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萍
培門冬酶治療結外NK/T細胞淋巴瘤的臨床研究
任萍
目的探討培門冬酶治療結外NK/T細胞淋巴瘤(ENKTL)的臨床效果。方法52例結外NK/T細胞淋巴瘤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7例)和實驗組(25例)。對照組接受左旋門冬酰胺酶聯合GEMOX方案治療,實驗組接受培門冬酶聯合GEMOX方案治療。比較分析兩組總有效率及毒副反應。結果實驗組過敏反應、高血糖、3~4度粒細胞計數下降、胰腺炎、3~4度消化道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有效率80.0%高于對照組51.9%(P<0.05)。結論結外NK/T細胞淋巴瘤患者接受培門冬酶治療,具有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培門冬酶;結外NK/T細胞淋巴瘤;臨床效果;毒副反應
結外NK/T細胞淋巴瘤具有高侵襲性、病情發展迅速、預后差等特征,對于普通藥物治療抗拒,放療的敏感度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結外NK/T細胞淋巴瘤存在多藥耐藥基因高表達現象,導致多藥耐藥蛋白含量升高。然而,左旋門冬酰胺酶的抗腫瘤作用則不會受到多藥耐藥蛋白影響,研究結果證實,結外NK/T細胞淋巴瘤患者接受含左旋門冬酰胺成分的藥物治療,具有較為顯著的效果。培門冬酶屬于新型門冬酰胺酶制劑的一種,對于急性白血病具有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且治療的安全性較高,但關于惡性淋巴瘤的臨床研究相對較少。本次醫學研究就對培門冬酶治療結外NK/T細胞淋巴瘤的臨床療效進行了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腫瘤科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2例結外NK/T細胞淋巴瘤患者為觀察對象,男32例,女20例,年齡23~68歲,中位年齡45歲。觀察對象均經病理組織學檢查和免疫組化證實為結外NK/T細胞淋巴瘤。分組依據ASCO 2014中國西南臨床腫瘤協作組(CSWOG)的新鼻型結外NK/T細胞淋巴瘤分期系統,52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7例)和實驗組(25例)。實驗組中Ⅰ~Ⅱ期15例,Ⅲ~Ⅳ期10例;對照組中Ⅰ~Ⅱ期16例,Ⅲ~Ⅳ期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ECOG評分0~2分;無嚴重機體功能障礙和臟器功能異常;無明確的化療禁忌證。排除標準:淋巴瘤細胞侵犯顱腦的患者,有胰腺炎病史者,既往有明顯出血史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左旋門冬酰胺酶5000 U/m2靜脈滴注d1~7;奧沙利鉑130 mg/m2靜脈滴注d1;吉西他濱1000 mg/m2靜脈滴注d1,8。實驗組給予培門冬酶2500 U/m2替代左旋門冬酰胺酶靜脈滴注d1,GEMOX方案與對照組相同。每3周為1個療程。Ⅰ期和Ⅱ期患者接受2~3個療程的治療,Ⅲ期和Ⅳ期患者接受6個療程的治療。同時,兩組觀察對象均接受適形調強放療(IMRT)或受累野進行輔助治療,評價療效。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比較兩組毒副反應及治療效果。毒副反應按WHO 制定的毒副反應標準分為0~4度。療效評定根據2007年版國際工作組修訂指南淋巴瘤療效標準[包括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檢查]:完全緩解(CR):所有病灶證據均消失,肝脾不能觸及,影像學檢查顯示正常大小,淋巴瘤相關結節消失,治療前骨髓侵犯,重復活檢陰性;如果形態學不能明確診斷,需免疫組化結果陰性。①治療前18F脫氧葡萄糖(FDG)高親和性或PET陽性;治療后任何大小殘留病灶的PET為陰性。②FDG親和性不定或PET陰性;治療后CT測量淋巴結恢復至正常大小。部分緩解(PR):6個最大淋巴結或結節狀腫塊最大垂直徑乘積之和(SPD)縮小≥50%,沒有其他病灶結節增大(單病灶最大橫徑縮小≥50%),肝、脾無增大;如果治療前骨髓侵犯為陽性,則確定PR時不涉及骨髓評價。但對于陽性標本細胞類型應明確;符合上述CR標準但骨髓形態學顯示持續陽性,應視為PR。①治療前FDG高親和性或PET陽性,治療后原病灶中有1個或多個PET陽性病灶。②FDG親和性不定或PET陰性;CT顯示病灶縮小。疾病穩定(SD):未達到CR/PR標準,但不符合疾病進展(PD)標準。①治療前FDG高親和性或PET陽性;治療后原病灶仍為陽性,CT或PET上沒有新病灶。②FDG親和性不定或PET陰性;CT測量先前病灶大小無改變。PD:出現新增病灶或原病灶,SPD增大≥50%;出現最大直徑>1.5cm的新病灶;多個病灶SPD增大≥50%;治療前最小徑>1cm的單病灶的最大徑增大≥50%;治療前FDG高親和性或PET陽性者治療后病灶PET陽性。有效率= (CR+PR)/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毒副反應 實驗組過敏反應、高血糖、3~4度粒細胞計數下降、胰腺炎、3~4度消化道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出現1例爆發性胰腺炎死亡。兩組3~4度肝功能損害、3~4度血小板下降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毒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2 臨床療效 實驗組CR 12例,PR 8例,SD 5例,PD 0例,臨床治療有效率為80.0%;對照組CR 6例,PR 8例,SD 8例,PD 5例,臨床治療有效率為51.9%。實驗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4.544,P<0.05)。
結外NK/T細胞淋巴瘤是一種具有明顯地域分布特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亞洲相對多見,我國所有淋巴瘤亞型中占6%,歐美國家少見,好發于中年男性,中位發病年齡45歲。結外NK/T細胞淋巴瘤屬于結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種少見特殊類型,惡性程度高,對常規化療敏感度相對較低,預后差。現階段,臨床上對于結外NK/T細胞淋巴瘤治療的共識為:Ⅰ期和Ⅱ期以擴大淋巴瘤受累野放療為主的放化療綜合治療,其5年生存率高達50%~90%[1]; Ⅲ期和Ⅳ期以化療為主配合或者不配合放療的治療方法,中位生存時間通常為1年左右[2]。化療方案中蒽環類方案效果不佳,含左旋門冬酰胺酶方案效果較好,遠期生存40%[3],SMILE或AspaMetDex、P-GEMOX是近年NCCN指南推薦的聯合方案[1]。
左旋門冬酰胺酶能使門冬酰胺水解,使腫瘤細胞缺乏對生長必要的氨基酸門冬酰胺,從而起到抑制生長的作用。它是一個蛋白來源的藥物,患者首次應用后的第二次或后期的反復治療中,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這導致部分患者因過敏反應而停止應用門冬酰胺酶,化療期間需每天使用或隔天一次,用藥時間較長。培門冬酶屬于對門冬酰胺酶進行聚乙二醇化學偶聯修飾后新型門冬酰胺酶制劑的一種,主要通過選擇性耗竭血漿中的門冬酰胺而殺傷腫瘤細胞。其 t1/2為左旋門冬酰胺酶的4~6倍,具有治療方便、藥物作用時間長等優勢。同時,培門冬酶還具有較低的免疫原性,過敏反應發生率較低,對于左旋門冬酰胺酶過敏的患者也可以接受培門冬酶治療[2]。但是,仍然有部分患者存在過敏反應危險,治療前可適當接受地塞米松治療,從而降低過敏反應發生率。國外研究報道,門冬酰胺酶制劑引發急性胰腺炎發生率高達10%,治療中應密切監測血、尿淀粉酶、凝血功能,防止胰腺炎、明顯凝血功能異常,纖維蛋白原降低則給予輸注血漿、纖維蛋白原或冷沉淀以防出血發生[3]。
奧沙利鉑聯合吉西他濱治療的GEMOX方案是現階段臨床上較為常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二線治療方案,其中,奧沙利鉑和吉西他濱對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均有效。2013年美國血液學年會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黃慧強教授團隊首次報道采用培門冬酶聯合GEMOX方案治療初治和晚期復發的結外NK/T細胞淋巴瘤61例,有效率86.4%,CR率50.0%,其中ⅠE和Ⅱ期患者2年總生存率和無進展生存率高達100.0%和87.1%;無治療相關死亡;無因過敏停止治療;該研究認為,與目前NCCN指南推薦的SMILE或AspaMetDex方案相比,前兩者治療強度高,3~4度毒副反應明顯,治療代價高,P-GEMOX與SMILE療效相當,毒副反應明顯減少,安全性高[4]。
綜上所述,培門冬酶聯合化療方案用于結外 NK/T 細胞淋巴瘤的治療,尤其是聯合GEMOX方案,具有高效、低毒、方便、性價比高的效果,有助于患者藥物治療耐受性的提高,促進腫瘤的縮小,減輕毒副反應,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1]萬純黔.培門冬酰胺酶聯合吉西他濱治療結外NK /T細胞淋巴瘤的安全性和療效觀察.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1):19-20.
[2] 梁賾隱,岑溪南,邱志祥,等.利妥昔單抗聯合自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的療效觀察.中華血液學雜志,2012,33(12):1034-1035.
[3] 馮繼鋒,吳劍秋,宋永平,等.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一線治療初治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臨床現狀.中華血液學雜志,2014,35(4):309-310.
[4] 牛家華,王椿,萬理萍,等.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對淋巴瘤患者緩解率及生存率的影響.內科理論與實踐,2010,5(1):44-4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2.070
2016-09-20]
471000 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