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
[摘要]小班化教學是在學生較少的班級中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教學內容、模式、教法、評價手段會發生新的變化,教育觀念將革新,校園文化、社會教育等也要進行配套改革。黑河小學就是這樣一所小班化學校,筆者結合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案例,淺談小班化數學領域下的教育教學研究。
[關鍵詞]數學;小班化;案例;學生;個性化
隨著中國人口結構化調整,現代化教育越來越趨近于小班化的教學,黑河小學每個班級不超過36人,作為一名黑河小學的年輕教育工作者,有幸對小班化教育和教學進行實踐和研究,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現結合自己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案例,淺談小班化下數學領域教育教學的研究。
一、精讀課標是研究的前提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的把握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它是超現實的,就拿數字“1”來講,可以表示一個蘋果,一個人,一個數字……數字“1”是從客觀事物中抽象出來的結果。其次,數學是有兩個大家族——數和形組成的,比如,數學中的數與代數領域屬于“數”、空間與圖形領域屬于“形”、統計與概率屬于“數和形結合”、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屬于整個的數學世界。在各個學段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
此外,《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四基”“四能”的落實,使JIAOSHI 對數學新課標有了新的思考與收獲。首先,在問題解決的領域里,把原來的解決問題改成了問題解決,強調了問題解決的心理過程,注重了思維的形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解決完問題就結束了的層面上,而單一的認知操作不能稱之為問題解決,看來對于這個領域的教學新課標有了新的要求,也使我有了新的思考,那么在以后的課堂里要注重學生認知操作的參與,這樣多維的活動才是問題解決。其次,要創設情景幫助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在小班化的教學中領悟到要還原本意,不僅僅讀本節課的教材,還要讀其它版本的教材和初中的教材,看一看這節課的知識生長點在哪兒,怎樣才能更好的銜接?在此基礎上設計的教學才有高度和廣度,設計合適的提問方式,使學生不斷獲得問題,而且使獲得的問題不斷深化。最后,就是在這個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會學生的基本思考的方法,反思解決問題的全過程,要引領學生通過認真審題識別問題,要指導學生用多種的形式進行問題的表征。有了這些理論的支撐,開始了我在小班化條件下的數學教學。
二、教學班級是研究的試驗田
小班化下的兩個班級的數學教學工作為數學教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一)數與代數領域研究案例
【案例一】教學奇數偶數時,教師采用了由漫無目的的報數到有目的的研究這一過程。課前,先給每人一張數字卡片,學生報數,分別記錄奇數和偶數的數字,然后學生把漫無順序的數字排序(從小到大)出示1、3、5、7、9……和2、4、6、8……,緊接著小組討論觀察偶數的特征也就是能被2整除的數的特征。
【案例二】教學分數的產生及意義時,教師創設了古人用繩測長的一個情境,情景的創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認知上產生了沖突,意識到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緊接著教師介紹了分數的演變歷史。因為數學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學科,適時地滲透了數學史對學習會產生濃厚的興趣。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向古人學習這種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的德育教育,也是符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使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二)空間與圖形領域研究案例
五年級的數學教學在空間與圖形領域的知識目標是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通過實例,了解體積(包括容積)的意義及度量單位,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實際意義。通過觀察實例,認識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設計平移或旋轉90°。欣賞生活中的圖案,靈活運用平移、旋轉對稱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案例三】教學容積和容積單位時,教師采用了質疑導學法,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們紛紛舉手,有的問:“容積單位與體積單位有什么關系?”有的問:“容積單位會不會是厘米的四次方?”有的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怎么求?”于是,教師按照學生的問題調整整個教學過程,在介紹1升等于1立方分米,1毫升等于1立方厘米時,有個學生問道:“1升和1立方米有怎樣的關系?”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這正是她積極思考、善思善問的體現啊。當教師用排水法解決不規則物體體積時,有一個孩子及時發現:“水應該沒過西紅柿。”多么仔細的觀察和重大的發現啊。
【案例四】教學體積單位時,通過感悟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分別讓孩子親身地體驗,看看1立方米能裝幾個學生?對于數感的培養是有好處的,對于學生記憶最深刻的學習方式就是親身參與和實踐。
【案例五】教學圖形變換時,從生活中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入手,進而找出在對稱圖形的特征,設置的習題也靈活多樣,比如在下面的漢字和字母中找出哪一個是軸對稱的:“口 工 用 中 由 日 直 水 清甲A B C D E F G H U V M”。、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的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綜上所述,從數與代數領域和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實踐和研究中,深深體會到數學的學習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繼續研究“統計與概率”和“實踐與綜合應用”這兩個領域。
三、數學教學實現個性化
(一)專遞課堂
信息化是必然趨勢,信息化的使用與年齡的大小無關,技術也不是問題,問題的關鍵恰恰是在于心態、持之以恒的精神,當然暫時的困難是一定有的,可是那都是發展的助力石。教師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認真探索專遞課堂的教學,努力實現異地同步課堂。
(二)網上作業
教師要認真思考怎樣設計新穎的作業形式,既讓學生很輕松地完成作業,同時又鞏固當天的數學知識,通過和同事探討后一種新形式的留作業的方式在三年級學生的數學作業中展開了,首先,數學教師下發給學生由網站給每位學生生成的賬號和密碼,然后教師就可以登錄網站設計每天的作業,每天的作業時間在10分鐘左右,教師根據學習的內容自主定制適合學生情況的數學作業,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參加學霸PK賽,獲得滿分的學生被評為當天的學霸,這樣有挑戰性的作業模式在開始嘗試的過程中就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速算總動員
登錄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尋找有關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的相關信息時,會看到網頁的顯著位置的速算總動員的APP,教師可以先在自己的手機里下載了速算總動員的軟件,然后把班級的速算群的號碼發到了學生的微信群里,讓班級同學們都加進來進行速算,由于剛剛開始學習解方程,教師從布置的題目是解方程的練習開始,每天根據班級匯總出的正確率大數據確定第二天要練習的口算題型,漸漸地,班級的學生開始利用這個速算總動員自主找一年級到五年級的口算題目進行練習,這是信息化帶來的動力。讓學生有意識、多元化、有選擇性地學習,到期末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口算競賽,對比學生之間的口算情況,如果口算能力提升,可以進行大范圍的嘗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責任編輯 陳始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