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
(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
陶行知德育思想探析
楊惠
(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摘要: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是我國教育史上的寶貴財富,是對西方德育思想的引進創造和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批判繼承,對當代具有道德實踐意義、思想理論意義和借鑒創新意義。
關鍵詞:陶行知;德育思想;淵源;價值
陶行知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德育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陶行知一方面批判繼承了我國道德教育的優秀傳統,另一方面吸收融化了西方現代德育的先進理念,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的德育思想與實踐不斷進行回眸前瞻,創立起一種既適合中國國情又符合現代社會發展潮流的德育思想。因此,本文試對它的德育思想淵源作一些探析,總結出其理論的當代價值,具有直接的現實借鑒和指導意義。
(一)對西方德育思想的引進創造。
陶行知“自愛”、“愛人”和“自治”等思想觀點,是西方的“博愛”和“民治”思想在他的德育思想中有著較強烈的反映。陶行知對西方德育理論的批判創造,集中表現在他對杜威道德教育理論的揚棄。杜威是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在以其實用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體系中,作為其組成部分的道德教育理論,處處滲透著實用主義強調經驗、重視行動、追求實用、尊重兒童個性等基本特征。[1]陶行知作為他的學生,曾受他深刻的影響,主要從學校道德教育的社會性、通過各科教學滲透道德教育、采用社會實踐法實施道德教育、遵循兒童心理發展規律進行道德教育四個方面體現了他學師之精髓,棄師之糟粕,更敢超越師之樊籬。
(二)對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批判繼承
陶行知曾提出:“反傳統教育也不是反對固有的優點。我們對中國固有之美德是竭誠的擁護。但是,‘滿朝朱紙貴、盡是讀書人’的升官教育,以及‘為教書而教書,為讀書而讀書’的超然教育,我們都是反對的。”[2]在此,陶行知對傳統教育的精華與糟粕,表現了截然不同的態度。他特別強調對于“中國固有之美德是竭誠的擁護。”這就不難理解陶行知的批判與繼承,主要表現在:堅持人的社會化發展與個性化發展的辯證統一、確立“教人做人”的德育目標、吸收傳統教育的一些合理思想等幾個方面。
(一)陶行知師表精神的道德實踐意義。
陶行知自覺放棄優裕的生活條件,以“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遠大抱負,創辦鄉村師范、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等學校,努力開展平民教育、鄉村教育、科學教育、國難教育和民主教育,堅持不渝,百折不撓。他主張“愛滿天下”,“愛中華民族中最多數而最不幸的農人”,愛包括鄉村兒童、流亡難童在內的全國一切兒童。同時,他對于反動政府的壓迫,卻堅決斗爭,毫不妥協。
(二)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理論意義。
(1)在德育目標和價值上,陶行知把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能改造人的內心,便不是徹骨的改造社會”[3],這是他的德育目的論和價值觀的高度概括,也是他的大德育觀的體現,陶行知一再強調,他辦教育面向的是“大眾”,不是“小眾”, 要“教民眾聯合起來做主人”[3]。目的是“教人做主人 ”,“教人創造富的社會”,“教人建立平等互助的世界”[3]。因此他在教育中總是把德育擺在首位。“道德為本,智勇為用”[3], “培養合理的人生 ”乃是我們真正的宗旨[4]。
(2)陶行知強調:德育和生活結合是最好最深刻的道德教育,能產生新的價值。在德育方法上, 首先要依靠集體,注重自治。陶行知把集體生活看作是“全盤教育的基礎”,就是要通過集體生活培養對他人、對集體的愛心,“克服個人主義”,“培養集體主義精神”,使學生從小學會“用眾人的力量創造合理、進步、幸福的生活”,也就是“為集體自治,為集體探討,為集體創造”[2]。在集體生活中應“著重自我批評”,陶行知認為,“自我批評是發展民主的有效手段,自我批評是促進自覺性啟發的利器”[2]。其次提倡自治,培養自我教育能力,陶行知強調“德育,注重自治”,“學生自治這個問題,是自動主義貫徹教育的結果”,“學生自治可為修身倫理的實驗”[3]。
(3)德育的內容主要包括 :(1)培養公德和私德,都不可欠缺的。”[3]公德和私德是健全人格所必須具備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建筑“人格長城”的基礎。第二要革除破壞公物的陋習 ,公園的花木不能“隨意亂折”,圖書館的書不能“隨意損壞”,要徹底改變“公物比私物容易損壞”的現象。第三實施“群己相益”原則,也就是處理個人和集體利益關系時,要使兩者各得其所,相得益彰。(2)“培養自覺的紀律”,避免為所欲為 ,毫無顧忌。陶行知明確告誡學生“逾越法律,侵犯道德,此自由之賊”。他要求育才教師“最大責任便是引起兒童對于紀律自覺地需求,自覺地遵守;引起兒童對于學習自覺地需要,自動地追求”[2]。(3)正確對待困難,“以與患難搏斗為樂”[2],“對于困難,不可輕視,也不可害怕”。(4)發揮艱苦樸素精神,確立“人生幸福是要用代價換來的”和“享一分權利必須付出一分代價”的意識。
(4)陶行知非常重視教師道德在德育中的作用。陶行知明確提出:“惟其事彌大,其責彌重,斯其德亦彌要。”[3]教師要完成“教人做人”的重任 ,必須認真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 陶行知提出教師要自敬自重,提高道德修養。對事業,要堅信“人生為一大事來, 做一大事去”的信條;對教育“要有信仰、責任心, 要有共和精神、開辟精神、試驗精神”[5],要有“捧著一顆心來, 不帶半根草去”以及“佛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獻身精神;對學生要充滿崇高的愛心和無私的“人梯”精神;對自己嚴格要求,以身作則 ,率先垂范,“修養到不愧為人師的地步”, 做一個“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具有創造性的一流教師。
參考文獻:
[1]施修華.德育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1999.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 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 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2卷[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5]吳奕寬.陶行知研究集粹[M] .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1994.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1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