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永春
肝硬化脾切除術后門靜脈血栓形成相關因素
溫永春
目的分析并總結肝硬化脾切除術后門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方法220例肝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均進行脾切除手術治療,依據是否形成血栓將患者分為無血栓形成組(198例)與血栓形成組(22例)。對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進行分析,總結門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結果血栓形成組門靜脈壓下降水平(8.43±1.42)cm H2O(1cm H2O=0.098 kPa)、術中出血量(770.26±24.05)ml,無血栓形成組門靜脈壓下降水平(5.49±1.23)cm H2O、術中出血量(815.36±23.56)ml,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前后不同時間段的血小板(PL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影響門靜脈高壓脾切除術后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為術前、術后門靜脈壓力下降,術后門靜脈壓力下降幅度越多顯示門靜脈系統出現血栓的幾率就越高。
門靜脈血栓;肝硬化;脾切除術;相關因素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脾切除是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術后常見并發癥[1],更有甚者生命安全將受到嚴重的威脅,因此,對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并做好預防措施十分重要,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影響因素為脾臟的大小、門靜脈直徑、術中出血量、術前肝功能分級、術后血小板增高、術后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等[2,3]。為此,本次研究特選取本院進行疾病診療的220例肝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作為本次的觀察對象,分析總結門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以期為今后的臨床研究提供相關的參考資料,詳情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 擇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進行疾病診療的220例肝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其中男111例,女109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21歲;醫護人員同所有患者詳細講解了本次實驗的目的、意義、方法等,獲得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納入本次實驗。所有患者行手術治療前均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手術完成后若患者仍然伴有腹痛、發熱、腹脹等臨床癥狀,應及時進行超聲檢查;若術后無明顯的臨床癥狀,應在出院前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并依據超聲檢查結果將患者分為血栓形成組(22例)和無血栓形成組(198例);其中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表示腸系膜上靜脈、脾靜脈、門靜脈主干或者門靜脈左支或者右支中任何一支靜脈存在血栓情況。同時將術前已經確診為門靜脈血栓、術中未測門靜脈壓力、術后未行門靜脈系統血栓相關檢查的患者排除。
1.2 方法 門靜脈壓力的測量方法:手術過程中插入硅膠管至門靜脈部位,采取肝素化生理鹽水對導管內液面至門靜脈之間的垂直距離進行測量,可知門靜脈壓力,同時在切脾與切脾前、斷流后對門靜脈壓力分別進行測量。
1.3 判定標準 門靜脈系統血栓的形成標準:進行超聲診斷后顯示患者管腔內伴有等回聲或者低回聲光團,其中彩色血流圖顯示完全沒有血流或者血流充盈缺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項指標情況分析 兩組患者的年齡、凝血酶原時間比值(PTR)、血漿纖維蛋白原(FIB)、術前門靜脈直徑、術前總膽紅素(TBI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門靜脈壓下降水平與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PLT水平分析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不同時間段的PL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情況比較(±s)
注:與無血栓形成組比較,aP<0.05
指標 無血栓形成組(n=198) 血栓形成組(n=22) P平均年齡(歲) 48.23±11.26 46.98±11.25 >0.05 PTR(%) 64.28±15.69 65.02±15.98 >0.05 FIB(g/L) 2.12±0.66 2.22±0.64 >0.05術前門靜脈直徑(cm) 1.45±0.22 1.46±0.21 >0.05術前TBIL(μmol/L) 22.69±12.69 22.89±13.02 >0.05術中出血量(ml) 815.36±23.56 770.26±24.05a <0.05門靜脈壓下降水平(cm H2O) 5.49±1.23 8.43±1.42a <0.05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PLT水平比較(±s,×109/L)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PLT水平比較(±s,×109/L)
注:與無血栓形成組比較,aP>0.05
時間段 無血栓形成組(n=198) 血栓形成組(n=22) P術前 38.99±17.65 39.25±18.02a >0.05術后1 d 79.25±37.08 79.45±38.25a >0.05術后7 d 259.25±141.36 260.12±140.89a >0.05術后14 d 364.28±177.45 365.02±178.41a >0.05
當門靜脈系統形成血栓后,將進一步減少入肝血流量,導致肝功能受損,出現肝功能衰竭現象,同時還可使得門靜脈壓力增高,引發難治性腹水現象,更有甚者將出現食管胃底曲張靜脈破裂現象[4]。另外,當出現門靜脈血栓情況時,將使得患者腸道靜脈回流受到障礙,更有甚者將出現腸壞死現象,使得廣大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臨床研究顯示[5,6],給予脾切除手術后門靜脈系統發生血栓的幾率各不相同。張安澎等[7]研究顯示,給予脾切除手術后發生門靜脈血栓的幾率達到8.50%,另有楊正茂等[8]學者提出,發生門靜脈血栓的幾率達到18.62%,甚至有學者提出發生門靜脈血栓的幾率為31.82%。有學者將80例給予脾切除手術的患者納入實驗研究,并給予3000 U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療,連續治療7 d,手術完成后采取超聲診斷后顯示門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達到8.30%,其中多數患者無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給予脾切除術后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的患者與術后門靜脈壓力下降水平具有一定的關聯性,當降低幅度越高時,代表術后發生血栓的幾率就越高,比較不同性別患者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的幾率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是比較術前與術后血小板數量可知,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與血小板計數無關聯性,本文認為,手術后可依據患者血小板數量考慮是否需要給予抗凝藥物,且具體的用藥時機仍然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
[1]王滿才,田斌,王根年,等.肝硬化脾切除術后門靜脈血栓形成相關因素的Meta分析.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4,20(12):855-861.
[2]鄒俊.門靜脈高壓癥脾切除術后門靜脈血栓的形成機制及治療進展.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2(7):95-97,105.
[3]陳飛,賀露露,王閃,等.門靜脈高壓癥斷流術后門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分析.中外醫療,2016,35(11):53-54.
[4]呂少誠,顧萬清.肝硬化患者脾切除術后門靜脈血栓的防治研究進展.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5,21(1):59-63.
[5]劉琦,江濤,李明星,等.轉錄因子KLF2及KLF4在預測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脾切除術后門靜脈血栓形成的價值.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5,18(10):766-770.
[6]吳曉峰,伏志,劉召波,等.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患者行脾切除斷流術后早期門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31(3):400-403.
[7]張安澎,向俊西,劉鵬,等.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腹腔鏡與開腹治療的臨床對照研究.腹部外科,2016,29(3):174-178,204.
[8]楊正茂,張嶺漪.肝硬化患者脾切除術后門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31(7):1173-117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2.014
2016-09-14]
471000 洛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