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雙
(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
論我國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現象
王樂雙
(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摘要: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不斷發展,電視節目逐漸成為一種商品,收視率的巨大壓力和經濟效益的誘惑促使媒體從業人員制作并播出大量低投資、高回報的娛樂類節目,我國電視媒體的“泛娛樂化”現象日益嚴重。為此,我國政府應從法律層面加強對電視媒體的監管,媒體從業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從而提高電視節目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電視節目;泛娛樂化
“泛娛樂化”是指電視媒體制作、播出的格調不高的娛樂類、選秀類節目過多,人為制造的笑料、噱頭過于泛濫,連新聞、社教類節目也摻進娛樂性元素。“泛娛樂化”具有以下四個主要特征:一是以大眾傳媒為載體進行傳播;二是形式上娛樂成分和其他成分比例不均;三是內容上庸俗空洞;四是低俗化與從眾化。正如尼爾波茲曼強調的,“所有內容都被賦予了娛樂的顏色,一切內容和文化形式都將成為娛樂的服務者,無聲無息地被娛樂所主宰,進而使娛樂精神成為傳媒的主流精神。”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電視媒體紛紛參與競爭,通過一切手段爭取市場份額,而在大眾文化盛行的時代,娛樂產品的暢銷度不言而喻,自然而然地成為拉動收視率的最佳保障。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維方式發生轉變,多元化的個性需求越發強烈,對具有娛樂性、刺激性的電視節目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不僅原有的綜藝節目,其它的如體育、科技、社教類等節目,甚至連新聞節目都出現了娛樂化的傾向,于是,90年代我國電視節目“泛娛樂化”的現象便應運而生,并且呈現出逐步漫延之勢。
(一)新聞節目走向娛樂化。新聞節目軟化的表現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的。據托馬斯·帕特森教授的報告,到2001年時美國非公共議題新聞從1980年的35%增加到50%;追求轟動效應的新聞從25%增加到40%;以關懷人文為視角的新聞,從11%增加到26%;以災難和犯罪為主題的新聞也從8%增加到15%,越來越多的新聞節目將帶有刺激性、煽情性的花邊新聞、犯罪新聞作為新聞報道的重點,使新聞變得越來越“軟”。
民生新聞要求新聞事件要有一定的故事性、新奇性和情節性,并且逐漸把話語權交給觀眾,它們大多用娛樂化的包裝和大眾化的表達方式來傳遞信息,取得不錯的收視率與經濟效益。但隨著這種節目的不斷增多,其形式和內容上出現了同質化和低俗化等一系列缺陷,報道內容大多是一些家長里短的生活瑣事,新聞價值并不高。
(二)娛樂類節目迅速膨脹。1990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綜藝大觀》和《正大綜藝》,自此娛樂類節目開始面向全國推廣,一檔接一檔的娛樂節目讓觀眾過足了癮,其收視率也是一路飆升。隨著娛樂節目類型的不斷細化,上海電視臺的《智力大沖浪》、中央電視臺的《幸運52》等益智游戲類節目、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等選秀類節目以及福建電視臺的《開心100》等“模仿秀”節目,這些娛樂類節目無論是在收視率還是經濟效益上都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這些節目成功地多角度開發了電視的娛樂功能,為電視觀眾帶來了更多的趣味和快樂。
(三)歷史劇和學術類節目走向娛樂化。從《神話》到湖南衛視播出的《宮》、《步步驚心》,穿越劇的熱潮達到了空前火爆的程度。大量內容與形式雷同的穿越劇以現代人的調侃、白日夢般的時空穿越等荒誕的內容設置對歷史進行隨意篡改,當現代人物以喜劇的形式在時空的洪流中任意穿越時,歷史的神圣感和深刻主題并蕩然無存,這種過度戲說歷史的電視劇作品無疑是對文化傳承的一種根本性侵蝕。一些學術文化類節目中也開始出現了幻想、臆造以及娛樂化的傾向,創立于2001年的《百家講壇》,早期走的是精英路線,霍金、楊振寧、葉嘉瑩等名家相繼到節目做客,節目質量較高,學術色彩濃厚,受到大眾好評,而如今,這股濃厚的學術風卻開始減退,其間逐漸顯現出編造歷史、娛樂八卦的趨勢。這種對歷史的庸俗化的解讀,無疑是為了營造出歷史事件的故事性和新奇性。
(一)加強政府監管。2011年,國家廣電總局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明確規定,從2012年1 月1日起,34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要提高新聞類節目播出量,限制婚戀交友類、綜藝娛樂類等七類節目的播出時長,并明確提出不得搞節目收視率排名,不得單純以收視率搞末位淘汰制,不得單純以收視率排名衡量播出機構和電視節目的優劣。“限娛令”的頒布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娛樂節目的進一步泛濫,但若想徹底根治“泛娛樂化”現象,還需政府從法律層面進行完善,針對將收視率作為判斷節目好壞的最重要標準的錯誤行為,完善我國電視節目的評估體系。
(二)合理規劃節目比例。不僅公共電視臺要注重播出節目的人文內涵,其他地方電視臺也同樣要提升節目的檔次和品味。在如今“泛娛樂化”的大環境中,媒體從業人員看到的主要是大部分人對娛樂節目的廣泛需求以及娛樂節目帶給電視臺的巨大的商業利潤,而往往忽視了另外相對較少的一部分人對于新聞、教育以及社科類節目的熱切期盼,導致娛樂類節目過渡泛濫,各類電視節目的比例嚴重失衡,因此,媒體從業人員應當放寬視線、合理配置資源,增加人文社科類節目的比例,使其和娛樂節目的比重相對均衡一些,真正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方方面面的需求,提高電視媒體的文化內涵,從而有效預防我國電視節目走向“娛樂至死”的極端。
(三)提高媒體人員綜合素質。
一檔電視節目質量的高低與媒體從業人員的素質是直接掛鉤的,節目制作人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知識儲備,缺乏媒體自律和職業道德,那么制作出來的電視節目也就可想而知了,不僅使節目的質量和檔次大打折扣,也嚴重破壞了媒介的權威性與公信力,使大眾傳播媒介逐漸喪失其輿論導向、社會教育等功能。因此,媒體從業人員必須保持內心的職業操守,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提高創新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有利于電視等大眾傳媒媒介的持續健康發展。
注釋:
①[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吳燕莛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參考文獻:
[1]吳飛.傳媒批判力[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2]皮埃爾·布爾迪厄.關于電視[M].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3]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商務印書館,2000.
王樂雙,(1992年-),女,漢族,山東濟南人,碩士,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方向為國際傳播。
作者簡介: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