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艷霞(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實驗中學,河北 安新 071600)
?
校外教育的立足點——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龐艷霞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實驗中學,河北 安新 071600)
摘要:站在對國家的前途負責,對學生的身心健康著想的基礎上,結合溫總理提出的堅持育人為本,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理論,本文主要闡述校外教育的立足點——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具體措施。校外教育承載著家長的期望,社會的責任,如何培養青少年健全的人格、遠大的志向、健康的習慣就成了校外教育義不容辭的職責。
關鍵詞:校外教育;人格;措施;前景
“校外教育是由校外教育機構或社會團體領導和組織實施的,在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范圍之外對學生進行多樣化的教育活動的教育”(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第414頁)。從這里能知道青少年活動中心是校外教育的一種形式,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組織多樣的文化教育活動。
校外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格,顯得尤為非常重要。所以我們要站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高度,從學生的心理健康出發,設計課程內容。
1995年頒發的《少年兒童校外教育機構工作規程》對校外教育機構基本任務的表述中,已無“配合學校”的限定,“學校教育、學校外教育和學校后教育并舉”成為教育發展的新思路。隨著校外教育的地位不斷提高,對校外教育的要求也必然要嚴。校外教育也同時承載著國家的未來。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是素質教育的總目標,確定的范圍是清楚的,就是培養合乎當前社會存在和發展所需要的公民或國民,這是中小學教育的根本目標。實施養成教育的最終意義,也是素質教育的兩個任務:一是通過養成內在不斷自我更新的習慣,把學生從低級的學習行為習慣中解放出來,從而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最終實現教育的終極:不教而教;二是從孕育良好的品質與道德行為入手,健全人格,協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識,培養平和穩定的心理狀態。
人格是指在自然與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個體特有模式,這一模式是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統一體,它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心理品質。人格具有獨特性、穩定性、統合性和功能性等基本特征。
遺傳決定了人格發展的可能性,環境決定了人格發展的現實性,其中教育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教育活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動的統一,其中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要促進受教育者身心的發展。
針對教育對人格起到關鍵的作用,在青少年宮教學中,具體措施如下:
1.養成一種習慣:自覺。習慣是人通過學習后天獲得的,長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說話、行動、生活方式。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聚精會神、持之以恒的好習慣。課外活動中,進行一分鐘的比賽,背詩、讀課文,讓精神集中的同學和三心二意的同學比賽,通過比較,知道一分鐘的差距,讓學生懂得專心的重要性。從內心深處想專心學習,達到自覺的目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校外活動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內心里,樹立自覺學習的意識。
2.培養兩種心態:樂觀平和。萬事以樂觀平和的心態去看待,得到的就是快樂幸福。氣功中有一種叫太極五行功,其功法一是入靜,二是意念。學生在求學之時,如果有個樂觀平和對待人生的態度,對他一生的健康都是有利的。
樂觀、平和的心態才能正確的看待得與失。中國有句古話“塞翁失馬,焉知非?!?。其實我們語言中的“舍得”二字已經很好地詮釋了得與失的關系。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請記住僅僅計較得與失的人往往是得不償失的。
3.看淡名、利、己、欲四種物象,樹立自立、自信、自尊、自強、自愛五種意識。
首都師范大學田國秀教授指出:“教師的使命是教育,而教育的本質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由此可見,提升教師自身的境界非常重要。
在從師生涯里,體會最深的還是甘于寂寞,我認為一個人甘于與寂寞為伴,身處寂寞而不孤獨,那么經過他一番潛心努力后,必會教出優秀的學子。伏爾泰說:“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那粒沙子?!?當清晨的霧氣還未散去,我獨自一人,摸黑騎車走在去學校的路上,勇敢的心告訴我,超越寂寞。中午,欣賞顆粒飽滿的谷穗,發現頭總是低低的,那些抬頭張揚的總是干癟的,理智的心,告誡我,耐住寂寞。當周圍的燈次第亮起,歌聲,人聲飄入耳中,我卻在挑燈夜讀,那份沉靜的心情告訴我,享受寂寞。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在走一步,天地就不一樣!精神的攀高是一個海納百川的過程。低的姿勢,低的心境,更是低的勇氣,成就了海之博大。讓我們以海的精神時時鞭策自己,以孟教授的人格魅力為榜樣,用甘于清貧、甘于寂寞、甘于奉獻的境界書寫不凡的教育篇章!看影視節目《血色浪漫》,一位歷史老師,一位語文老師喜結良緣,兩位男女主人公在老式略顯破舊的飯桌上暢談。一位說:選擇了做學問就選擇了清貧。另一位甜甜的說:對呀,清貧中自有富貴人體察不到的幸福。我對此深有同感,做一位甘于清貧的教師,卻收獲了學生攀著自己的肩膀登上人生峰巔的精神愉悅!孟老師在別人忙碌于名利場,彷徨于得失間時,二十年如一日,自閉桃園,苦心鉆研,一絲不茍的履行著一位教師的職責,悠然中望見自己的學識在學生心中綻放。
是呀,如今的教師,看著餐桌上的蘿卜、白菜時,可以淡然一笑,平和的說:這是最有營養的蔬菜了。雖然物質生活不算富裕,但教師的經歷就是一筆精神財富。是的,有了和學子相處的美好時光,生活便有了陽光的味道。當你選擇了淡泊名利,笑聲便會追隨你一生。
如此,教師自身的境界提高了,學生的健康人格才會收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胡喬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2]徐旭.現代校外教育的理論與實踐[C].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路海東.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 《學校教育心理學》[S].科學出版社;2007。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