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繼武
[摘 要]隨著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和骨干高職院校建設計劃的深入開展,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滿足企業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具有雙師素質的師資隊伍已成為我國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重中之重。通過“企業鍛煉”,可以使得校企之間的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實現合作共贏,積極探索“雙師素質”教師團隊建設的道路,這對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骨干校建設;雙師素質;企業鍛煉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2-0035-02
一、引言
高職教育質量的提高需要有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更需要既上得了講臺,又下得了車間的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隊伍。所以培養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是高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之一。從當前的狀況來看,高職院校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在數量、結構和人員素質等方面還無法滿足培養專業性強素質高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隨著高職院校的快速發展與計算機技術的迅速更新,計算機類專業師資隊伍發展遭遇困境,師資結構不合理,課程開發能力弱,多數教師只能紙上談兵,實踐能力差,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普遍缺乏。如何建立一支具有較強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的師資隊伍,是目前各高職院校以及高職院校教師們需要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二、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師資情況
(一)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仍受傳統本科教育影響
目前高職院校教師的主要來源是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其受到本科“學科體系”教學方式的影響,在面對職業教育的新形勢新情況時,很多教師的教學觀念已經落后。計算機知識更新非常快,而部分教師在參加工作若干年后,知識卻并未更新,與社會發展脫節,因此教育教學方式方法落后,教學手段落伍。
(二)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專業普遍重視學歷,很多新進的教師都已是博士學歷,原來本科畢業的教師也都通過學歷進修等途徑對學歷進行了提升。以我校計算機學院為例,4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中,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占90%以上。學歷的提高保證了師資隊伍素質的提高。但受傳統本科教育模式影響,這些教師通常側重理論方面的研究,常常忽略在實踐中進行操作鍛煉,使得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缺乏,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差,一專多能的教師在高職院校中嚴重匱乏。
(三)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師資來源渠道單一
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教師的主要來源是普通高校相關專業畢業生,他們往往缺少在軟件企業進行專業實習的機會,缺少在計算機相關企業工作的經歷,實踐經驗缺乏。而計算機行業企業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卻很少進入高職院校擔任教職,因此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具備“雙師素質”的人才后繼乏力。
三、 “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方式
校企合作是培養教師“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首先校企合作培養教師“雙師素質”是國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設的要求。通過校企合作提高具備“雙師素質”教師比例的辦法有兩個:一個是從企業直接招聘具有職業資格的高技能人才作為學校的專任教師,但限于目前的條件,以這種方法招聘的教師數量并不多,多數的教師仍然是從高校畢業的碩士生或博士生中招聘的。對于這些教師來說,參加企業鍛煉就成了培養其“雙師素質”的重要方法。高職院校教師去企業進行實踐,能夠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操作能力,可以讓高職院校教師了解本專業的最新發展和實際應用情況,同時又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進入企業鍛煉,為一線教師拓寬了眼界,也為高職院校培養一批具有較高的教學、專業技能以及創新能力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提供了極大幫助。
四、高職院校教師進入企業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教師主動性不強,企業缺少積極性
目前,很多教師下企業鍛煉的主動性不強,不知道下企業應該做什么,往往都是因為學校的要求,才不得不參加企業鍛煉,企業也缺少合作的積極性。從教師方面來說,教師平時上課已經成為習慣,而到軟件企業里做項目編代碼是一個新的挑戰,沒有上課來得穩妥,甚至還會影響收入,因為職稱評審主要看重論文、項目等指標,企業鍛煉對職稱晉升的幫助也不大,這造成了教師參加企業鍛煉的積極性不強。從企業方面來說,高職院校教師到企業來鍛煉,企業需要給他們提供合適的崗位,同時要有相關人員予其幫助,有時候還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對于一些涉及企業核心技術的崗位,更不敢讓高校教師參與,怕其泄露企業的機密,對企業發展造成損失。還有一些企業認為,高職院校層次低,科研能力差,因此對與高職院校進行合作的積極性不高。
(二)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監管不到位,對教師的考核不嚴格
由于進入企業的教師人數眾多,各個企業又分散在各地,高職院校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精力對每一個進入企業的教師進行合理有效的管理,這樣就使教師的企業鍛煉處于 “放羊式”的狀態,流于形式。同時學校對實踐鍛煉結果的考核也并不嚴格,考核體系不完善、不合理,不同專業、不同情況的教師都在使用同樣的考核指標,這很不科學。
(三)政府對企業的激勵不足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目前,政府在推進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法規與管理機制還不健全,對企業的激勵政策還不夠。政府在校企合作中中間人的作用發揮不明顯,缺乏政策的支持和引導,沒有很好地對校企之間的合作進行規范,尤其缺乏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鼓勵。
五、高職院校教師進入企業實踐的建議
(一)學校需要明確相關的規章制度,培養持續型“雙師素質”教師
持續型“雙師素質”教師是教師“雙師素質”培養的目標。企業鍛煉不應只是“一陣風”,并不是說教師參加過一次企業鍛煉就能成為永久性的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雖然教師參加了企業鍛煉,掌握了目前行業的最新知識和技術,但回到學校教學若干年后,如果不和企業行業緊密聯系,又會出現和企業行業脫節、知識老化等問題。所以高職院校應堅持將教師下企業鍛煉制度化、常態化,培養持續性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高職院校相關規章制度要進一步落實,同時加強對到企業進行鍛煉的教師的監督力度,建立一系列保障機制,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政策,對下企業的教師進行必要的考核,提供合理的待遇報酬。高校應建立動力機制,提高青年教師認識,變“要我去”為“我要去”。動力機制可以與職稱晉升、年度考核、評優評先等掛鉤。
(二)校企應深入合作,創學校、企業與教師多贏格局
要在學校和企業建立校企合作的基礎上開展教師入企業鍛煉的工作,而不是由教師自己去找企業。這樣既可以解決有些專業教師找不到鍛煉企業的問題,也可以保證企業鍛煉的質量,還可以消除企業對于核心技術泄密的后顧之憂。企業通過開展校企合作,能夠提升企業形象、增加人才儲備,同時提高企業的未來競爭力,在校企合作中對職業院校的投資也是對企業自身的生產性投資。在校企深入合作的基礎上來開展教師的企業鍛煉,能共創學校、企業與教師多贏格局。
(三)政府發揮相應職能,采取相關措施對校企合作進行鼓勵
當地政府應當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持鼓勵校企合作,尤其要對相關企業在政策上給予優惠和支持,例如出臺校企合作法規等,明確企業和高職院校在合作過程中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對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做出貢獻、為高職院校提供實踐平臺的企業給予獎勵,減免相關企業的稅收等,這樣可以提高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動性。有了較好的校企合作關系作為基礎,高職院校教師進入企業實踐存在的很多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六、我校計算機學院在教師“企業鍛煉”方面的實踐
武漢市教育局下發的《市教育局關于實施2009年市屬高校教師企業鍛煉計劃的通知(武教高[2009]8號)》文件中提出“教師到企業鍛煉的時間不少于30天”。我校計算機學院從2009年就開始派教師進行企業暑期鍛煉;在2009年,全市共有440名教師(含思想政治課教師)到企業實踐,資助經費達1129050元。
我校計算機學院在2012年開始派教師到企業進行為期半年的深層次頂崗實踐,筆者作為我校計算機學院參加企業深層次頂崗實踐的第一批教師,在武漢一家軟件企業完成了這次深層次頂崗實踐,參與了企業的軟件開發項目,動手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目前我校在企業選擇方面存在教師自尋、學校推薦、合作企業主動招收等多種方式,解決了教師尋找企業難的問題。學校建立了獎勵機制,在教師進行企業鍛煉期間發放津貼;一些企業也會發放補助,解決了教師進入企業鍛煉時的待遇問題。學校建立了監督考核機制,有專人負責,會定期對教師在企業進行頂崗實踐的情況進行檢查。計算機學院要求每個參與頂崗實踐的教師必須要參與企業實際項目,同時在職稱晉升、評優評先等方面必須要有企業鍛煉的經歷,這解決了教師參與企業鍛煉主動性不強的問題。從2012年到現在,計算機學院已有43人次參加了企業的深層次頂崗實踐,占專職教師人數的83%。
七、結語
校企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高職院校、相關企業和政府共同努力解決。只有各方面一起努力,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理論知識扎實,實踐技能過硬的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隊伍,為社會培養一批適應生產、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掌握高等技術應用能力的專業人才,促進我國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