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陽陽
動脈內栓塞治療晚期膀胱癌的臨床分析
董陽陽
目的分析動脈內栓塞(TAE)治療晚期膀胱癌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27例晚期膀胱癌患者,均采用TAE治療,觀察患者治療前后患者的腹痛評分、美國東部協作腫瘤組(ECOG)體能狀況(PS)評分及血紅蛋白水平變化情況及生存期情況。結果27例患者均順利完成TAE治療,TAE治療次數為(2.5±0.7)次。TAE術治療后1個月時患者腹痛評分、ECOG體能狀況評分較術前明顯降低,且血紅蛋白水平較術前明顯升高(P<0.05)。6個月生存率為55.6%。結論對晚期膀胱癌給予TAE治療,可有效控制腹痛,改善血尿、尿路梗阻癥狀,且可提高患者的體能評分,改善其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具有一定推廣價值。
動脈內栓塞;晚期膀胱癌;腹痛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主要采用手術切除治療。晚期膀胱癌存在較高的術后復發率,且多存在盆腔轉移,因此大多數患者喪失了手術治療的機會。若患者有大量肉眼血尿或尿路梗阻等癥狀則會增加治療難度[1]。有研究表明,經導管TAE可明顯降低膀胱癌所致的尿道出血[2]。本研究采用TAE治療晚期膀胱癌,明顯改善了患者的血尿等癥狀,并提高其生活質量,延長其生存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2月~2016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晚期膀胱癌患者27例,患者均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及影像學檢查及病理檢查證實。27例患者中,男17例,女10例;年齡55~84歲,中位年齡70.9歲。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下腹部疼痛(其中輕度疼痛10例,中度疼痛13例,重度疼痛4例)、肉眼血尿或尿中帶血塊;9例患者因腫瘤或腫瘤出血導致膀胱內血塊而導致尿路梗阻,給予導尿治療。
1.2 治療方法 患者均采用TAE治療,未給予化療藥物局部灌注治療。患者取平臥位,常規導尿,局部消毒鋪巾,穿刺右側股動脈,行雙側髂內動脈造影,觀察腫瘤的血供情況,隨后將導管(或微導管)置入腫瘤供血動脈,進行局部腫瘤動脈栓塞治療,根據腫瘤供血動脈情況選用300~500 μm 或500~700 μm的PVA顆粒作為栓塞材料,一般而言,腫瘤血管稀疏、纖細者用300~500 μm,而腫瘤血管增粗、扭曲、紊亂者500~700 μm。術后給予抗感染、止血等對癥治療。
1.3 隨訪 住院治療期間定期進行血、尿常規檢查;出院后7 d門診復查血尿常規,評估腹痛程度。術后30 d入院進行盆腔CT檢查,根據腫瘤大小、臨床癥狀、體征情況決定是否再次TAE治療或定期隨訪。以患者死亡為隨訪終點。
1.4 觀察指標 腹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法評價,用0~10數字表示腹痛程度,0表示無痛,10 表示難以忍受的劇痛,1~3分:輕度腹痛;4~6分:中度腹痛;7~10分:重度腹痛。患者體能采用ECOG 體能評分法[3]評價。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7例患者均順利完成TAE治療,成功率達100.0%。TAE治療次數:4例1次,13例2次,6例3次,3例4次,1例7次,平均(2.5±0.7)次。TAE術治療后1個月時,患者的腹痛評分、ECOG體能狀況評分較術前明顯降低,血紅蛋白水平較術前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9例尿路梗阻患者中,尿路梗阻癥狀消失6例,緩解3例。27例患者隨訪時間為1.5~24個月,平均隨訪(7.22±2.78)個月,生存6個月以上15例,6個月生存率為55.6%(15/27)。
表1 27例患者治療前后腹痛評分、ECOG體能狀況評分及血紅蛋白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

表1 27例患者治療前后腹痛評分、ECOG體能狀況評分及血紅蛋白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
注:與術前比較,aP<0.05
時間 腹痛評分(分) ECOG體能狀況評分(分) 血紅蛋白(g/L)術前 4.68±1.87 3.20±0.51 61.73±12.50術后1個月 2.52±1.16a 2.72±0.63a 80.21±13.82at5.100 3.077 5.153P0.000 0.000 0.000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腫瘤位于膀胱黏膜上。膀胱癌可見于任何年齡段,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在50~70歲年齡段發病率最高,且男性人群發病比例較高[4]。本組27例患者男性發病比例為63.0%(17/27),中位年齡70.9歲,這與膀胱癌發病特征相符。對晚期膀胱癌合并盆腔轉移或大量肉眼血尿等癥狀患者的治療頗為棘手,其原因為:此類患者年齡較大,加之大量血尿引起耐受能力降低,手術無法徹底切除,甚至不能進行姑息性切除治療;血尿、尿路梗阻的治療效果不佳。
為減少晚期膀胱癌患者的腫瘤出血、改善其生存質量,作者采用TAE治療,結果發現,該療法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腹痛、血尿及尿路梗阻等癥狀;可明顯提高其體能狀況評分、改善生存質量。結合本組27例晚期膀胱癌的治療體會到:①先行雙側髂內動脈造影,了解腫瘤供血動脈,根據造影結果將導管或微導管置入腫瘤供血動脈,并在透視情況下栓塞,以防發生異位栓塞。②對部分合并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的老年患者,造影會引起髂動脈重度彎曲,造成插管困難,故應改用微導管以提高插管效果,縮短手術時間。③對多次采用TAE治療的患者,雙側腫瘤動脈主干幾乎為閉塞狀態,這種情況下膀胱癌灶主要由髂內動脈多個分支末梢血管供血,因此可用微導管進行逐個超選插管,再選合適的PVA顆粒進行栓塞,以確保治療效果并防止異位栓塞。④ 對腫瘤灶直徑較大者,供血動脈除了膀胱動脈之外,還可能有臀上、臀下等動脈,若存在這些動脈供血,則需用2.7 F微導管進行超選,再用TAE治療,以減少異位栓塞等不良結局。為了充分對腫瘤進行栓塞,有可能會出現少量異位栓塞,此時應結合患者病情,評估風險及受益并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⑤TAE的創傷較小,即便為晚期膀胱癌,患者耐受能力較差,但用TAE治療后,腫瘤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并無并發癥發生,這說明了TAE的微創優勢。
術后處理及隨訪:給予合理的抗生素治療,部分患者的膀胱刺激癥狀得到緩解;一些患者經TAE治療后疼痛明顯,給予鎮痛治療同時,進行脫水治療3~4 d,可有效緩解因腫瘤所致的疼痛;對伴有血尿癥狀者,應進行持續的膀胱沖洗,待血尿癥狀消失后再拔除膀胱沖洗管。
綜上所述,對晚期膀胱癌,TAE治療可有效控制腹痛,改善血尿、尿路梗阻癥狀,且可提高患者的體能評分,改善其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具有一定推廣價值。
[1]徐衛東,張建平,夏厚萍,等.淺表性膀胱移行細胞癌預后相關臨床因素分析.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23):78-82.
[2]王玉林,胡榮奎,賈中芝,等.動脈內栓塞治療晚期膀胱癌22例臨床總結.介入放射學雜志,2015,62(1):311-315.
[3]孫慧,薛愷.33例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臨床特征及預后分析.山東醫藥,2015(19):11-13.
[4]肖穎,劉睿,胡國志.吉西他濱聯合多柔比星治療晚期膀胱癌的近期療效觀察.腫瘤,2010,30(1):11-1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2.033
2016-10-18]
471900 河南省偃師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