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
(中原工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
國際化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視閾下以英語為媒介的教學模式構建研究
李錦
(中原工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摘要:本文通過高校以英語為媒介的教學個案研究提出了以下問題:使用驅動數據分析學生獲得的多樣化的英語能力(包括學術素養,語用能力,通用英語能力,寫作能力)。本研究論述了以英語為媒介的教學在為學生提供國際社會事務中的機會和挑戰中的作用和地位。
關鍵詞:以英語為媒介;國際化人才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深入,國際對話與交流的頻繁,作為國際語言的英語的教育在更多英語非官方語言的國家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這些國家,英語不是當地居民交流使用的官方語言,卻在全球交流與合作的背景下成為實質性的具有符號權力的國際化語言以及社會資源和知識在國際舞臺交互流動的載體和媒介。盡管結構主義曾經批評英語所附屬的思想價值,但全球教育體系對英語的需求是巨大的,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培養具有實用英語能力的國際化人才作為國家戰略目標。
本文通過高校英語為媒介的教學示范,深入研究國際化語言---英語的教學實踐。以英語為媒介的教學是指在基礎和高級課程中使用英語作為教育媒介來提高學生學術英語水平和熟練程度的課程體系。以英語為媒介的教育模式目的在于擴展學生在學術學科的通用和專業知識,培養國際化人才,促進學生通過運用英語專業技能在國際事務中起到主導作用。英語在這樣的語境下是學術學習的工具而非學科本身,獲得英語技能只是學習學科知識過程中的副產品。
英語作為全球語言,承載著社會科技發展,經濟資本運作和全球現代化社會的交互合作。在高等教育環境下,以英語為媒介的教育模式在很多國家是培養國際化復合人才的國際化戰略。并且英語作為通用語的地位已經成為現代英語語言使用與習得的主導。
在全球化趨勢下,精通英語并非意味著非母語者要背離母語被主流語言英語所同化,而是標志著他們通過獲得全球語言能力將自己的身份和國際社會連接在一起。以英語為媒介的英語教育模式能夠促進二元文化的形成,為一體化社會培養全球公民。因此,對研究者來說,探究本地和全球文化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的共存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研究者應該致力于新的雙語制度文化共建過程中的緊張狀態、協同作用和妥協。研究結果將有助于了解反映不同的社會文化語境中英語教與學有效的教育決策和實踐方式,為培養國際化人才提供解決方案。
(一)數據源研究。盡管英語教學在高校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以英語為媒介的教學對于高校學生語言和專業學習的體驗和效果的影響還有待研究。本研究將收集多元數據對金融和經濟專業以英語為媒介的教與學存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語境相關認知。
數據源包括:(1)教育部和學校文件;(2)高校學生對以英語為媒介的教學模式的觀念和態度;(3)學生對全英教學的憂慮程度;(4)以英語為媒介的教學在學生學習體驗和效果中的地位和作用;(5)通過學生在國家標準化測試中的英語流利水平反映出此種教學模式的有效性。收集的數據將作為本研究的出 發點和依據。
(二)以英語為媒介的寫作教學研究。本研究以寫作教學實踐為例,從以下方面探討了以英語為媒介的教學模式的效果:
1.更新教學模式。在問卷調查中發現,高校學生的寫作能力普遍低下的原因在于聽說、閱讀、溝通和交流能力的欠缺。因此,以英語為媒介的寫作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方式和英語寫作技巧,加深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和創新。
2.采用“翻轉課堂”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錄制了一系列寫作技巧、寫作素材微課視頻供學生在課下定期觀看,并要求學生查閱最新的英語新聞和動態。在課堂上,教師首先以英語為媒介與學生互動檢測課下習得的效果,然后學生運用寫作技巧和掌握的素材用書面形式將獲取的資源和信息展示出來。
(三)語用能力的培養。本研究對高校58名學生進行了語用能力的群體研究。在一個學年中,要求學生遞交正式和非正式情境下的兩部演講視頻各三次,教師對其進行評價。通過面談、課堂觀測、作文批改、筆記檢查等方式收集的縱向數據和定性數據對學生的社會文化經歷進行分析。數據分析結果發現,當學生在非正式情境下的言語行為能力有所提高時,由于忽視了社會文化語言的使用,正式情境下的言語行為能力沒有體現。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的是直接方式的交流,并沒有考慮禮貌原則。因此學生沒有準確理解正式情境下言語行為形式、功能和語境的目標,進而束縛了此種言語行為能力的發展。
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學術水平和英語語用能力并不是同步提高的。因而闡明了教學目標、教師和學生期望以及社交方式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是造成這種偏倚發展結果的原因。對以英語為媒介培養學生語用能力提供了借鑒。
(四)學術素養。課題組教師上傳了大量的教學資料和微課視頻到網絡教學互動平臺上,通過碎片式和架構式知識的滲透,幫助缺乏英語交流背景的學生理解英語的文體特征,進而培養學生融入英語交流語境的能力。教師將教學反饋理論化,稱之為“協商性共建”,即從協助學生意識到錯誤并在顯式幫助下改正,到協助學生意識到錯誤并在隱式幫助下改正,再到協助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無需幫助即可改正的反饋和交流模式,學生藉此加深了對學術寫作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術素養。本研究印證了在網絡環境下將體裁教學法運用到語言讀寫教學進而滿足非英語交流語境下學生對提高學術素養、接受全英語境要求的可能性。
以英語為媒介的教學模式已成為常態的今天,本課題力求通過更多的教學范例和更精確的經驗數據來拓寬思路,開闊視野。數據源研究關注言語內容一體化的有效性,解答了教學目標為掌握學習內容本身時英語學習能夠達到什么樣的狀態。以英語為媒介的寫作教學研究跟蹤觀測了學生寫作能力的逐步提高,展現了學生語言學習進展節奏以及應對更高層次和要求課程的準備方案。語用能力和學術素養的培養對于英語能力欠佳的學生通過英語授課掌握學術內容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可以作為以英語為媒介的教學模式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張大超;高校國際合作視角下綜合性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才智;2011 年14期
[2]詹婧;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的學生需求研究——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2年02期
本論文為河南省科技廳2014年度科技發展計劃軟科學項目結項論文:服務于中原經濟區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國際化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42400411191。
作者簡介:李錦,1980年生,單位:中原工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1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