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箬涵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
《論語》中君子人格的哲學思考
陳箬涵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摘要:君子的形象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孔老夫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標準。在我國古代學者們追尋和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君子一直是學者們期待達成的一種高遠的精神境界。感悟《論語》中的君子人格,不僅對我們每個人的自身修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當今社會的道德建設和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孔子;君子;理想人格;儒家思想
“君子”是孔子心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也是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在《論語》中,“君子”一詞出現了一百多次,可見孔子對這兩個字賦予了深刻的內涵。縱觀歷史,“君子”的含義不僅對古代社會的學者們影響深遠,也為當今社會的為人處世之道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孔子看來,君子在言語、品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的標準和要求。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論語·憲問》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您的自我表述啊!”
孔子是個很謙虛的人,他說自己做不到“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而在他的弟子們看來,孔老夫子本人已經很好地詮釋了君子的這三種心態。“仁者無憂”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胸懷坦蕩,內心平和,那么他的內心就會坦然,沒有憂愁。“知者不惑”是說如果一個人有大智慧,那么他對于自己本身和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必然也是了然于心,沒有迷惑。“勇者不懼”也就是說如果君子應當內心強大,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樣便不會懼怕任何事情。一個人只有做到了“仁”和“德”,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君子。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即使得到了,君子也不會去享受;貧與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即使擺脫掉了,君子也不會去脫離貧賤。君子如果沒有了仁德,怎么能稱之為君子呢?君子在任何時間都沒有違背仁德,哪怕是在情況緊迫和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照仁德辦事。”
這段話表明了孔子對君子“仁德”之心的高度評價。說明在富貴與貧賤面前,君子不會盲目貪圖享受或者委曲求全。君子的“仁德”在任何情況下都在內心堅守著的,從未遺忘和拋棄。這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啊。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
司馬牛問孔子,什么樣的人可以稱作為君子。孔子回答說:“君子不憂愁也不畏懼。”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稱為君子嗎?”孔子回答:“反躬自省,內心無所愧疚,還有什么可以憂愁和畏懼的呢?”
從孔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君子的內心應是坦然、完滿的。只有達到了一定的自我修養,才能表現出君子應有的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孔子說,君子明白的是大義,小人卻只知道利益。
這句話是《論語》中對后世影響深遠的一句話。這里的“義”是指道義、正義等道德層面和精神層面的修養。而“利”指的是金錢和財富等物質上的利益。君子之所以為君子,是因為他能夠深明大義,看到事物的本質和內涵,從而重義輕利,顧全大局。而小人則重視眼前的、表面的利益,甚至為了一己私利做出一些有違道德的事。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這就是說,孔子認為,天下之大,無論大事小情,在君子心中沒有主張非要怎樣不可的事情,也沒有一定反對的事情,但是做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義的要求。這也看出來,君子心中“義”的重要性。這也體現出孔子的中庸思想,凡事都不要用極端的方式去處理問題,而中庸也是“義”的一直體現。
在《論語》中,孔子論述君子的同時,也將君子和小人進行了鮮明的對比。那么,君子和小人又有哪些不同呢?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孔子說,君子每天掛念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惦記的是自己的家鄉;君子心中想的是規矩、法制,并且不去超越它,而小人心里想的是恩惠和利益。”
這就是說,君子和小人每天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例如,一個人每天就惦記著自己家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這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小人的心思。當然,這并沒有什么太大的過錯,但是如果一個人的追求僅僅停留在這些方面,那么他必然也沒有更大的抱負,甚至可能會為了個人利益不顧道德和法律。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君子與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不會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跟別人也不能保持友好的關系。“和而不同”彰顯出了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讀過《論語》之后,印象最深的字眼莫過于“君子”二字。在孔子締造的思想殿堂中,君子作為其中的棟梁,撐起了“仁”的大廈。在這些質樸而簡單的文字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君子的堅定,君子的坦然,君子的平和,君子的高尚。而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學習君子的品格和精神也成為了我們成長道路上的重要一課。
感悟君子,使人謙遜。學習君子,讓人進步。
參考文獻:
[1]于丹.《論語》心得.中華書局.2006年.
[2]傅佩榮.《論語》的智慧.黃山書社.2009年.
作者簡介:陳箬涵(1989-),女,達斡爾族,黑龍江黑河市人,哲學碩士,單位: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哲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B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1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