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露(西北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咨詢服務的優勢研究
楊雨露
(西北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摘要:高校大學生是一群具有較高智力,較高文化和較強自尊的群體,處于人格和性格的完善期,對人生、自我和復雜的社會仍然缺乏深刻的認識,再加上其他客觀原因的影響,大學生群體或多或少地受到心理問題的困擾,而當前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在硬件和軟件方面存在著諸多不足。高校心理咨詢中心服務中的許多工作是屬于社會工作范疇或更適合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學校社會工作尊重每一位學生,注重人的潛能的開發與發展,具有自身一套獨特的理論和工作方法,與當前的心理咨詢服務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關鍵詞:學校社會工作;心理咨詢服務;優勢
學校社會工作是屬于社會工作實務運用于教育領域的一種專業服務,美國社會工作協會所出版的《社會工作百科全書》,對“學校社會工作”的解釋為“學校社會工作是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與方法以實現學校的主要目的。學校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教與學的場所,使學生能為現在所居住的世界與未來可能面對的世界準備他們自己”。臺灣《社會工作辭典》給學校社會工作下了這樣的定義:“學校社會工作是指學校中的社會工作,又稱為學校社會服務,其服務的對象為全體學生,少數在學習和適應上有困難的學生也包括在內。學校社會工作的方法是社會個案工作與社會團體工作并重,并兼顧社區工作方法”。
又有其他學者認為學校社會工作是對有社會與情緒問題之學生的一種服務,因為這種問題足以妨礙學生與學校之間的調適。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功能是協調有困難的個別兒童使其能夠適應學校環境,幫助學校當局對學生的背景有更多和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對學生的家長解釋學校的教學方法與宗旨,使學校與家長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
綜合以上概念本文把學校社會工作界定為,是學校社會工作者針對全體學生特別是在學習、生活、情緒上有困難的學生,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的理論與方法于教育領域,協調學生與環境的關系,達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最大發揮自身潛能的目的。
中央頒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指出我國的心理咨詢服務要堅持“既要開展面向全體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根據不同情況,開展心理輔導和咨詢工作”的原則。這明確了我國高校心理咨詢服務的工作對象既包括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也包括全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面向全校學生開展預防工作,向全校學生講授和宣傳心理健康知識,防止心理問題的產生,發掘學生的潛能,使其認識自我、接納自我,不斷提升自我對于部分存在學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情緒問題、戀愛擇業問題的學生要進行個別心理咨詢。
高校心理咨詢服務旨在培養大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優化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品質,防治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高校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心理咨詢等方法,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關注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識,消除大學生在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不健康的因素,預防和緩解各種心理問題的發生。在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上,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高校心理咨詢服務開發大學生各方面的潛能,培養和完善大學生健康的人格、發展良好的個性品質。
高校心理咨詢服務從發展之初,就是采用心理咨詢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越來越被高校和大學生所認可和接受,各高校紛紛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心理咨詢按咨詢對象人數的不同可分為個體咨詢和團體咨詢。個體咨詢是高校最常見的方法,它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心理咨詢師與來訪者通過面談的方式,以心理學理論為背景,靈活運用心理咨詢技能幫助來訪者。團體咨詢是在團體領導者的帶領下,團體成員共同參與,通過一定的活動方式與人際關系互動,來改變團體成員的情緒、認知或行為。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調節情緒,排解困擾,開發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
高校心理咨詢中心服務中的許多工作是屬于社會工作范疇或更適合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學校社會工作尊重每一位學生,注重人的潛能的開發與發展,具有自身一套獨特的理論和工作方法,與當前的心理咨詢服務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具體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學校社會工作更加注重整體環境。學校社會工作不但注重當事人此時此刻的心理感受,并使用各種技巧幫助當事人緩解這種心情,更加會注重究竟是什么樣的環境使得當事人發生這樣的問題,并對這一環境加以分析和改造,同學校、家庭、社區一期攜手,共同解決學生的問題,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使學生真正成為社會和國家的有益人才。
(二)學校社工具有發展性的優勢。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心理咨詢服務改變了心理咨詢的問題視角,改變了大家傳統的接受心理咨詢就是心理有問題的觀念。學校社會工作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是有克服苦難的能力,也有一股動力推動著個人挑戰自己,邁向更加完善更加理想的境地或者更高的成就。它更加注重學生的發展性需求,它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受到足夠的尊重,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能,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的需要,通過這種發展型需求,大學生心理咨詢就可以去除“問題學生”的標簽,從而使學生和家長都容易接受具有學校社會工作理念和思想的心理咨詢服務。
(三)學校社工具有主動和預防性特征。心理咨詢室的工作主要是面向個別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而且通常是學生被動上門尋求服務,心理咨詢者一般不會主動去和學生溝通交流發現問題。相對于傳統的心理咨詢服務的學生被動的問題,學校社會工作發揮專業的主動性優勢,對于那些在大學生新生容易出現的一些適應性問題,學校社會工作出現問題之前就傳授給服務對象相關的知識和技巧,使他們有所準備,完全可以避免問題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劉佳姿.高校心理咨詢中心設計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4
[2]徐妍.高校心理咨詢理論與技術的應用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3]朱穎婷.中外高校心理咨詢比較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
[4]楊珍芝.高校心理咨詢師心理危機干預中倫理困境與應對研究[D].南方醫科大學.2013
[5]徐麗.我國高校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途徑探索[D].華東理工大學.2014
[6]崔荔.心理咨詢的興起與中國社會個體化[D].華東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楊雨露(1990-),女,漢族,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學生,碩士,西北大學,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1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