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
蕭功秦的新權威主義思想
王田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摘要:新權威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末興起的一股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是蕭功秦,他指出從二戰后建立民主制度的國家的經驗來看,后發展國家的社會政治條件無法支持民主制度的運行,很多情況下,這些國家不是陷入混亂就是返回到威權政體,因此,作為一個具有悠久的專制主義傳統的國家,中國的現實條件不允許立刻實現民主化,而是應當建立具有現代化導向的威權政府,在民主的社會條件成熟之后再進行民主化改革。
關鍵詞:權威主義;民主化;現代化
新權威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在中國興起的時候,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西方二戰后現代化理論和民主化理論的觀點。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和《第三波》中都提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剛剛實現民主化的國家出現了一波反民主化的浪潮,軍人政府在很多國家推翻了民選政府,很多具有極強威權主義色彩的政府紛紛登臺。在此之后,很多政治學家對此現象進行了研究,探討在這種情況下民主化發展的前景,權威主義的理論在這些探討隨之成形。但是很快隨著1974年葡萄牙軍政府的倒臺,第三波民主化就開始席卷曾經的威權政府,并在沒有實現民主化的國家產生了巨大動蕩。
蕭功秦最初是研究中國史的,因此在轉向中國當代政治研究的時就自覺地運用歷史資料和歷史方法分析審視民主化,這一研究緯度與上文中提到的西方二戰后民主化研究有所契合。在他早年關于清末現代化和中國近代士大夫的研究中,他就注意到了在吸收西方文化要求激進改革的士人中已經存在了一種中道的政治思維,力圖協調現代與傳統的張力。他自言“在閱讀《嚴復集》的過程中,開始了思想的轉向。嚴復在批判激進反傳統時,指出‘方其洶洶,往往俱去’,‘設其(傳統)去之,則其民之特性忘,而所謂新者從以不固’”,其后他的思想開始轉向新保守主義和新權威主義。
新權威主義認為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的條件遠不成熟,因為根據后發國家民主化的經驗來看,民主是西方社會的產物,而后發民主國家在民主化過程中基本上沒有考慮也沒能考慮到本國的政治社會條件,對西方民主制度只是硬性的移植。這些后發國家普遍存于教育水平低下,農業生產占據主導,工業化程度很低,資本主義遠遠未發展成熟的境遇,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民主政體,往往造成參與爆炸、社會動亂的現實政治社會局面。更為嚴峻的是處于轉變中的社會還要面對文化失范的危險,而具有現代性的資本主義“市場秩序”還沒有達到整合社會秩序的程度。在出現社會動蕩或者經濟危機之后,國家往往會由一位強人統治,以維持社會的有序,這在后發國家的歷史上比比皆是,韓國的軍政府時期,墨西哥的迪亞士時期,而這一段時期,往往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騰飛、社會穩定的時期,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民主化的社會條件日漸成熟,政府在某一時刻便轉向了穩定的民主體制。
蕭功秦把新權威主義定義為:非西方后發展國家中作為對早期議會政治的反向運動而出現的、具有現代化導向的、以鐵腕與軍事實力為政治資源的家長政治。具體說來就是實行權威統治的人物要滿足以下三個促進社會現代化的條件:首先是治國者在經濟上必須具備一定的現代化導向。他所制定的發展目標,應當與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即市場經濟導向趨同,因為他權威的合法性就部分的來自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目標,同時,經濟發展和普及教育產生的中產階級也將是其執政的支持。其次,他在政治上要依靠龐大而有效的官僚體制及強有力的軍事力量,以反對同時存在的左與右的激進運動,意識形態上偏向傳統和民主主義。第三要對西方的資本與先進的技術、文化采取開放的政策。一次推動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并由此在國內逐漸形成一個具有一定經濟文化和政治實力的中產階層。
蕭功秦認為20世紀80年代末的中國面臨的正是改革帶來的社會危機,這時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已經經歷了一段時間,一方面在“放權讓利”的改革思想主導下,中央將很多權力下放到了地方政府和企業手中,中央權力部分上具有了權力空虛、令行不止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在經濟體制改革進行到一定程度后,社會經濟日益復雜化,無論在中央和地方都出現了管理不到位的現象。同時,改革也帶來了政治合法性的危機,因為社會利益分化已經出現,政府部分地以經濟利益為目標來管理社會也造成原有的意識形態的空洞化,再加上由于前三十年的政府對各類社會組織的破壞,造成了各種社會連接紐帶的缺失,這些共同導致了民眾思想的浮動和社會行為的失序。穩定是改革的基礎,只有存在穩定的社會秩序,社會經濟制度的調整、轉型才能順利實現。因此,蕭功秦于1988年正式提出了新權威主義思想。
當然,蕭功秦的這一理論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從中國之后的政治發展中,蕭功秦似乎也認識到了新權威主義自身的不足,他多次談到中國有可能出現權威鎖定狀態,呼吁改革的再起航,這讓新權威主義理論受到了很多質疑,因為在實行過權威主義的國家,大部分威權的解體都是由于民主運動的壓力和經濟與國際形勢的變化而發生的,政府自己約束自己的現象既不現實,也是一廂情愿。他曾強烈呼吁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但是沒有私有產權的有力保障,這方面的呼吁顯得無力,在那些實行過威權的國家中,社會自身的力量往往在國家權威化以前就存在了,而且伴隨經濟發展而來的是公民社會的強大而不是如中國現在這樣的虛弱。所以,新權威主義思路對于中國的改革來說,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思想。在社會沒有充分發育的情況下進行的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是有限的,在政府對經濟社會的超常干預還存在的背景下,這種經濟發展是一種無法讓人感到安全的發展,原先期待的公民文化、公民社會并沒自發地形成。
參考文獻:
[1]蕭功秦.蕭功秦集[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
[2]蕭功秦.反思的年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3]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塞繆爾?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歐陽景根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5]榮劍.新權威主義——中國的誤區[J] .開放時代,1989(5).
作者簡介:王田,男,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方政治思想史。
中圖分類號:D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