宣傳手冊、視頻資料等對其進行健康教育。
1.3 療效評定標準與觀察指標 ①用痊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評價患者的治護效果。痊愈:經治護,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經胃鏡檢查顯示其潰瘍面全部愈合。有效:經治護,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經胃鏡檢查顯示其潰瘍面有所減小。無效:經治護,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在加重,經胃鏡檢查顯示其潰瘍面無變化或在增加。(痊愈的例數/總例數+有效的例數/總例數)×100%=總有效率。②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2],SAS和SDS的滿分均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心理狀況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所有數 據進行處理,用率(%)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經治護,乙組中有30例患者痊愈,有8例患者治療有效,有2例患者治療無效,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38/40)。甲組中有20例患者痊愈,有12例患者治療有效,有8例患者治療無效,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0%(32/40)。與甲組患者相比,乙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其SAS評分、SDS評分的比較 接受護理前,甲組患者SAS的平均評分和SDS的平均評分分別為(44.10±11.14)分和(40.17±9.12)分,乙組患者SAS的平均評分和SDS的平均評分分別為(43.21±10.91)分和(41.19±9.03)分,二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甲組患者SAS的平均評分和SDS的平均評分分別為(39.29±11.21)分和(38.72±6.12)分,乙組患者SAS的平均評分和SDS的平均評分分別為(32.09±9.11)分和(30.71±7.21)分。乙組患者SAS的評分和SDS的評分均明顯低于甲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胃潰瘍是消化內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病的發生和多種因素有關,如患者飲食結構紊亂、進食不規律、長期吸煙、酗酒、生活壓力大等[4] 。近年來,鄭莉[5] 等學者研究認為,臨床上在對慢性胃潰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的同時,對其進行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提高其治療的效果,改善其預后。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甲組患者相比,乙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其SAS的評分和SDS的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對慢性胃潰瘍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十分明顯,可有效地改善其心理狀態,提高其治療的效果。
[1] 張小娟.針對性護理在慢性胃潰瘍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8):279-280.
[2] 李珍.健康教育干預對慢性胃炎患者的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1,5(8):155-156.
[3] 黃玲,黃麗霞,邱小雅.慢性胃潰瘍患者的針對性護理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0):81-82.
[4] 劉麗,劉曼.慢性胃潰瘍患者的針對性護理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5):631-633.
[5] 鄭莉.慢性胃潰瘍患者的針對性護理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3):32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